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智
〔摘要〕為了適應當代創意產業化時代的發展,當前各類藝術學校都開展了以設計工作室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并加強了符合社會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積極探索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新方案和新途徑。本文從設計工作室的建設與意義角度,分析研究了實用型人才培養的特性。
〔關鍵詞〕實用型設計工作室建設
現代設計藝術教育急需以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以解決未來設計產業所面臨的現實矛盾。
一、設計工作室的興起與發展
國外藝術類工作室的開端,是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Bauhaus),其成立標志著現代設計的誕生。院長格羅佩斯號召從事純藝術的藝術家們打破“為藝術而藝術”的束縛,將對傳統繪畫藝術的追求轉移到為人民大眾服務的道路上來,設計出符合大眾需要的日常用品,培養出集藝術、設計和技術三者為一身的新型人才。在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梁思成先生,1948年在清華大學建筑系授課時,就采用從美國帶回的“包豪斯”教育理念和教學資料,同時聘請木工大師在木工房教學生木工手藝,使“包豪斯”在中國開始傳播。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到90年代末期以來,在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的背景下,藝術學院作為出現了眾多的問題,總的來說,就是培養的學生與社會的需求差距越來越大,而社會與設計產業對高等設計藝術教育的要求卻越來越高。
目前,我國各類藝術設計院校教學工作室教學已成為藝術設計類院校教學改革的主旋律。按照不同功用,現代設計劃分為三大領域,即以人的視覺為媒介的視覺傳達設計,為人造物的工業產品設計,以及以優化人類生活空間為目的的環境設計,現代設計三大領域均體現出美術的實用性價值[1]。
對于藝術設計本科教學培養,理應是實用型人才的培養,隨著當前創意產業化的發展,越來越多地要求藝術設計工藝技術進行合理分工。比如:流媒體技術、3D全息打印技術、數碼三維動畫制作、數字編排技術等。隨著市場發展更新換代越來越快,這些專業方向需要大量的時間實踐與學習,因為是新技術,理論的支持都是跨學科和專業技術類型,作為藝術設計專業主要是用來產生社會服務效益,本科階段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全面學習。所以,應該把學術型研究的重點放在研究生階段,本科階段主要是主要解決藝術生的就業問題。因此,工作室制度就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主要教學模式。
二、藝術學院建立設計工作室類型
在藝術設計教育中,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堅持走市場的路線,才能做好特色工作室模式。我們以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為例,該校立足于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利用校區的環境優勢和專業優勢,有目的地建設了一批特色型工作室,并以此為中心開展各學科教學,歸納起來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興趣自由工作室制。按照學生興趣自發、自愿、自覺的工作室制度,大多依托于學院藝術類的公共科目或者是興趣社團,包括專業基礎教學課程。例如,素描教學工作室、色彩教學工作室等。由一些愛好者發起,自行組織成立的小團體,是陶冶情操的一種興趣愛好。這一類型有利于加強學校各學科之間的交流,以及,與外校的交流和發展,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例如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的專業基礎部的書法工作室。主要是在公共課后想要繼續學習的書法愛好者,他們會自行推選出負責人,并組織講座或者展出,是一種當前大學常見的素質培養綜合工作室形式。
2、專業定向工作室制。學院教學系統建制以專業類型分類,在四年學制的前半段內,由各系部統一安排學習專業基礎課程。從后兩年自愿進入工作室,由學院老師進行分組組織專業設計教學直至畢業。各專業分別設立專業方向的工作室,向學生提供具有不同實踐教學內容的課程體系,學生進入工作室時,實行了自愿選擇與學院調劑相結合的力一法,以保證各工作室基本的教學工作量。在老師的帶領下,主要是針對省內外,或者國內外的專業競賽,有利于學生的團隊協作培養。
比如: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的“段張取藝工作室”,主要研究方向為圖畫書策劃以及創作。通過與省內外出版社、全國知名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完成了大批量的各類型兒童圖畫書作品近百本,多次組織同學參加各類比賽,并榮獲教育部以及文化部優秀漫畫獎,與各類省級設計藝術大獎優秀獎,帶出了眾多優秀畢業生走向出版界各個崗位。并獲得了很好的市場口碑。
3、綜合實習工作室制。這種工作室必須是在學生進兩年基礎學習階段完成以后,基本上打破原來教室的格局,或者單獨設立獨立場所,工作室(教室)里模仿公司工作的場景,使專業教學氣氛更活躍,更接近社會工作狀態。實現了與行業、企業的零距離接軌。將課堂模擬成為設計工作室,大量使用模擬項目教學法,課堂上的教師不再只是講授理論,還與學生進行討論式的教學和研究。
從長遠來看淡化“專業”的概念隨著設計產業化生產的日益發展,個人設計師的作用將被逐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綜合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需求。如在產品開發過程中,不僅要涉及關于產品設計本身的知識,還要結合市場分析定位、機械工程結構、材料、企業產品品牌策劃、市場推廣策略、生產流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產品設計的結果是龐大的設計產業化系統鏈中的環節之一。它的形成要受到多方面條件和因素的制約,設計師要學會如何協調各部分的合作,學會組織項目進展中不同階段的管理設計,不斷創造出新的產品形式。同時把導師的社會資源引入工作室,解決一些教學經費支出。這樣,學生與導師共為一體,達到教學相長。
比如像長沙理工大學環境與公共藝術系工作室;靈活地把建筑材料陳列室,改為裝修公司的形式,來模擬社會工作的場所,讓學生在實踐創作時更加有帶入感,并通過一些小的實踐項目,來拉動學習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距離。
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用實踐來檢驗教學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一方面老師在實踐環節當中以及課題研究當中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受益;另一方面進一步提升學生實踐課程比例,對其評價也要考慮實踐的成果,逐步淘汰死板的僅以一張期末考試試卷作為標準的考試模式[2]。以實踐帶動教學,以實踐檢驗教學,在實踐學習中來感受將來的工作壓力,讓學生真正從作業到作品的思想意識上進行轉變!。
可見,它為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創造了一個開放式的、與行業崗位無縫接軌的實踐教學環境。工作室制教學鼓勵實現教與學兩個因素更多的主動精神,課堂教學與社會實際應用緊密聯系起來,形成集實踐、設計、市場開發為一體的綜合設計人才培養的科學系統,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是受益者。
三、藝術學院工作室在創意產業中的定位
如果說工作室作為藝術學院的一種發展模式,是比較靈活的與小范圍的教學輔助模式,那么,隨著當前信息時代的發展,工業化與網絡化逐步深入,創意產業化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當前的發展中,創意產業的集群式發展將是一種新興的發展趨勢,所以,需要更多的藝術高校把設計工作室整合起來,投入到創意產業化的浪潮中去。因此,做大做強“產、學、研”型的設計工作室,需要三個方面的共同配合。
1、學校的發展規劃。藝術學院的人才培養,要緊跟時代的節奏,學校應該要有長遠的教學培養方針與計劃,要能靈活地調整學院各專業學科的發展步伐,吸引政府、教育部門、或者民間的投資或者關注,為學校的人才培養創造一個經濟與社會基礎。要把握市場發展的脈搏,注意合理調整設計專業與培養模式的發展,整合藝術設計工作室,有導向地讓工作室形成規?;?,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從而適應市場設計趨勢。
2、教師的責任義務。學院的教師,要有“走出去,引進來、拿得住”的能力,通過“雙師型”教師帶入式的橋梁紐帶作用,在工作室的基礎上,可以開展校企合作,或者是對企業的人才對口培養,依托各自的環境優勢引進實踐項目,并在自己保證教學的前提下,為學生創造一個實用型的學習窗口,來減少學生就業的磨合期。
3、市場的實用銜接。藝術學院在創意產業中的作用,不應一味地要求于研究型教育,重點應該是服務與應用,主要產生實用行人才,設計工作室的建設能夠更加延伸學校與市場的銜接,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渠道與崗位,只有充分嚴格培養出“特色應用型人才”,才能適合市場的高要求和高標準。
四、對于工作室模式的不足與展望
美國創意經濟學家理查德·弗羅里達(Richard Florida)認為,創意經濟發展的3T原則是:技術(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寬容(Tolerance)。其中,技術和人才是流動的資本,其匯集方向與城市的寬容度成正比。隨著市場經濟與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創意產業正是處于價值鏈高端的產業,因此,下一輪經濟競爭的焦點將是創意產業的競爭,人才與技術的競爭。另外,我們也要客觀地來看待當前工作室體制與創意產業的不足,工作室的發展在一些學校得不到重視,很多藝術學院受經濟條件和環境制約,沒有場地與經費開展工作室的教學,特別是很多工作室技術性不強,往往沒有太多的市場競爭力,有些系部和專業之間過于孤立,學院沒有幫助整合,照成相互之間的分散性,不利于學生對于綜合素質的培養等。
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市場轉型與深化改革。而從國際經驗來看,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我國的藝術設計院校的工作室制度,應該是走自己的特色之路:依據本院藝術設計的專業性及專業特色,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緩解當下大學生就業壓力,同時也是對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實踐性理論添加。(責任編輯:翁婷皓)
注釋:
[1]顧平.《美術教育學導論》.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7:8
[2]廖祥忠.王荔.新媒體藝術與創新教育[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