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黃浦區的部分領導被媒體挖出“大吃大喝”的丑聞,用餐飯店的人均最低消費標準據稱為1888元,更刺激的細節是,用餐時間是去年12月31日晚上,地點與發生嚴重踩踏事件的陳毅廣場不遠。這極大增加了輿論的憤怒。
按說黃浦區幾位領導在跨年夜的聚餐與發生踩踏事故沒有直接因果關系,但兩件事時間和空間上的靠近使得媒體紛紛把它們聯系起來。客觀說,這實在怪不得媒體,這種聯想是情不自禁的,幾乎任何人都會自然這么做。
踩踏事故就發生在黃浦區管轄的外灘,很多人想,如果那幾位領導當時不是在用豪華餐,而是對那個跨年夜轄區內的公共安全多上些心,說不定悲劇就能避免。這種想法當然未必是事情的真實邏輯,但它在很多人那里也不約而同冒了出來。
上海市昨天沒有就官員“豪華聚餐”的消息進行回應,因此幾位官員都是誰,實際人均消費是否真的不低于1888元,人們并不清楚。然而輿論的想象針對了所有對那幾位官員不利的因素,包括那家餐廳是國資背景,領導在那里用餐可以簽單掛賬等等。
這一消息再次強化了公眾對上海市發生嚴重踩踏事故的不滿,這種強烈不滿反過來增加了人們對這次“大吃大喝”的憤怒。盡管平心而論,上海的城市治理在全國總體上不失為水平最高的之一,上海市的干部給很多在那里辦過事的外地人總體留下“還比較規矩”的印象,但上海現在面臨巨大壓力,怪不得輿論。
如果說踩踏事故除了相關部門工作不力還有某些偶然因素的話,那么黃浦區幾位領導去那么高檔的地方聚餐,就百分百是他們主觀促成的。中央“八項規定”已經推行兩年多,吃喝風被大剎,各種偷偷摸摸的頂風作案被輿論深惡痛絕,黃浦區的幾位領導為何就敢這樣干呢?這不僅是作風的問題,連他們對形勢的基本判斷力都像是出了問題。
他們不僅害了自己,而且給上海這座城市抹了黑,甚至會影響公眾對反“四風”成果的認識。他們受到輿論的追剿,用“活該”這個詞說他們實在不冤枉。
也許這幾位官員很能干,平時的工作沒準還挺成效,但無論他們的日常表現什么樣,跨年夜的豪華聚餐之過都不能被抵消。他們有愧于黃浦區和上海的市民們,希望他們現在想的不是如何逃脫處分,而是用什么方式向公眾和那座美麗的城市道歉。
反腐敗不是一陣風,“八項規定”開弓沒有回頭箭,輿論場上的無數只眼睛組成了全天候監督的天羅地網。希望所有官員都摒棄僥幸心理,真正敬畏黨的紀律和群眾的要求,而不是陽奉陰違,玩貓捉老鼠游戲。在前互聯網時代僥幸的邏輯或許是存在的,但互聯網改變了規則,這不是僥幸者可以高概率善終的時代。
官員們需要把各種高檔消費場所看成隨時可能吞噬其政治生命的“虎口”,并盡可能遠離它們。這應是官場人生的新常態,也是官員們走向未來必不可少的一個新出發點。▲
環球時報201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