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軍
〔摘要〕京劇發展到今天,需要特別保護,更需要創新,適應新的時代。湘味京劇,不失為京劇發展、創新的一條好路子。
〔關鍵詞〕湘味京劇創新
2010年11月16日,中國京劇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歷經220多年,京劇從傳統藝術到世界遺產,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然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標準卻是耐人尋味的:一是具有卓越的歷史價值;二是處于艱難的生存狀況,需要加以特別保護。從文化制高點上看京劇,我們在向“國粹”莊嚴致敬的同時,更應該思考的是京劇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京劇成熟于江湖,盛行于廟堂,具有獨特的程式化演出樣式,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均有章可循;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有式可依。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吳乾浩撰文認為,京劇堪稱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集中、最深刻、最有魅力的具象化顯示,京劇不僅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一項文化遺產,一種文化使命和文化責任。在尊重京劇文化價值的同時,必須承認在文化多元、多變的時代,面臨信息化帶來的變革,京劇的發展已明顯滯后于當代社會的審美取向,從題材到藝術樣式都與人們的審美習慣存在距離。動漫與折子戲、賀歲電影與傳統京劇共存于同一個時代,但老少爺們一般不會選擇后者。京劇似乎很尷尬,特別在文化體制改革后,直面市場,京劇文化的生態究竟應該如何培育?
湘味京劇無疑是一種大膽而有效的創新,把具有濃郁湖南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京劇,將祁劇劇目《打棍出箱》、《奈何橋》、《女盜》、《醉打山門》進行移植、改編,給京劇增添“湘味”,進而贏得湖南票友的一片喝彩。將地方戲劇特點和文化題材揉入傳統京劇,不僅湖南有湘味京劇,其他地方還可以有魯味京劇、湖北味京劇,諸如此類,百花齊放,套路或有不同,本質卻是一致,殊途同歸,都是為當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探索應對之策。
京劇應該“有味”。在做好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作為影響深遠的傳統文化,京劇理當堅持為大眾服務、為時代服務的宗旨,關注現實,激勵人心。京劇的地方“味”,首先是題材的現實性,把火熱的生活吸納為京劇表演的題材,接地氣、有人緣,拉近戲劇與觀眾的距離,使傳統藝術煥發時代活力。湖南人杰地靈,從來不缺好故事,缺的是好表達。京劇植根于現實生活,必然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京劇可以“有味”。京劇本身具有海納百川的藝術品質,其形成的歷史,就是接納、吸收、消化各種戲劇特點的歷史,不論是唱腔,還是行頭,都是兼容并蓄的產物。京劇可以“有味”,指的是表演形式可以創新。基于京劇的藝術品質,在尊重京劇藝術本體的基礎上,講程式但不唯程式化,大膽嘗試利于大眾理解和接受的表演創新,能有效促進傳播,增強藝術共鳴。湘味京劇吸納祁劇的元素而廣受歡迎,就是成功的范例。
湘味京劇的摸索與探討,其意義不僅有關京劇的傳承,而且還揭示出傳統文化的發展戰略,從這個角度看,湘味京劇不愧是一道文化大菜。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