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芳
〔摘要〕本文針對藝術設計學院一年級學生基礎薄弱,而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闡述如何通過刻畫“表面”的訓練,將學生從被動的“快餐式繪畫”引導到自主觀察、分析及深入表現,集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造型能力。
〔關鍵詞〕表面材質觀察方法造型能力
目前,考入藝術設計學院的相當一部分學生是針對高考而進行的目的明確的“快餐式”美術學習。尤其在職業技術類學校,經過深入調查,發現很多學生是在高中階段進行了“突擊式”美術培訓,甚至有些學生只是高三上了美術培訓班,學了“背、默、臨”等簡單的短期訓練。這部分學生沒有經過系統的素描學習,只會被動地默寫或臨摹,缺乏自主的觀察能力,基礎薄弱。如何讓他們在升入大學后,在基礎部分的素描方面能夠迅速成長,是素描課當中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逐漸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比較完整、科學的訓練,提高以自我為主體的觀察能力,同時夯實基礎,加強手繪能力。通常一年級學生對于素描的學習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結構描繪、光影描繪、刻畫“表面”。這其中尤以刻畫“表面”最為重要。對學生來說,這是在研究“形態”的過程中,由“內而外”地表達形態的訓練。結構描繪、光影描繪的部分,重在透徹地分析物體內部構造,理解透視規律,表現物體的深度和立體,表達光影效果,探討光影以不同的方式投射對物體造成的豐富變化,探討物體與環境在光的影響下的互涉關系等等。而刻畫“表面”,卻重在深入地觀察和追求細致入微的逼真效果。前者強調觀察整體,后者強調在學會整體觀察的前提下對局部進行凝視。刻畫“表面”設定為長期作業,需要至少兩周時間。這正好是將學生從死板、被動的“快餐式繪畫”引導到自主觀察、分析、盡可能完整地表現對象。通過對材質的描繪,深入刻畫表面這一單元的訓練,學習以專業的、細致的眼光觀察,運用造型規律刻畫、體會,所謂“眼到、心到、手到”。它比其他形式的造型活動更能集中地、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造型能力,及造型的思維能力。如果能夠有充足的時間保證,教與學的方法得當,學生將會在素描的學習中有長足的進步。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詞條“表面”是指:1物體跟外界接觸的部分;2外在的現象或非本質的部分。
當自然物或人造物以各種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時,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面”特征,這種表面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材質與肌理所表現出來的性狀。它是區別不同物體的第一視覺識別標識,使人們能夠通過它來對物與物之間哪怕是十分微小的差別進行區分。對于物體表面的關注,會引導學生強化對物體外在肌理的感受。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詞條“刻畫”是指:1刻或畫;2用文字描寫或其他藝術手段表現。所謂刻畫“表面”———在繪畫語言中,是深入地描繪物體的表面材質與肌理,追求細致入微的逼真效果。(超寫實描繪亦有其中部分要義)超寫實源自并興盛于美國,之后波及到世界各地。二十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作為世界現代藝術的中心,美國藝壇出現了萊斯利,克洛斯(繪畫),安德烈,漢森(雕塑)等人,其作品的逼真程度猶如使人面對照片和真人。
現代心理學觀點認為,繪畫藝術具有思維的特性。美國美學家阿恩海姆在《視覺思維———審美知覺心理學》一書中指出:視覺乃是思維的一種最基本的工具。繪畫藝術乃是一種視覺形式,而視覺形式又是創造思維的主要媒介。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學習深入觀察,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是其理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過程1:對物體表面材質感性認知。教室中間擺出一些表面性狀相異的靜物,讓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被豐富的表面性狀所打動,激發表達欲望,充分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原理。不同的物體在形態上可以各不相同:自然的形態本身、扭曲的或人為的形態、模仿它物的形態、綜合形態;在材質上可以是:堅硬的、柔軟的、光滑的、粗糙的、透明的、不透明的等等,嘗試重新用新鮮的眼光去審視周圍世界,正如現代雕塑家、素描藝術家賈科梅蒂說:繪畫只是一種看的方式。
過程2:對物體表面性狀進行深入觀察。讓學生嘗試多焦點多角度近距離地觀察對象的表面特征。物體材質表面的重要性質在于它表面的紋理組織,在很多情況下,人的視覺和觸覺之間,在看和摸之間存在著共通性———即通常所說的“通感”。人們對于看到的某種表面肌理組織,會相應地得出“觸覺”性質的判斷:光滑與粗糙、堅硬與松軟、潮濕與干燥、透明與模糊等。深入地觀察物體表面肌理組織,體會強烈的紋理對比,引發眼睛和觸覺的一連串反應,吸引視線向材料質感轉移。
過程3:布置課題。選取一個課題,自己尋找符合題意所指的一個或一些靜物,進行組合及構圖。在題材的選擇上,可以說在開始階段就要引入以自我為主體的分析、觀察理念。學生在取材上得到了較大的解放,解除了約束,但前提是必須明晰自身所具備的審美取向。提倡有意識地自己設置特殊光源,強化物體的表面質感,增強畫面特殊的視覺感染效果。
課題A:“透明”。“透”的解釋為:1(液體、光線等)滲透,穿透;透過物體的表面現象,找出它的本質。2暗地里告訴:透消息,透個信。3透徹:把道理說透了。4達到飽滿的,充分的程度。5顯露。詞條“透明”的解釋為:透明實際上是一種視覺現象。這里有光、影的模糊性,有形狀的模糊性,也有對物質質感的模糊性。
課題B:“粗糙”。“粗”的解釋為:1(條狀物)橫剖面較大,跟“細”相對。2(長條形)兩長邊的距離不十分近。3顆粒大。4(聲音)大而低。5粗糙,和“精”相對。6疏忽,不周密。7鹵莽,粗野。8略微。詞條“粗糙”的解釋為:1(質料)不精細,不光滑。2(工作等)草率,不細致。
課題C:“皺”。“皺”的解釋為:1皺紋,物體表面上因收縮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條紋。2起皺紋。
過程4:眼、腦、手協同合作,完成課題。對于習慣了美術高考“快餐式繪畫”的學生來說,最常見的問題是觀察不夠細致———“畫不下去”,往往會按照通常的思維方式,畫畫“黑白灰”,“三大面五大調子”,在還沒有刻畫到物體表面質感的時候,就已經進入瓶頸狀態。要求學生“氣沉丹田”,耐心地對物體進行近距離的仔細觀察,包括用手觸摸、感知、溝通,體會物體表面上的每一個敏感點。對事物超常地、細致地觀察,可以根據需要在繪畫的尺度上進行改變,比如把較小的物體進行放大,迫使自己在經過放大的尺幅內,盡可能多地描繪物體表面被放大的細節,極致地表現對物象表面特征的深度感知。只有先觀察到平時繪畫過程中被強制忽略的物體表面的一些細節,體會自己被細節所感動而獲得的感性的力量,最后才能通過手的描繪理性地實施在畫面上。
在畫面的處理上,可以是具有“畫面空間”的完整性質的實踐,也就是通常的“全因素素描”,也可以是略去“背景”、“投影”,而通過物體與“白背景”的直接對比來強化材料質感表現的練習,甚至可以對局部進行一次性到位的深入刻畫,從某一小塊局部的質感入手推廣至整個畫面。做畫過程本身也具有一定轉換觀察方法的意義,不再是一味強調整體觀察,由“整體”入手到“局部”結束;也可以是從最感興趣的一點出發,由“局部”入手到“整體”收尾。觀察方法的靈活,有利于學生完成從“發現”到“創造”的過程。學生往往會由以前對表面材質的漠視狀態,調整到關注與體會;從“不敢畫、不會畫”到“看得到、畫得出”。
在工具材料的運用上,鼓勵學生在符合課題要求的情況下,選用最合適的工具材料。在結構描繪與光影描繪中,基本是常用的鉛筆或炭筆,而在刻畫“表面”的過程中,只要是有利于刻畫表面質感的工具材料都可以自由選用,為達到逼真的效果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例如鉛筆與水彩結合來表現透明、光滑的質感;水粉、油畫棒與修正液結合來表現粗糙、凸凹不平的肌理。當然,如果學生想嘗試將一種工具用到極致,也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例如利用鉛筆本身細膩的特點,既可以用來表現透明物體對光線的不同層次的折射,又可以用來表現極度繁瑣、粗糙或充滿褶皺的物體。最終,通過精心設計、細心觀察、深入刻畫,畫面上將表現出張力美、形式美及材質美的特殊感染力。
每一種物體的表面質感,都帶有它自身不同的表情特征。通過細心地觀察去體會,耐心地描摹去表達,使其在畫面上通過對比而相映成趣;通過練習使學生建立起眼到———心到———手到的和諧通道,提高一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手繪能力,培養一種超越一般審視對象的精致而宏大的眼光。另一方面,刻畫表面的質感在廣告設計和工業產品預想圖的創作中均有廣泛的運用,通過刻畫表面而培養起來的對于材料質感、肌理等視覺因素的關注,將極大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表現能力,為接下來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尹雨)
參考文獻:
[1] [美]阿恩海姆.視覺思維———審美知覺心理學【M】.商務印書館.1998.
[2]陳立勛,馮信群.新概念素描———藝術設計基礎【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3]袁維忠.設計要素點擊【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4]周至禹.設計素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