舒世良
(營口職業技術學院 遼寧 營口 115000)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國網民的數量不斷發展,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傳播的載體,發展勢頭令人驚嘆。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既有沖擊,又有互補。
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相同之處,他們都是通過輿論對社會進行監督,并且這種監督屬于軟監督,只能給當事人以強大的精神壓力,迫使當事人采取符合民意的行為或是促使有關部門介入,對當事人進行制裁。這種軟監督和行政監督以及法律監督不一樣,不能采取強制手段迫使當事人作為或是不作為。
在新聞傳播方式上,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一樣,也是對社會上突發的事件進行報道,然后對事件引起的后果進行追蹤報道和評論,利用輿論力量對事件當事人進行監督。
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在傳播新聞中都各有所長,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一)網絡媒體在傳播新聞時的優點.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在傳播新聞相比,在時間上具有優勢。早在上世紀,互聯網剛剛興起時,就發揮出了傳統媒體難以企及的優勢。
早在1999年5月8日凌晨5時45分,北約的三枚導彈落在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20人受傷,3名記者身亡的慘劇。僅僅42分鐘,我國人民就得知了這一不幸消息。而報道這一消息的正是剛剛興起的互聯網。而我國傳統媒體中最快的廣播,則是在當天上午9時進行報道的,電視是在中午的午間新聞中播出,而報紙報道這則消息除了當天的晚報,一般都是次日才報道,整整遲了24小時。
作為新聞傳播,時效性是新聞報道的唯一優勢,而互聯網正好發揮了這一優勢。也是這次事件中,在發生的當天和次日,新浪網上關于這件事的評論和后續報道,就有400多條,如果每條400字,就有16萬字,加上200多幅圖片,這些詳盡的內容是國內報紙總和也達不到的。
美國的傳統媒體在世界上是最發達的,但在互聯網面前還是難以企及。早在上世紀的1998年9月11日,美國眾議院經過辯論和投票,決定下午兩點將斯塔爾關于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的緋聞調查報告發到因特網。但白宮法律顧問辦公室卻在下午一點將長達78頁的反駁報告發到因特網,斯塔爾那份長達445頁的調查報告在隨后的下午兩點20分才發到因特網。結果網民的訪問量排山倒海般,甚至造成網絡堵塞。由于網民先看到反駁報告,后看到調查報告,因而對克林頓的看法就不同,同情的占多數,許多人反而認為斯塔爾有些多事。這就是新聞時效性產生的后果。
和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除了具有時效性之外,在內容上比傳統媒體更豐富,更詳盡。以克林頓緋聞為例,傳統媒體無法刊登78業的反駁報告,更無法刊登445頁的調查報告,只有互聯網才有如此大的空間來容納。
造成網絡和傳統媒體如此巨大差異的原因在于,傳統媒體中的報紙在報道新聞時有版面限制,廣播和電視有時間限制。同時,作為傳統媒體,在發布新聞報道時并不能由記者個人做主來播發新聞,還要經過幾道關卡的審核,所以在時間上和空間中都有所限制。
但作為互聯網新聞,首先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次發布新聞的都是網民個人,也不用通過審查,鼠標一點,新聞就發出去了。
(二)網絡媒體在輿論上的優點。我國的傳統媒體在對事件的輿論上,除了由媒體人發表自己的看法外,就是一些權威人物的看法,報紙和電視上發表輿論的除了專家就是學者,很少有普通民眾,盡管媒體號稱是代表人民的,但民眾很少有機會在報紙和電視發表自己的見解。就是想發表,也要通過寫信,打電話等手法。寫了信,打了電話還要收到媒體方面的審核才有機會,等機會來臨,新聞的時效性早就過去了。但在網絡上,普通大眾只要有電腦或是手機,就可以在自己注冊的論壇、博客上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所以網絡輿論才是真正的代表民意。
(三)網絡傳媒在反腐中的優勢。傳統媒體對腐敗案的報道,一般都是在腐敗分子被查出之后,針對腐敗分子的作為給予報道傳播。而網絡則不同,它通過一些跡象,經過不斷挖掘,就能將一個潛在的腐敗分子暴露出來。例如對于腐敗分子的房產,穿著打扮的奢華,就能牽扯出一個腐敗分子的經濟問題。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對于“表哥”楊達才的揭露。還有就是那些“房姐”“房妹”“房叔”“房嬸”的新聞傳播,以及在景區、在娛樂場所、在學校門口拍到的公車私用,都為反腐工作作出了貢獻。
此外,反腐力量中的“二奶反腐”“情人反腐”也都是通過網絡才將腐敗分子暴露出來的。
(四)網絡媒體在傳播新聞時存在的不足和傳統媒體的優勢。雖然網絡媒體在傳播新聞時有許多高于傳統媒體的地方,但是在一些方面也存在著嚴重的不足。
在新聞傳播的專業性上,網絡媒體就遠不如傳統媒體。由于網絡新聞的發布者都是網民,個人素質參差不一。有的是具有道德和文化修養的正直人士,也有一些是不懂事的學生,正直的網民具有憂國憂民的意識,能夠將生活中一些美好的現象加以傳播,一些丑陋的事件加以暴露鞭撻。但一些素質低下的網民,還有一些不諳世事的學生卻為了個人利益或者提高自己的微博閱讀量,編發一些假新聞,這樣不僅欺騙了廣大網民,也嚴重擾亂了社會治安。還有一些網民,針對一些社會壞現象,在網上進行人身攻擊甚至謾罵,這種不文明的現象在傳統媒體很少見到。
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相比,雖然有些方面難于企及,但作為新聞工作者,無論是一線的記者,還是后臺編輯,在專業知識和個人修養方面都明顯高于普通的網民。因此,一些讀者在網上獲取信息后還要再從傳統媒體上加以認證才可信,這說明在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方面,傳統媒體還是遠遠高于網絡媒體的。
一些網絡新聞雖然在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但最后問題的解決,還是通過主流傳統媒體的介入才能將事情的發展推向高潮,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才得以解決。2003年發生的“孫志剛案”,開始在網上傳播,最后還是因為人民網轉發了相關報道,引起大量轉載,最后國家才著力整頓收容站。
一些網絡新聞的傳播有時還賴于傳統媒體的支持,如2010年的“我爸是李剛”事件,就因為一些主流傳統媒體的支持才將輿論的影響力提高。
在網絡普及的時代,傳統媒體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正在積極利用網絡來彌補。今天的互聯網上,一些傳統的媒體也建立了自己的網絡陣地,不論是國家級報紙,還是省級報紙,都有自己的網站。讀者在網上也可以看到電子版的各類報紙,也可以在網站發表自己的看法。連電視臺也有自己的網絡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一起取長補短,共同為讀者服務。
[1]李莉.探析網絡資源對傳統媒體的影響及其應用[J].科學之友,2013(10).
[2]孟琳娜.淺析中國網絡媒體的公信力[J].記者搖籃,2011(07)
[3]許振洲.新媒體的勃興與傳統媒體的迷失[J].新聞愛好者.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