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勝蘭+鄒正洪
〔摘要〕眾所周知,王肇民和劉壽祥是中國著名水彩畫家,他們都畫過很多水彩靜物作品。但是,由于他們藝術觀念和所處時代、地域的不同,水彩靜物畫的風格特征也就不一樣。本文將兩者的水彩靜物畫表現語言作比較研究,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兩者作品中不同的造型、構圖、光與色的表現語言,從他們的水彩靜物畫中汲取不同的養分。
〔關鍵詞〕王肇民劉壽祥水彩靜物畫表現語言
眾所周知,王肇民和劉壽祥是中國水彩畫家,他們都畫過很多水彩靜物作品。由于他們藝術觀念和所處時代、地域的不同,水彩靜物畫的風格特征也就不一樣。王肇民先生出生在20世紀初,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擅長中國畫、詩詞,他的水彩靜物畫具有“國畫的筆法、油畫的色彩、素描的基礎、詩的境界”。①后來,他受塞尚的影響,運用體積的表現手法,來表現物體的體積感、厚重感和結實感。他以寫生的平實樸拙的筆調,創造了大量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氣息的水彩畫作品,使水彩靜物畫提升到一個新的藝術高度。劉壽祥出生在20世紀50年代。他的水彩靜物畫卻有一種西方藝術的“古典美”,畫面造型穩重而和諧、色彩豐富而含蓄、布局適度而平衡。本文將兩者的水彩靜物畫表現語言作比較研究,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兩者作品中不同的造型、構圖、光與色表現語言,從他們的水彩靜物畫中,汲取不同的養分。
一、王肇民與劉壽祥對畫面中物體造型的理解
王肇民對造型的理解不同于古人的“形神兼備”,他對造型有獨到的見解。在《畫語拾零》中,他強調“形是一切”、“以形寫形”。在觀察方式上,他受中西方繪畫理論的影響,學習了西方繪畫大師塞尚———把自然看作各種球體、錐體、與圓柱體;又融合了國畫家“石分三面”體積觀。在表現方式上,王肇民“以巧見拙、以拙為主”,造型洗練又概括。他的水彩靜物畫中“寧方勿圓”的造型觀念,使畫面中物體的體量感得以凸顯,使作品格調得以提升。
而劉壽祥在造型上與王肇民有著近似的見解。他將“真實于物體本身”與王肇民的“以形寫形”擺在同樣的高度。我們在觀看劉壽祥的靜物畫時,是因為他的畫中物體的造型,總是顯現著“是物也非物”的理念———真實存在的物體和無形的精神內涵存在于他刻畫的每一個自然體形之中,他刻意追求物體的堅實與挺拔,物體的質感也是表現體形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他看來,真正的造型藝術絕不是只抄襲自然來取悅他人,而應是“超出象外、得其環中”。他的作品絕不是僅僅描繪物體表面的真實。在他的靜物畫中,襯布都有如塞尚式的用餐過后皺皺巴巴的造型。劉壽祥的水彩靜物畫在努力挖掘物體本身的造型特征。
二、王肇民與劉壽祥作品中構圖的特色
王肇民作品的構圖最主要的特征是強調畫面的均衡,主次分明。在《畫語拾零》中他說到:“所以作畫,只要把對象的主要部分突出地表現出來,其他的東西都可以忽略掉”。②在作畫時,他對物與物間的從屬關系要求十分嚴格,從始至終都會對每個物體的點、線、面作有序合理的安排。他習慣把歸納成讓人一目了然的幾何體在鋪平的襯布上穿插著擺放。如作品《水果》(見圖1)中,為了突出畫面的主要部分———水果,他把背景和桌面進行了簡化處理。畫面的總體構圖形式上類似夏爾丹的三角形主構圖,顯得純樸而謙遜,布丁李的組合形成一個隱約的S型次構圖形式,與深色背景遙相呼應,為畫面增添了勃勃生機;黃香蕉、淺色鮮桃、白瓶及盤子的明度接近,和諧而微妙。畫面的黑白紅色塊組合極具現代裝飾味,符合人們的審美追求。
劉壽祥在構圖時,他會再三冷靜地思考布局是否平衡,他的靜物作品中構圖“尺法嚴謹合度”,是其畫面視覺效果上最明顯的特征之一。每個物體的高低、繁簡、前后、黑白、粗細、輕重都有著嚴謹的尺度,畫面呈現出來的狀態都是恰到好處。如在作品《鮮果》(圖2)中,畫面的總體呈現半圓形構圖,顯得圓滿而富足;墻壁、水果、襯布呈現上中下三段式的次構圖形式,使畫面平穩而和諧。在色塊的布局上,淺色的墻壁包圍深色的襯布,深色的襯布襯托黃色水果,明度對比強烈,主體物突出,主次分明。然而,他巧妙利用了灰色瓷壇將白墻和深色襯布協調起來,弱化對比強度。紅色水果分布隔開,起到呼應作用??傮w來說,他是在強烈對比求和諧的過程中,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王肇民與劉壽祥對光與色彩的運用
對王肇民來說,作畫色階越少越有力,少則對比性強,強則有力。畫面物體的明度高度概括,一般只有兩至三個色平面。在用光方面,他的畫面平光和側光居多,平光有力于投影的弱化,凸顯畫面的平面特征;使用側光時,凸顯物體的體積感,將投影巧妙組織起來,融入到畫面的整體中去,使畫面凝重而鮮明。他作畫前,先在紙上做過粉底,這層粉底使畫面色彩既鮮艷又厚重。
劉壽祥用光也十分講究。在他的靜物作品中,我們看到畫面中的光往往是正側面照射,幾乎從不畫逆光,他的黑白灰相對王肇民的水彩靜物畫來說,色塊層次要豐富一些。他畫面標志性的黑色襯布沉穩而含蓄,與白色墻壁映襯,再加上淺色投影,折射出他對中國水墨畫中墨色的留戀。在色塊的表現上,他不像王肇民一樣的做底,他早期喜歡用保定紙作畫,充分利用保定紙的紙紋,在第二層色使用干擦、枯筆的技法,呈現畫面既保存透明效果又能進行塑造。這同王肇民的皴擦用筆效果還不一樣。
王肇民畫蘋果“往往是根據蘋果的生長過程中的顏色變化而畫出色彩關系的。比如:先畫綠,再畫黃,再畫紅,再畫素描關系:這樣就可以使蘋果的色彩層層透出,更具有真實感?!雹鄱鴦巯楫嬏O果時雖然“喜歡按其生長規律去畫它,先畫蘋果的綠色,然后畫紅色,畫時,注意蘋果間的整體和諧關系。”④但是在這一步驟之前,他會“在蘋果上用紫灰色畫一遍,以示蘋果處高光顏色。”由此可知,劉壽祥在借鑒了王肇民畫水果的用色方法上,又有自己的獨創。
四、啟發
通過研究王肇民和劉壽祥的水彩靜物畫,從他們的藝術實踐成果中得到了許多啟示和可借鑒的地方。(1)兩位水彩畫家在造型上,雖然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王肇民是主張以形寫形,劉壽祥則注重用色造型,但不管是哪種造型手段,都可以概括地體現出藝術家對物體造型的理解。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大師的造型風格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千篇一律地把別人的造型風格當作自己的創作方法,這不是創新,只是別人藝術成果的抄襲。我們應該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繪畫元素,形成自己的特色。(2)我們在看王肇民和劉壽祥的作品時,在構圖上的風格是不同的,前者從西畫和中國畫中吸收了不同的營養,能夠做到每一幅畫的構圖形式不一樣,沒有固定的構圖模式。而后者雖然借鑒了王肇民的形式,但是形成了他自己的構圖特點。我們從劉壽祥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它在不斷探索著新的構圖形式。(3)在光與色的運用上,王肇民尊重繪畫的本體語言,強調畫面的平面性,追求色彩的裝飾性和畫面的厚重感,借以凸顯自己的藝術理念。劉壽祥則注重光線的角度和物體本身的顏色,細微體會色彩的微妙變化,借以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時代審美追求。(責任編輯:楊建)
注釋:
①王肇民:《畫語拾零》,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3年版,前言
②王肇民:《畫語拾零》,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3年版,20頁
③王肇民:《畫語拾零》,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3年版,35頁
④劉壽祥:《劉壽祥水彩畫集》,湖南美術出版社、香港心源美術出版社
參考文獻:
[1]王肇民.畫語拾零[M].湖南美術出版社,1983
[2]梁江.孤獨的王肇民[J].《美術》.1993年9期
[3]楊帆.以《鮮果》系列解讀劉壽祥水彩藝術[J].美術大觀.2009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