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娟+潘文芳
〔摘要〕“無意識設計”通過把消費者的無意識行為物化,使設計超越了產品本身,不再糾結于產品的形態與功能的關系,而是以人———機———環境這樣一個大環境為依托進行研究。好的設計必須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生活細節,方便人的生活習慣,使設計讓生活更美好。
〔關鍵詞〕無意識設計人機工程學深澤直人設計
意識,在心理學中定義為人所特有的一種對客觀現實的高級心理反映形式,也是我們俗稱的直覺,第六感。“無意識設計”(Without Thought)又稱為“直覺設計”,是深澤直人首次提出的一種設計理念,即:“將無意識的行動轉化為可見之物”。設計是為了滿足人的一種生活需求,而非改變;設計是方便人的生活方式,而非復雜。因此,好的設計必須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生活細節,方便人的生活習慣,使設計讓生活更美好。特別是在工業設計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設計師力圖否定約定俗成的設計,用自己的思想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樣就無形中加重了人們的“適應負擔”,“無意識設計”并不是一種全新的設計,而是關注一些別人沒有意識到的細節,把這些細節放大,注入到原有的產品中,這種改變有時比創造一種新的產品更偉大。
“無意識”并不是真的沒有意識去參與,而是人們知道自己需要某些東西,但還沒意識到到底想要什么而已。深澤關注的,正是人們極易忽略的有關“無意識”的種種生活細節。眾所周知,東方文化以人文精神的生成為研究對象,擅長直覺思維,所以近代的精神觀產生了以“意”為研究對象的文化藝術觀念。[1]無意識設計正是這看似虛幻和飄渺的思維方式的有力印證。無意識設計的兩大特征:
一、關注產品細節、關注使用者情感
如何評價一件產品的好壞,是有一定標準的。在工業設計中,產品設計的好壞評價是多維的。好的設計不一定非要有亮麗的外觀、復雜的結構、先進的功能等,反而是那些在細節之處能帶給使用者意想不到使用體驗的產品,更能打動使用者的心。德國著名的工業設計師Dieter Rams曾為評價產品設計總結了10項標準,其中一項就是“好的設計在細枝末節處也維持一致”。對于一件好的產品來說,細節有可能是一個倒角一道分模線,一種材料的運用,一種使用方式的改變。這些細節是產品經得起推敲的關鍵所在,是設計創新的基礎,也是實現產品外在價值的重要部分。
產品的細節正是產品優良品質的絕佳體現。深澤直人就是一個相當關注細節的人,他的設計都來自于對生活的細膩體驗。生活中時常碰到下雨天打傘的情況,一手拿傘一手拎物,走累了,傘就充當起拐杖的角色。而深澤直人的設計讓我們看到他對這一場景更深入的觀察,他在傘柄的彎鉤處設計了一個凹槽,在等車或停下來時,人們自然就可以把手上的塑料袋掛在上面,以減輕手的負擔。
深澤直人關注的是人們在使用雨傘時的狀況,而無印良品的關注點卻不同,他們關注的是雨傘放置的狀態:下雨天,我們去圖書館或者其他地方,你會發現有很多和你一樣的雨傘,為了不讓人們搞混,他們在傘柄的末端設計了一個小小的圈,可以綁上一些東西作標記,這樣可以避免大家拿錯雨傘。從表面看,無印良品關注的是傘,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方便雨傘的使用者。
深澤直人還設計了一款帶托盤的臺燈,這個產品非常巧妙地抓住人們開門后放下鑰匙順手開燈這一自然而又連貫的動作。他把臺燈的底座設計成盤子的形狀,當你把鑰匙放進去時,因感受到重力臺燈自然就亮了;而當你要出門的時候,在取走鑰匙的同時,臺燈也自動關閉了。臺燈設計分別將人們進門出門時的兩個動作簡化為一個動作,讓燈亮起和熄滅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何關注產品的細節,并不是直接將你的視角投射在產品上。好的設計從生活入手,從關注用戶關注使用過程入手,通過細節體現使用過程的愉悅,而這一切依賴于細節。這與人機工程學以人為本原則不謀而合的。上述案例計對原有產品的改良非常微小,保留了原產品的外觀和功能。但我們發現,通過這樣小小的改變,產品增加了附加使用功能,產品的使用過程變得更舒適,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性更強了,同時折射出的是設計師對生活的關注與投入。
二、象以圓生、簡約細膩
如果說,對于細節、情感的關注,是深澤“無意識設計”的緣起,那么真正使得其“無意識設計”取得巨大成功的便是設計與環境的結合。[2]人體工程學是研究“人-機-環境”系統中人、機、環境三大要素之間的關系,為解決該系統中人的效能、健康等問題提供理論與方法的科學。[3]有此可見,對于細節和情感的關注是基于人機關系的研究,而“象以圓生”則是對機與環境關系的研究。正如深澤直人所說:“在日本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比物體本身更重要,物體是構成和諧的一部分,我開始停止僅是有趣的外形構想而開始考慮物體之間的關系。設計應該從自己的生活環境的各種要素中,抽出一些和環境所匹配的元素。”相比較而言,人體工程學是以理性及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三者的關系,而無意識設計則是從感性的人性的角度通過設計來和諧這三者的關系。
人與環境的關系主要表現在環境的刺激和相應的人體效應上。當人體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時,人體的感官受到刺激就要作出相應的反應。[4]下意識也就是潛意識,是人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應,心理學上指不知不覺,沒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即人的不自覺的行為趨向。比如夏天氣溫高,人體會通過出汗以降低體溫;當我們的手碰到很燙或很涼的物體時會自動縮回;渴了要喝水,這些都是人體受到刺激后作出的反應。而無意識設計通過對下意識的研究誕生了很多成功的案例。
打印機是計算機的輸出設備之一,用于將計算機處理結果打印在相關介質上。深澤直人在設計打印機時,沒有太多地考慮打印機的結構與功能,而是觀察打印機的使用環境:在打印東西的時候,較多人包括我們從事設計工作的人,往往不止打印一張,而是打印出幾張來,并從中挑選出自己認為最好的一張,然后把其它剩下的扔掉。所以他設計的打印機形態凝練,功能單純,而帶有垃圾簍的造型則是設計的精髓。一般打印機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將打印出來的作品挑選出好的,扔掉差的。而現在我們只需要挑出好的就可以了。
深澤的作品都有一種高度理性的次序感,但卻能做到有次序而不呆板,原因是他往往會關注一些一般人不會注意的細微之處,尤其擅長在下意識領域里展開他的設計工作。[5]
帶有鞋底的購物袋,最初是為日本的學生設計的,他們可以在里面放鞋。可正是這個設計,很好地解決了人們的猶豫與懊惱。鞋底天生就是來與地面接觸的,無論是臟的干凈的細膩的還是粗糙的地面,它都愿意與之親密接觸,鞋底袋實現了讓人們隨時隨地隨意放下袋子而不需要絲毫猶豫,就象我們抬腳放下般自如。而平整的鞋底同時可以保證袋子直立在地面而不傾倒。因為不必再擔心是否會弄臟它,它本來就該是放在地上的東西,這讓鞋底袋成為了下意識設計中的成功之作。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產品形態是傳達設計思想與實現產品功能的語言和媒介,而影響產品形態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功能、結構、材料、人的審美、環境等等,其中環境是相對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環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隨中心事物的變化而變化。[6]一般的垃圾桶都是圓的,當圓的垃圾桶置于墻角時,垃圾筒與墻角之間無法契合,始終留有空隙。角落垃圾桶天生就是為這個環境誕生,它有一面被設計成和墻角正好一樣,這使得垃圾筒與墻角之間可以完美契合,所以角落垃圾桶可以說是“象以圓生”的典型之作。
在設計中,圍繞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間、條件和狀況,構成中心事物的環境。以打印機為中心,與垃圾桶組成的打印環境;以購物袋為中心,結合鞋底形成可以隨意放置的環境;讓垃圾桶帶有角,從而可以很好適應墻角而形成的環境。由此可見產品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產品來自于環境,受環境影響,但也是環境的主角,形成了以產品為中心的特有的環境。
“無意識設計”通過把消費者的無意識行為物化,為了在人們累了時不自覺就想把塑料袋掛在傘柄而出現的凹槽,為了回家放下鑰匙就想開燈的人們而自動亮起的臺燈,為了可以隨心所欲放而不用擔心弄臟的鞋底包,為了打錯了要扔掉而出現的垃圾筒打印機……這些設計以大眾需求為出發點,給大眾一種“老朋友”似的貼心感,使得產品不再是冰冷的功能性物件。
無意識設計的產品看似簡潔實際復雜,表現了禁欲般的美,也可以理解為禁欲般的簡潔,這也許就是禪的一部分,本意的,自然的,看似深思熟慮的結果,實際早已存在其中。[7]《道德經》,是老子提出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一種美學觀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為的美。而無意識設計對于環境和人的研究超越了產品本身,不再糾結于產品的形態與功能的關系,而是以人-機-環境這樣一個大環境為依托進行研究。
(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方海.北歐設計多維透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138
[2]丁鋒,吳衛.深澤直人與他的“無意識設計”. [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1.04[3]張志穎,吳丹.人體工程學[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01
[4]張志穎,吳丹.人體工程學[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33
[5]段勝峰,彭科星,岑華.家居產品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8:103
[6]夏進軍.產品形態設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30
[7]段勝峰,彭科星,岑華.家居產品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