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
〔摘要〕重唱,作為聲樂演唱形式之一,在高師聲樂學習中,與獨唱、合唱、齊唱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對于高師聲樂專業學生的集體協作能力、視唱練耳水平、文化修養和舞臺表演能力都有提高,所以應該加強學生對重唱的學習。
本文從重唱的定義、起源及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和杰出代表作出發,加強我們對重唱的了解,并闡述了學生學習重唱的重要意義以及加強重唱在高師聲樂學習的幾點建議,從而增加高師院校、教師及學生學習重唱的重視。
〔關鍵詞〕重唱聲樂教學
1.緒言
重唱與合唱、宣敘調、詠嘆調等獨唱形式組成了歌劇中的聲樂部分,是聲樂演唱形式之一,是歌劇中幾個不同的人物根據各自的劇情需要和所要表現的人物特點同時歌唱的演唱形式。在舞臺劇中,只要兩個以上的演員同時說話,你肯定無法聽清他們在說什么,但是在重唱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聲部,他們互不干擾,通過和聲和曲式的對位技巧,來表現同一內容或是不同內容,產生無與倫比的立體化效果。
在我國的專業音樂院校中,學生們都要學習很多歌劇中的重唱曲目,還會不斷演出,而在師范音樂學院中,同學們對重唱課不太重視:對于老師留的曲目漠不關心,課后不做預習,只在第二周要上課時,才匆匆忙忙跑進琴房,草草熟悉一下旋律,甚至連節奏和吐字都模凌兩可,搞得老師在課上不得不去硬著頭皮一遍一遍糾正歌曲的發聲和吐字,下了課之后更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譜子一扔,丟在腦后,什么也不想了。長此下來,這樣的進度,一學期所演唱的曲目也只是屈指可數,更談不上那些需要我們了解和瀏覽的曲目了。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提倡素質教育的社會中,不僅要求我們的學生要全面發展,更需要我們這些即將登上三尺講臺的“準教師”具備“一專多能”、掌握更全面的專業知識,不僅會彈琴教唱歌曲,還要能講解出所學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對一部分歌曲進行表演和動作的即興創編,以此來喚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如果沒有足夠的舞臺實踐經驗和親身經歷,那么,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一定不會得心應手,所以,不管是專業院校的學生,還是高師聲樂專業的學生也好,都應該在鉆研本專業的知識方面做足功夫。
就此,筆者結合重唱做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對我們以后的聲樂學習和教學帶來一定的幫助。
2.本論
2.1重唱的歷史
2.1.1定義。重唱是聲樂演唱形式之一,指兩個以上的演唱者,各按自己所分任的聲部演唱同一樂曲。按聲部或人數分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六重唱等。歌劇中的重唱基本上是兩個以上的人物進行感情交流的表現方式,包括男聲、女生、男女混聲或者童聲重唱等,例如我們熟悉的柴科夫斯基《葉甫蓋尼·奧涅金》第一幕的姐妹二重唱、莫扎特《女人心》第一幕第二場阿方索與兩位青年的未婚妻的三重唱、普契尼《藝術家的生涯》第一幕詩人、畫家、哲學家、音樂家這四個窮困潦倒的青年在拉丁區破舊閣樓上生火取暖、狼吞虎咽、窮開心時演唱的四重唱、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理發師》里還有六重唱等,每個人在歌曲中都有各自的主張,而重唱則是將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集中在一首曲中的同一個時間段表現出來。
2.1.2起源。因為重唱有精簡篇幅、為高潮做鋪墊等特征,所以,重唱早在意大利的正歌劇時代已經出現了。
早期的歐洲,聲樂的演唱形態包括獨唱和合唱,隨著兩種演唱形態的發展與演變,人們開始發現人聲音色各異,逐漸地有了聲音分類的意識,并以音色、音域和人物演唱時抒發的相同或不同感情的需要作為劃分的標準。至此,重唱的演唱形式便應運而生。但由于當時很多歌唱家都鐘愛于炫耀自己獨唱的高超技藝,而不愿演唱重唱,以及作曲家創作的手法和能力有限,重唱仍然處于無關緊要的地位。
公元九世紀,教會音樂家開始嘗試以“圣詠”為固定曲調,在其下方加進平行四度或五度曲調形成復音音樂,此后,大量的復音音樂出現在聲樂或器樂作品中,曲調逐漸地擺脫了以“圣詠”為固定曲調的束縛,并開始世俗化。通過對和聲、復調音樂不斷的研究和完善,作曲家開闊了他們的創作思維,使得歌劇中的重唱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天才作曲家莫扎特更是在批判地繼承了前人創作手法的基礎上,將重唱這種演唱形式與自己的歌劇完美結合,不僅成為莫扎特歌劇中的一大特點,還提高了重唱在歌劇與音樂藝術中的地位,并認為是衡量歌劇成就的試金石,對后世的作曲家如羅西尼、普契尼等在歌劇方面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1.3各個歷史時期重唱的發展和杰出作品的舉例
2.2高師學生學習重唱的重要意義
2.2.1集體協作的能力的提高。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我們的聲樂教師多是圍繞歌唱姿勢、歌唱發聲、歌唱呼吸、歌唱共鳴、歌唱語言等專業內容來進行教學,常見的聲樂教學模式多為集體課、或者小課(一對一),此外,學生還能通過參加合唱排練來擴張學生們的視野,感受聲部之間、樂隊之間的相互配合。但是,畢竟在合唱隊或樂隊中,不只是自己一人在演出,即使自己在演出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還能有其他聲音在襯托,所以,這些鍛煉還是存在一定局限性。而重唱則大不相同,從演唱的形式上看,重唱相當于幾個人的小獨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聲部,從某種角度上說,是與獨唱曲的學習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的。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音色特點,這就需要我們重唱中培養一種合作意識,不能再為了突出自己,讓聲音“鶴立雞群”,而破壞了歌曲的意境,例如歌劇《女人心》中兩姐妹的二重唱《啊,妹妹你瞧》,姐姐性格溫柔、善良,妹妹性格活潑、爽朗,所以,姐姐的音色就不能過于張揚,妹妹在演唱時的音量相比姐姐也要更明亮和戲劇,通過兩人的互相協作,經過多次的合作排演,最終一定會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但如果在演唱時,兩姐妹的演唱風格沒搞清楚,我想,無論兩個演唱者怎么努力,結果都會一團糟。
通過這種演唱形式,學生不僅培養了協作意識,并從中體會到了重唱與獨唱不同的演唱感受和藝術魅力。
2.2.2視唱練耳水平的提高。一提到視唱練耳,我們不禁想到一行行只有音符或升降記號的單旋律譜例,其實,我們平時上課所演唱的獨唱譜例,也可以鍛煉我們的視唱練耳能力。平時上聲樂課時,每當拿到新譜例,我們通常都會這樣做:先對作品的調號、拍子和節奏做一下簡單的了解,然后便是哼唱旋律,做到對整首歌曲音域的把握,然后通過鋼琴來校對音準......可見,我們無時不刻都在檢驗著自己的視唱水平,重唱亦如此。
重唱選段一般分為高聲部和低聲部,在實際演唱中,高聲部多為主旋律,所以學生在演唱中能夠比較輕松地地把握,而對于一些多聲部重唱的曲目,加進了很多中聲部和低聲部,相對高聲部,旋律性較差,演唱難度也有所增加,里面既有像說話一樣的宣敘調,或是大起大落的詠嘆調,對于一個演唱者來說,不僅是在聲樂演唱上是個鍛煉,也是對其視唱練耳綜合素質的考驗。其次,每位演唱者不僅要熟練演唱自己角色的旋律聲部,還要能熟悉其它聲部的曲調,而且在調性、節奏和音準上還要非常準確,只有這樣,在與其它聲部的唱段或鋼琴伴奏的配合上才能銜接自然。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后,學生的視唱練耳的水平自然有了很大的提升。
2.2.3文化修養的提升。這里面的文化修養不只是音樂專業的修養,還包括文化素質方面的修養。歌唱者除了要具備牢固的演唱功底,還需要較為豐富的文化底蘊。近年來,大量的專業比賽中,例如每兩年一屆的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金鐘獎”、“珠江鋼琴”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等,都涉及到了參賽選手的文化素質考核,同時也深刻地體現了其對于一個歌唱者的重要性。
作為一名歌唱者,在演唱作品之前,首先要對作品仔細揣摩,對每個字、每個樂句甚至是每個表情術語都要反復尋味,認真練唱。在視唱時,認真分析作品、領會作曲家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歌曲的調式、調性、節奏、速度等要詳細分析和總體把握。當然,這是在演唱歌曲前所做的一些不可忽視的準備工作,如果自己對所演唱的歌曲的背景不了解,風格不能把握,僅有高超的演唱技藝,又怎么能更好地詮釋歌曲的內涵呢?所以,我們的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最好能在課余時間多讀一些古詩詞、文學作品以及相關姊妹學科的書籍,以此來提高自己對作品中歌詞的理解領悟,意境的把握,從而更好地揭示音樂作品主題,刻畫人物形象,在整體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由此可見,一定的文化修養對于歌唱者的重要性。
2.2.4舞臺表演能力的鍛煉。下面我們來講一講舞臺表演。
重唱,作為聲樂教學的一種,與藝術實踐是分不開的。首先,它是一門表演的藝術,它既體現了表演者對演唱技能的運用,同時也是演唱者表達自己對作品的心理感悟。以每學期的聲樂期末考試為例,有很多同學平時在琴房里唱得還很好,但一到了舞臺上,人就開始緊張,手不知道放哪,眼睛不知道看哪,就連聲音也開始走樣;另一類呢,心理素質還不錯,但在臺上缺乏表現力,站在那一動不動,不能很好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的舞臺實踐機會太少,沒有太多經驗。
而重唱則正好彌補了這些不足,在課堂上,老師不僅指導了學生的演唱技能,同時也對每個重唱選段進行排演,不僅加大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同時也使得老師的教學成果通過學生直接地表現出來,二者相輔相成,既熟練了學生的聲樂演唱技能,也豐富了學生藝術實踐的經驗,使學生的綜合素質逐步走向成熟,通過理論到實踐,達到了理性與感性的統一,這樣循環往復,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水平,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舞臺實踐閱歷,為以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3加強重唱在高師聲樂學習的幾點建議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在我國高師音樂院校中,仍有一部分音樂院系沒有開設重唱課,即使開設了相關課程,在課堂上沒有引起老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師范類院校培養的學生在就業方面主要面向中小學,與專業院校培養的目標不同;二是課堂內容學習的難易程度不同,這也導致了重唱課在師范類院校的受重視程度。筆者認為,在高師音樂院校開設重唱課不僅可以擴大學生專業文化知識的視野,還能感受不同的歌唱表演形式和演唱風格,對以后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大有好處。所以,我們應該呼吁全國的高師音樂院校,應廣泛地開展重唱課,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盡可能多涉及更多音樂專業知識的學習;并加大教師對重唱課的重視,合理規劃學生學習和瀏覽重唱曲目的內容,促進學生學習重唱的積極性,積極與學生溝通,征求學生的意見,增進師生間的互動,真正的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作為重唱課開設的直接受益者,我們學生更應該加強對重唱學習的力度,珍惜在校期間這些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不斷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為今后能成為三尺講臺上合格的人民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重唱在高師聲樂學習中的學習具有諸多益處:提高聲樂演唱能力、視唱練耳水平、集體協作精神和豐富舞臺表演閱歷等,其中的每一點都需要我們去細心地學習、揣摩和領悟。音樂本是一門感性、抽象的藝術,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形態,作為一名本專業的師范生,我們不能因為自己不是專業音樂院校的學生而放松對本專業知識的鉆研,而應該在具備扎實的歌唱功底和藝術表現能力的基礎上,去更認真地學習和體會重唱這門藝術,我想,無論是在今后的學習還是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沈湘著,李晉瑋,李晉瑗整理.《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
[2]赫菲爾著,李哲洋譯.《西方音樂的故事》[M],百花文藝出版社
[3]高志民主編.《外國音樂簡史》[M],吉林音像出版社
[4]金亞文著.《初中音樂新課程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石惟正著.《聲樂教學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
[6]高巧艷,布日古德.《威爾第對歌劇重唱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文教資料,2010年4月號上旬刊
[7]趙震民著.《聲樂理論與教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
[8]盧齊厄·馬南汪啟璋譯.《歌唱藝術手冊》[M],人民音樂出版社
[9]王安國著.《音樂鑒賞》[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10]德彪西,羅西尼等著.《歌劇賞析》[M],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