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蓉
摘 ? 要:2014年在中國重慶召開的高等教育國際論壇以“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與教育質量提升”為主題,研究了新建本科地方院校轉型為職業院校的必然趨勢,聚焦討論了學術評價體制的重建、教育質量指數的構建、慕課為傳統高等教育模式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這四大論題,進一步明確了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厘清了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質量提升;高校轉型;學術評價體制
2014年5月14日,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與教育質量提升國際論壇在中國重慶市西南大學召開。此次論壇由西南大學和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聯合主辦,西南大學副校長陳時見教授和教育學部部長朱德全教授、密歇根州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唐納德·赫勒(Donald Heller)教授和華盛頓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馬丁·豪厄爾(Martin Howell)教授、西佐治亞大學曹力教授、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院長鄒渝教授等出席了論壇。
論壇開幕式由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兼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主任王牧華教授主持,西南大學副校長陳時見教授致辭。參加此次盛會的來賓除了西南大學的著名專家、學者、師生等,還有來自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博士生和本科生團隊、華盛頓大學的若干名學生。此次論壇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主會場的專家主旨發言;二是分會場的專題學術研討,包括圓桌專題會議和研究生論壇。論壇以“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與教育質量提升”為主題,圍繞當前國內外高等教育的熱點事件展開熱烈討論,主要有慕課(MOOC)的沖擊、高校的轉型發展、學術評價體制的重建和教育質量指數的構建。
一、思想交鋒
(一)MOOC的沖擊
參會代表就當前的熱點話題之一——“MOOC為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展開了激烈的學術研討。
MOOC,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現今正席卷全球。作為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教育產物,MOOC不僅給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者帶來了沖擊,同時也使高等教育的運行體制和模式受到了影響。
與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相比,MOOC采用的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豪厄爾教授指出,MOOC在其所在大學的運行特點主要有:一是全程網絡學習方式,二是以“短視頻與交互式練習”為基本教學單位的知識組織模式,三是以云計算為核心的應用技術,四是基于大數據的對象化學習和個性化教學服務,五是學生使用共享資源,六是學生學習的地理位置的多樣性。
在這一浪潮下,現有的高等教育體制面臨重新定位的壓力。MOOC提供一流的課程資源,并以低廉或免費的方式向所有學習者開放,大學原有的定位格局將面臨嚴重的挑戰。
MOOC將對現有高等教育造成何種影響?中美的參會代表和小組成員從機遇與挑戰兩方面展開了討論。機遇表現為MOOC能夠更新教育觀念、整合教學資源、匯聚教學內容、革新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強化自主學習、增加校企合作的協同性。挑戰主要體現在五方面:一是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結構給MOOC的發展帶來阻力;二是與傳統課程相比,MOOC缺乏長期積累的優質課程資源;三是MOOC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不明;四是學分證書沒有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五是考試誠信問題還處于探索階段。
面對新生的MOOC,我們不僅要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事物、新挑戰,還要更新已有觀念。MOOC有可能正是促使當今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的催化劑。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中,MOOC的發展潛力不容小覷。我國開辦遠程教育歷史悠久,網絡課程和國家精品課程開設經驗豐富,具有一定的基礎。因此,我國在汲取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也應積極參與到世界高等教育的競爭行列。
(二)高校的轉型發展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院長鄒渝教授在《高等教育改革視域下新建本科師范院校轉型發展探索》的報告中,以國內當前熱點話題之一——“5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為職業院校”的實事新聞為依據,以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為個案,分析了轉型發展是新建本科師范院校的必由之路的原因。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緊跟時代的發展浪潮,響應國家的教育政策,歷經教育培訓、改制本科、轉型發展三個階段。通過三次轉型發展,學院從一所成人高等院校發展為普通本科院校,再躍升為新型地方本科師范院校。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這一轉型背景下,從1999年至2012年底,全國共新增公辦本科院校233所,其中,師專升格的有116所,成人高校改制的有16所。成人高校中絕大部分以舉辦師范教育為主,在具有師范背景的新建公辦本科院校中所占比例超過了50%。師范背景院校的比例過大使得院校的發展受到擠壓,發展的瓶頸日益明顯,主要表現為教師教育空間縮小、專業設置趨同、產教融合薄弱,這些都會導致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在此背景下,當務之急是處理好師范與非師范專業的協調發展,并探尋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方式。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轉型為一所新型的本科師范院校,其創新之處體現在哪里呢?首先是調整辦學定位,實施錯位發展戰略,即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錯位發展。做精做優師范教育,做大做強非師范教育;服務社會,立足區域經濟發展需要,集中面向教育、商貿、信息、文化和健康五大服務領域,提供一線崗位人才支持和技術服務。
其次是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即通過創新課程設置、改革人才培養方式等引領各專業轉型。例如,學校將傳統的史地系調整為旅游與服務管理系,中文系調整為包含漢語言文學與傳媒等專業的文學與傳媒系,使其成為一所應用型技術大學。學生在一、二年級修完相關基礎理論課程后,第三年按照方向設置進行崗位實地學習,并將實訓課程納入課程量,占總課程量的40%~60%。通過學以致用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培養方式,學校集中構建教師教育、工商管理、信息技術、文化藝術、藥品食品五大專業,從而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技術人才。
密歇根州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赫勒對此報告作了回應。他充分肯定了新建本科師范院校轉型發展為職業院校的現實意義,并對中美兩國職業教育現狀進行比較。赫勒以實例證明了美國聯邦教育部一直以來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從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Smith-Hughes Act)頒布以來,職業教育就成為美國教育的重點,并幫助美國應對了勞動力市場帶來的挑戰和壓力。2012年頒布的《投資美國的未來——一個向職業技術教育轉化的藍圖》呼吁大學要按照一定的標準開辦高效率和高質量的職業技術教育項目,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與職業生涯相結合。2014年2月,美國聯邦教育部把職業與成人教育辦公室(Offic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OVAE)更名為職業技術與成人教育辦公室(Office of Career, Technical and Adult Education,OCTAE),這說明美國教育在向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趨近。中國與美國都對職業教育日益重視并開始將其提上國家日程,可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目前國內國際的必然趨勢。
(三)學術評價體制的重建
學術研究是高等教育三大職能之一。當前,一些高校比較看重學術聲譽,在教師評職稱、定崗定位等政策上更傾向于以科研成果作為評價標準。為了盡快實現個人成長和專業發展,許多教師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學術科研中。即便如此,目前在學術評價體制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德全教授從教育研究的跨學科視野與扎根理念出發,探究了中國高校學術評價體制重建與理念創新的問題。他指出,中國高等教育學術評價體制中存在著六大誤區:重學科專業方向,輕個性特色領域;重資料翻譯與編譯,輕本體開發與創作;重室內思辨演繹加工,輕室外臨床田野取證;重“形而上”的復雜性哲理,輕“形而下”的指導性范式;重小項目學術成果個體性獨撰,輕重大項目團體性攻關;重教育學話語體系的自圓其說,輕跨學科多維視角的交叉創新。
學術評價體制的誤區并不是學術本身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由于不科學的學術理念和對學術研究的本質認識不到位而引起的。改變學術評價體制的現狀應從改變高校教師對科研的理念開始。朱德全教授提倡從以下三個維度更新理念,開拓視野:一是境界向上,眼睛向下,思想要頂天,行動要立足;二是理論先導,行為跟進,教育學要走在教育的前面;三是視角在外,目標在內,教育學應跳出教育看教育。科研的最終目的是實踐應用,故而學術科研的最終指向應是服務社會,即教育學為教育服務、國際化為本土化服務、科研為教研服務、實證數據為學術話語服務、上位概念為下位概念服務、前沿問題為現實問題服務。因此,高校應重新思考教師的學術評價體制,使教師轉變學術研究理念,不是為職稱而科研,而是為學術繁榮、社會發展而科研,進而促進學術良性發展的教師評價體制和激勵機制的形成。
(四)教育質量指數的構建
西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趙伶俐教授使用云計算與大數據對高等教育質量指數進行構建,采用理論、方法、技術、統計、制度五方面的邏輯架構來表征高等教育指數構建的意義。具體而言,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為理論依據,采用數據分析的方法,運用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技術,借鑒云發展指數構建高等教育發展指數,編制高等教育質量指數量表,包括人才質量指數、知識創新指數、社會服務指數,再通過進一步的理論與實踐分析,篩選出根本質量中的5項分類指數和12項代表指標。5項分類指數分別是規模指數、結構指數、功能指數、效益指數和主觀指數。12項代表指標是指在校學生總數、財物投入總數(或占GDP比值)、各級各類大學比率、各專業比率、素質知識技能成績、學業就業率、國內發表關鍵詞查新率與級別的乘積、國際發表關鍵詞查新率與級別的乘積、社會服務項(含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率、社會滿意度和師生幸福感。不過,由于沒有制度保障,數據被一些單位和個人據為己有。數據的封閉大大縮小了分析、預測和決策的可靠性和價值,因此當前亟需完善制度,構建大數據研發和流通的政策支持系統,使數據資源共享。信息科學云計算與大數據的最新進展為各級政府和大學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持,加快了高校資源共建共享制度建設的步伐。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高等教育質量指數乃至教育質量指數的編制運用,也是對信息化教育帶來根本性變革最現實、最深刻的詮釋。
西佐治亞大學曹力教授對此報告作了回應。他運用自己在2014年4月4日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舉辦的年度國際會議上的團隊研究成果,提出了高等教育建模與測量的理論和方法論,運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探討了高等教育質量指數運用的現狀,并表達了對未來的展望。
二、主題:改革與質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以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已成為學界共識。這不僅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重視高等教育質量有兩個原因。一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于20世紀50、60年代率先將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步入了大眾化,我國在改革開放后也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在獲得前所未有的擴張型發展的同時,高等教育的質量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二是在以高科技、信息化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國高等教育還沒有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無法充分滿足人們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同時,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高等教育還有明顯差距,如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不夠完善。因此,提升質量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
高層次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急需高質量的人才,這與高等教育中高水平人才輸出量的匱乏形成了日益尖銳的矛盾。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改革不僅要滿足國家長遠發展的宏觀規劃,以及對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的需要,還要滿足當前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及市場機制對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的需要。
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應做到以下四方面。第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在人才培養體系中運用MOOC等新興科技,豐富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使人才培養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能夠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求。第二,大力提升高等院校科學研究水平,提高教師在科研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轉變教師的科研理念。第三,在云計算與大數據時代構建教育質量指數,使高等教育質量提升朝著信息化、科學化方向發展。第四,提高高等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在成果轉化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尤其是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轉型為職業教育的基礎上,對綜合國力提升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此次論壇對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論壇明確了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發展方向,厘清了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必經之路。通過對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質量提升的探究,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高等教育在前行的道路上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相比,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雖然仍有明顯差距,但在學界人士的不斷探索和努力下業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能夠涌現出更多新的思路與成果,推動其向信息化、現代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
編輯 李曼玲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