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必大, 劉成清, 章圣冶, 張建勝
(1. 浙江工業(yè)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310014;2.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610031;3.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310058)
圓鋼管相貫連接節(jié)點具有施工便利、建筑視覺效果美觀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建筑結構. 國內現行有關設計規(guī)范[1-2]依然將連接節(jié)點視為理想的剛性連接或鉸接,然而,鋼管相貫節(jié)點在工程常見幾何參數范圍內是一種典型的半剛性連接.節(jié)點連接的非剛性對整體結構的受力性能有影響[3-7],較精確的分析計算需要考慮節(jié)點連接的非剛性效應,其中最基本的參數就是節(jié)點初始剛度.
關于鋼管相貫節(jié)點初始剛度的研究,早期較缺乏,且主要采用試驗手段[8-9].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有限元法成為研究節(jié)點剛度的主要手段,近年來取得了一些成果[4,10-11].
已有的相關研究存在以下不足:散點數據少(正交模型所致)導致擬合結果與實際可能存在不小差異,無法反映節(jié)點幾何參數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影響,節(jié)點剛度計算公式缺乏理論支撐,使工程設計人員難以理解.
本文建立了Y 型圓鋼管相貫節(jié)點在支管軸力作用下局部變形的簡化力學模型,在此基礎上推導了節(jié)點剛度的理論公式;通過對理論公式的簡化并結合多元回歸分析,建立了Y 型圓鋼管相貫節(jié)點軸向初始剛度參數化實用計算公式;將實用公式的計算結果與有限元分析結果和已有試驗數據進行比較,證明了公式的合理性.
在受荷較小的線彈性狀態(tài)下,節(jié)點剛度可定義為廣義力與節(jié)點局部變形之比.關于節(jié)點局部變形的定義和獲取方法,可分直接法[4]和間接法[12]兩大類,2 類方法獲得的節(jié)點初始剛度差異不大[13].從構建力學模型以推導節(jié)點剛度的角度出發(fā),直接法比間接法更適合,因此,本文中無論是有限元分析還是理論推導,都采用直接法確定節(jié)點剛度.
借鑒Togo 關于X 型圓鋼管相貫節(jié)點強度計算的環(huán)模型思想[14],并考慮到Y 型節(jié)點的局部變形發(fā)生在與支管相連接那一側的主管管壁(上半部分),可將Y 型節(jié)點在支管軸力作用下節(jié)點局部變形計算的理論模型簡化為截面高度和寬度分別為T 和Be的半圓拱模型(Be為環(huán)模型[14]的有效寬度,取Be=ηD,η 為一常數),見圖1.為簡化推導,將環(huán)模型中鞍腳附近2 個力F=0.5Nsin θ(沿拱截面寬度Be均布)的間距由cd 改為d-t.
此外,在支管軸力作用下,主管上半部分產生局部變形,下半部分(無支管相連側主管管壁)則對上半部分存在轉動、水平和豎向3 種約束. 工程實際中,豎向可近似為完全約束,而水平(剪切)與轉動約束應為彈性約束,為對比分析,考慮水平、轉動方向完全約束和無約束2 種極端情況.

圖1 Y 型圓鋼管相貫節(jié)點在支管軸力作用下的剛度計算模型Fig.1 Calculating models for rigidity of a CHS Y-type joint under branch axial load
推導過程:(1)根據圖1(a)中主管下半部分受力圖,利用桿系結構力學方法,獲得模型1 支座端的扭轉約束剛度r1=2EI/D0、剪切約束剛度r2=2EI/,其中D0=(D -T)/2,E 為材料彈性模量,I=BeT3/12(D、T 見圖1(a)). (2)根據桿系結構力學中的力法原理,忽略軸力和剪力引起的變形以簡化計算,求出1 ~4 點的變形Δ1~Δ4,此即為支主管相貫線處的冠點、鞍點在支主管平面內垂直主管軸線方向的主管管壁局部變形.(3)根據直接法關于節(jié)點軸向局部變形δ 的定義[4]和剛度定義,求出節(jié)點軸向初始剛度KN. 整個推導過程相當復雜繁瑣,這里不再贅述,僅列出結果:

式中,χ 為常系數.
最后一步是將拱截面的慣性矩I=BeT3/12 =ηDT3/12、D0=(D-T)/2 和T =D/(2γ)代入后化簡而得.

式中:c0~c12為常系數;

對于支座邊界條件極端的模型2 和模型3,其節(jié)點剛度表達式類似模型1,僅f(β0)的具體形式略有差異以及相應常系數的值不同.
此外,對模型1 中2 個力F 的間距由d -t 改為cd 后進行推導,結果與式(1)類似,但f(β0)變成f(β0,βc)(其中βc=β -0.5β/(γ -0.5)),且常系數更多.從式(3)來看,無論是f(β0)還是f(β0,βc),最終都轉化成關于β、γ-0.5 和τ 的復雜表達式f(β,γ-0.5,τ).
由于f(β0)的表達式比較復雜,故式(1)無法直接用于工程實踐. 但式(1)表明,節(jié)點剛度KN與E、D 和1/sin2θ 成正比.結合式(2)和(3),KN存在關于β、γ-0.5 和τ 中兩者或三者的相互影響.從數學角度看,反三角函數、平方根函數可通過泰勒級數展開為多項式,故f(β0)可近似展開為β0的多項式,而多項式又是指數函數的泰勒展開式. 再結合式(3),可將式(1)分母中的f(β0)(γ -0.5)3近似為關于β、γ -0.5 和τ 的指數函數與關于(γ -0.5)的冪函數(γ-0.5)a的乘積(a 是β 和τ 的函數).由此,式(1)可簡化為

式中:C 為常系數;f1和f2為反映節(jié)點參數β、γ 與τ 間相互影響的函數.
f1和f2常見的函數形式是多項式,尤以線性函數最簡單,則式(1)可進一步簡化為

式中,C0~C6為常系數.
需確定半圓拱模型獲得的Y 型圓鋼管相貫節(jié)點軸向剛度計算式(式(5))中的待定常系數C0~C6,這7 個常系數涉及節(jié)點的3 個無量綱參數β、γ和τ.先定性分析β、γ 和τ 對節(jié)點剛度的影響:僅γ增大而其他參數不變時,主管壁厚T 減小,相貫面(半圓拱的截面)的抗彎剛度EI 將急劇下降,故γ對節(jié)點剛度影響很大;僅β 增大時,支管直徑d 增大,d-t 增大明顯,力F 更靠近支座,故1 ~4 點撓度減小,節(jié)點剛度增大明顯;僅τ 增大時,支管壁厚t 增大,但t 通常遠小于d,d -t 變化小,故節(jié)點剛度變化較小.
然后,采用有限元法進行單參數分析,定量分析這3 個參數對節(jié)點剛度的影響. 有限元模型中,固定D=245 mm,θ =90°,支管和主管長度分別為6d 和10D,材料彈性模量E = 206 GPa;采用ABAQUS 中的S4R 殼單元,主管兩端完全固定約束,沿支管軸線方向施加荷載. 圖2 給出了有限元單參數分析獲得的節(jié)點剛度隨β、γ 和τ 的變化以及文獻[4]關于τ 的單參數有限元分析(采用ANSYS 中的殼單元shell93)結果.

圖2 參數β、γ 和τ 對節(jié)點軸向剛度的影響Fig.2 Effects of parameters β,γ and τ on joint axial rigidity
從圖2 可見,節(jié)點剛度KN與β 之間大致呈指數函數關系,與γ(γ -0.5 可視為坐標平移,并不影響曲線形狀)大致呈冪函數關系,與文獻[4]的單參數分析結果類似,證明節(jié)點剛度KN采用式(5)的形式較合理.
式(5)與文獻[4]中節(jié)點剛度表達式的不同之處:指數函數的自變量是多個,而非僅僅1 個(β);冪函數的指數a 不再是一個常系數,而是與節(jié)點的幾何參數有關,這反映了節(jié)點幾何參數之間可能的相互影響,故式(5)更合理.
從圖2 還可以看出,參數τ 對KN的影響很小.本文中單參數τ 分析的范圍為0.35≤τ≤1.00,所得KN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相差約6. 7%;文獻[4]中單參數τ 分析的范圍為0.22≤τ≤0.84,KN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相差約12%.
從KN-τ 關 系 曲 線 看,在 工 程 中0. 3 ≤τ ≤0. 8的常見范圍內,上述差異將更小.因此,從工程實用出發(fā),可忽略參數τ 對節(jié)點剛度的影響,即取式(5)中待定常系數C5和C6為0,則式(1)進一步簡化為

根據式(6),固定D =245 mm,E =206 GPa,θ=90°,τ=0.8,并結合工程實際中常見的幾何參數范圍,取β=0.30,0.45,0.60,0.75,0.90,γ =7,15,22,30,建立共計20 個節(jié)點的有限元模型(模型中單元、材性、邊界條件等同前).
根據有限元計算獲得的20 個散點數據,通過置信度為95%的多元非線性回歸確定常系數C0~C4,最終得

可用于工程實際的節(jié)點剛度參數化計算式(式(7))表明,節(jié)點剛度KN與E、D 和1/sin2θ 成正比,但前提是將工程實際中復雜的三維殼節(jié)點簡化為二維半圓拱模型.因此,需要對E、D 和1/sin2θ進行校驗.
文獻[4]通過單參數分析和量綱分析,得KN與D 成正比.筆者也進行了類似分析,建立了5 個單參數D 的有限元模型(D=100,200,…,500 mm),結果5 個模型獲得的KN/D 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相對誤差小于0.5%,可以認為KN與D 成正比.
對單參數E(E =20 ~206 GPa)進行類似分析,結果KN/E 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相對誤差為0.3%,可以認為KN與E 成正比.
關于參數θ,固定參數D =245 mm,β =0.6,γ=15,τ=0.8,改變θ(取θ =30° ~90°(具體取值見表1)足以涵蓋工程范圍)進行單參數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節(jié)點剛度關于θ 的單參數分析結果Tab.1 Joint axial rigidity as a function of parameter θ
表1 中,誤 差 為(KNsin2θ - KN90)/KN90×100%,其中KN90為θ=90°時的節(jié)點剛度.從表1 可知,誤差均為負值,且隨θ 減小而增大,更準確的說法是節(jié)點剛度KN與1/sinξθ 成正比,ξ 為略大于2且隨θ 減小而增大的變量. 但誤差均不超過7%(表1),且隨θ 增大呈現較快下降的趨勢,故從實用出發(fā),完全可取ξ=2.
為更全面驗證KN與1/sin2θ 的關系,在已有θ=90°的20 個有限元模型基礎上,固定其他參數不變,增加θ =30°,45°,65°三組共60 個有限元模型,將這3 組所得節(jié)點剛度值乘以1/sin2θ 后分別與θ=90°組的數據進行比較,得到類似表1 的相對誤差,見圖3.可見,除4 個點的誤差略大于0 以外,其他都小于0;僅有2 點的誤差接近-12%,其余介于0 ~-10%(且大部分在0 ~-5%)之間.從圖3 還可見,誤差隨θ 增大急劇減小,相對較大的誤差基本上集中在工程實際中較少采用的θ =30°的極端情況,故可以認為KN與1/sin2θ 成正比.

圖3 節(jié)點剛度KN 與1/sin2θ 成正比的誤差Fig.3 The error resulted from KN proportional to 1/sin2θ
圖4 為按式(7)計算的節(jié)點剛度與上述所有節(jié)點有限元模型計算結果的相對誤差.有限元模型中節(jié)點幾何參數范圍:0.3≤β≤0. 9,7 ≤γ≤30,30°≤θ ≤90°,0. 22 ≤τ ≤1. 00,100 mm ≤D ≤500 mm.
從圖4 可見,除3 個點的誤差相對較大(約10% ~14%)外,其余都在9%以內,且大部分小于6%,說明與有限元結果吻合較好.

圖4 剛度計算值與有限元分析結果的誤差Fig.4 The error between stiffness values obtained by FEA and the formula
為進一步校驗,表2 給出了部分節(jié)點軸向初始剛度的已有試驗數據[4]、有限元計算結果[4,15]及與式(7)計算值的比較.表2 中,試件A1 ~A4 為反復加載試驗,故同時給出了抗拉和抗壓剛度;試件FE1 ~FE6 為采用ANSYS 中殼單元shell93 的計算結果;KNT和KNF分別為試驗(或有限元)、式(7)計算的節(jié)點剛度(單位為kN/mm);誤差為(KNF-KNT)/KNT×100%.
從表2 可見,Y 型圓鋼管相貫節(jié)點軸向剛度簡化公式(式(7))計算的節(jié)點剛度與已有試驗數據和有限元計算結果吻合.

表2 剛度計算值與試驗結果、有限元結果的比較Tab.2 Stiffness values obtained by the formula,FEA and existing tests
式(7)是建立在支管承受軸向壓力、主管不受力基礎上的.節(jié)點軸向剛度按支管受力可分為軸向抗拉和抗壓2 種.有限元分析結果表明[7]:在工程常用參數范圍內,X 型節(jié)點的抗拉剛度僅略大于抗壓剛度(絕大部分在10%以內).對Y 型節(jié)點可進行類似分析,取D、β、γ 和θ 四個影響較大的參數進行單參數有限元分析(共35 個模型),獲得節(jié)點的抗拉剛度,并與節(jié)點抗壓剛度進行比較,見圖5(相對誤差以抗壓剛度為基礎計算).可見,相對誤差隨β、γ 增大而增大,但絕大部分在6%以內. 因此,在工程應用中,可將抗壓剛度作為節(jié)點軸向剛度的下限,用其代替抗拉剛度.

圖5 節(jié)點軸向抗拉與抗壓剛度的相對誤差Fig.5 The relative error of axial tensile rigidity and axial compressive rigidity for a joint
工程實際中,主管也受荷載作用,因此對主管受荷對節(jié)點初始剛度的影響進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時,先給主管施加軸力,讓其分別處于較低(0.3fy,fy為主管屈服強度)、中等(0.5fy)和較高(0.7fy)3 種應力狀態(tài),每種應力狀態(tài)又分為拉和壓2 種情況,然后再施加支管軸壓力. 計算結果表明,主管受力與不受力時節(jié)點軸向剛度最大相差不到3%,因此完全可以忽略主管受荷對節(jié)點初始軸向剛度的影響.
式(7)中,f1和f2分別簡化為線性函數C1β +C2(γ -0.5)和C3+ C4β. 筆者對f1(β,γ-0.5)和f2(β)的形式進行了多種嘗試,以考察能否進一步簡化,以及f1和f2采用更復雜的多項式時能否明顯提高精度.
嘗試如下:
(1)f1簡化為C1β,f2不變;
(2)f1簡化為C1β,f2變?yōu)殛P于β 的二次多項式;
(3)f1不變,f2變?yōu)殛P于β 的二次多項式;
(4)f1變?yōu)镃1β + C2(γ -0. 5)+ C7β(γ -0.5),f2不變;
(5)f1變?yōu)殛P于β 和(γ -0.5)的完全二次多項式,f2不變.
通過多元非線性回歸分析,將得到的常系數代入剛度計算式,并與前述有限元計算結果和試驗數據進行比較,結果表明:
(1)f2采用β 的線性函數就能獲得足夠精度,即使變?yōu)殛P于β 的二次多項式,總體上誤差降低很小.但若f2變成常數,則誤差急劇增大(絕大部分增大8 ~13 個百分點,少數增大15 個百分點). 這再一次說明β 與γ 之間存在不可忽視的相互影響.
(2)f1采用關于β 和(γ -0.5)的線性函數就能獲得足夠精度,但若忽略(γ -0.5)項,而將f1變成僅僅是β 的函數,即使是β 的二次多項式,誤差將明顯增大(大部分增大約10%),這符合前文關于節(jié)點剛度公式數學形式的分析.
可見,將f1和f2定義為線性函數不僅與實際較符合,能獲得較高精度,而且表達式相對簡單,便于工程應用.
基于彈性約束支座的半圓拱簡化模型,導出了Y 型圓鋼管相貫節(jié)點軸向剛度理論公式;運用泰勒級數等數學手段,忽略次要因素,對理論公式進行簡化;通過多元非線性回歸分析,建立了實用的Y型圓鋼管相貫節(jié)點軸向初始剛度計算公式,并用有限元計算結果和已有試驗數據進行了校驗.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1)節(jié)點剛度與E、D 和1/sin2θ 成正比,與參數β、γ -0.5 和τ 之間呈現較復雜且相互影響的關系.
(2)已有試驗數據和有限元計算結果驗證了節(jié)點初始剛度計算式在0.3≤β≤0.9、7≤γ≤30、30°≤θ≤90°和0.22≤τ≤1.0 的工程常見幾何參數范圍內的合理性
(3)主管受力對節(jié)點軸向初始剛度影響小,支管受軸向拉、壓的剛度差異較小,因此導出的節(jié)點初始剛度計算式也可以用于主管受荷載作用、支管受軸向拉力作用的情況.
[1] 北京鋼鐵設計研究總院. GB 50017—2003 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及條文說明[S].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2] 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同濟大學. CECS280—2010 管結構技術規(guī)程[S].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
[3] CHEN Yiyi, WANG Wei. Flexural behavior and resistance of uni-planar KK and X tubular joints[J].Steel & Composite Structures,2003,3(2):123-140.
[4] 王偉. 圓鋼管相貫節(jié)點非剛性性能及對結構整體行為的影響效應[D]. 上海:同濟大學建筑工程系,2005.
[5] 郭兵,雷淑忠. 梁柱節(jié)點剛度對無支撐鋼框架性能的影響[J]. 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0,25(3):231-235.GUO Bing, LEI Shuzhong. Effects of connection stiffness on the behavior of unbraced steel frames[J].Journal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2010,25(3):231-235.
[6] 李秀梅,秦榮. 半剛性連接鋼框架二階彈塑性穩(wěn)定分析的QR 法[J]. 工程力學,2013,30(3):1-7.LI Xiumei,QIN Rong. QR method for second-order elastoplast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steel semi-rigid frame[J]. Engineering Mechanics,2013,30 (3):1-7.
[7] 賈良玖. 單層網殼節(jié)點分類標準[D]. 上海:同濟大學建筑工程系,2010.
[8] FESSLER H,MOCKFORD P B,WEBSTER J J.Parametric equations for the flexibility matrices of single brace tubular joints in offshore structures[J].Proceedings of ICE Part 2,1986,81(4):675-696.
[9] FESSLER H,MOCKFORD P B,WEBSTER J J.Parametric equations for the flexibility matrices of multi-brace tubular joints in offshore structures[J].Proceedings of ICE Part 2,1986,81(4):659-673.
[10] 王嘯. 方鋼管相貫節(jié)點轉動剛度性能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05.
[11] 杜純領. X 型圓鋼管相貫節(jié)點平面外抗彎性能研究[D]. 上海:同濟大學建筑工程系,2007.
[12] 孟憲德. X 型圓鋼管相貫節(jié)點平面外受彎滯回性能研究[D]. 上海:同濟大學建筑工程系,2010.
[13] 趙必大,趙滇生,梁佟. 圓鋼管相貫節(jié)點剛度的兩種獲取方法及其比較[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13,45(1):43-50.ZHAO Bida,ZHAO Diansheng,LIANG Tong. Two methods to acquire stiffness of unstiffened CHS-joints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methods[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Technology,2013,45(1):43-50.
[14] TOGO T. 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ubular joints[D]. Osaka: Osaka University,1967.
[15] MAKINO Y,KUROBANE Y,OCHI K,et al.Database of test and numerical analysis results for unstiffened tubular Joints[J]. IIW Doc. XV-E,1996,220(96):6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