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強
不久前,沙特石油部長表示,沙特已經說服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歐佩克)相信,不管價格跌到什么程度,降低產量都不是符合該組織成員國利益的做法。其實,即使石油價格維持在60美元/桶,也是歐佩克國家難以忍受的,這種選擇更多出于無奈。
一直以來,歐佩克利用自身明顯的資源優勢影響國際石油供應和油價。在具體實踐中,歐佩克通過石油生產配額制度調整石油供應,還利用減產和禁運等手段提高油價。但配額制度本身有缺陷,存在配額概念界定模糊、配額標準難以協調、配額監督管理難以有效實施等等。而且,到2013年,歐佩克石油總產量占世界總量降到43.4%,歐佩克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貿易量的44.6%,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下降了。
當然,從歷史上看,歐佩克的市場干預確有成功的案例。那么,這回減產維持油價,市場還能寄希望于歐佩克嗎?最近看來,歐佩克似乎沒有很大的把握。
今非昔比,近年來國際石油市場供需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來自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需求放緩以及美國頁巖油和頁巖氣的迅速發展,改變了國際石油貿易的供需結構,歐佩克對石油市場的影響力日益減弱。從供給看,非洲石油和美國頁巖油的開發改變了石油供給,供大于求是這輪油價暴跌的主要原因。
對于歐佩克國家,石油是賴以生存的基礎,其經濟建設、財政收入、社會保障、甚至國家安全和政治統治都非常依賴石油收入。比如說,沙特約80%的總收入來自于石油。石油收入慷慨地支持了過去的好日子,也使得一些歐佩克成員國沒有很多資金儲備,當價格低迷的時期不僅很難減產,反而可能希望通過增產和擴大出口來彌補價格下跌的損失,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在目前的供需格局下,歐佩克減產保價更難取得成功,雖然美國超過80%的頁巖油盈虧平衡點低于每桶60美元。但是只有持續比較長的低油價,才會對美國頁巖油產生真正影響,而主要產油國的財政收支壓力,可能比頁巖油企業更難以抵御油價下跌。為了保障安全,石油消費國的進口渠道多元化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多元化的國際石油貿易方式和石油貿易產品結構也將使任何形式石油價格操縱更加困難。在全球石油供需格局變化的背景下,中東主導的歐佩克力量正在下降,歐佩克強勢主導世界石油市場和價格的時代可能一去不復還,今后的石油市場和價格新趨勢也將越來越不利于歐佩克的市場影響力。▲
(作者是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