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龍輝
[摘 要]《程邃山水冊頁》是歙縣博物館收藏的書畫珍品。通過對該冊頁的解析,讓廣大讀者了解程邃是如何將宋、元人的渴筆畫法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更深認知《程邃山水冊頁》文物價值之所在。
[關鍵詞]程邃;山水冊頁;渴筆畫法 程邃的一生正經歷了明王朝的覆滅和清王朝的建立這個歷史大變動的時期,目睹了明朝末年政治的腐敗和黑暗以及清朝統治者對反清斗爭的殘酷鎮壓。明亡后他曾當過反清將領楊廷麟的幕友,參與“抗清復明”的活動,以后一直以前朝遺民自居,康熙年間又力辭“博學鴻詞”不就,保持了民族氣節。程邃為人端愨,秉性鯁直,好打抱不平。所作詩文信筆寫就,不加修飾,似不經意,但那種幽澀奧折的詞句,卻能自成一體。著有詩稿《蕭然吟》一卷,乾隆時曾遭禁毀(稿本現已發現)。他還精篆刻,為歙派篆刻的開創者,與胡長庚、巴慰祖、汪兆并稱為“歙四子”。在印學上力求改變文彭、何震舊習,力追秦漢,以大篆入印,風格樸厚蒼渾。此外他還擅長繪畫、書法和金石鑒別,曾和郭礎同輯《畫紀》一卷(今已佚)。[1]
清人王澤宏在他的文集《昊廬集》中有這樣的記載:“唐張有生枯筆,潤含春澤,干裂秋風,惟穆倩得之。”近代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在論述中也多次提到程邃的畫有[2]70“干裂秋風,潤含春雨”的內在美,贊譽他的作品“筆蒼墨潤,韻味盎然”。“畫非渴筆不蒼”,程邃是深諳其中道理的,惟有蒼才能顯示筆力,蒼而潤,才能使筆力墨彩恰到好處。程邃用筆凝重老練,寓剛于柔,藏潤干枯,將宋、元人的渴筆畫法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程邃山水冊頁》是其最具代表性畫作。
《程邃山水冊頁》原件現藏安徽省歙縣博物館,是程邃晚年的作品,共八開,創作時間約在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以后。每開縱三五·七、橫五七·七厘米,紙本,純用水墨作畫。每幅畫都有題句和自鐫的印章。印章有“程邃”、“穆倩”、“萬歷遺民”、“江東布衣”、“抱愨軒”、“安貧八十年自幸如一日”等。篆文古樸,刀法遒勁,可以看到程邃治印的風格。
第一開,遠山近樹相呼應。枯樹、山石、茅舍以枯筆勾出。近處樹草濃墨皴擦,兩棵樹一高一低,一主一次,樹葉疏密得宜。遠處山巒稍染以淡墨略加點苔,以濃淡表示遠近。畫面宣染不多,但給人以山川蔥郁,樹木蒼翠之感。左上方題識為:“流水自無恙,疏林別有情”,[3]667程邃。下鈐朱文橢圓形印:“長樂無憂”,右下押鈐朱文方印:“閔氏東”。
第二開,圖中兩棵主樹,一高一低,一前一后。高者樹干直挺,虬枝向上,左右伸展,有頂天立地之感。低者樹杈彎曲呈蟹狀形下垂,有飽經風霜之意。還有一樹傍欹而出。樹根左右側分別畫有大小不同的巖石,作云頭皺狀,枯筆水墨皴擦而成。河對岸畫以淺山,以襯托松石的高大。水中有一船,船頭一人盤膝而坐,船尾一待從雙手持竹篙站立,這一坐一立,一動一靜,把岸上、河中的景象活現在人們的面前。左上方款識:“獨坐扁舟別有意,骨同秋色老煙波”,突出了畫面的主題。落款“野舍道者”。鈐朱文方印“名利”。右下鈐朱文橢圓形印“留蔭主人”。
程邃是我國繪畫史上一位有創造性的畫家和篆刻家,但數百年來,他的畫名幾被印名所掩。他為表現特定的內容,發展和創造的繪畫技法,作為寶貴的民族藝術遺產,無疑有許多方面可以學習和借鑒。
注釋:
(1)歙縣,許承堯《歙事閑譚》卷十八,垢道人題詩畫中“得錢”應為“得魚”。
(2)歙縣,許承堯《歙事閑譚》卷十八,垢道人題詩畫中“處”字空缺
(3)歙縣,許承堯《歙事閑譚》卷十八,垢道人題詩畫中“清妙”應為“漫漫”。
參考文獻:
[1]中國文物報,2008.2.27五版
[2]《黃賓虹文集·題跋編》
[3]黃山書社,許承堯《歙事閑譚》卷十八,垢道人題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