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湘玲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過中國古典舞核心“身韻”中的從內到外、從形到神、從力度到動律的既矛盾又統一的現象來論述了身韻中的審美特質———形美、神美、勁美、律美。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形態身韻審美特質
中國古典舞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歷史的結晶,在我國眾多舞蹈種類中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審美。盡管如此,中國古典舞也曾經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自身發展走入低谷,比如文革時期。而中國古典舞之所以在眾多種類中之所以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得以重生,掙脫歷史文化斷層的窘境,從傳統的戲曲、武術的當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意義上自我獨立的一種舞蹈形式,就在于它的核心內容———“身韻”。“身韻”是中國古典舞學科體系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國古典舞最為顯著的舞蹈特征和古典的藝術靈魂。“身韻”從字面上來解釋,可以說是“身法”與“韻律”總稱。“身法”屬于外部的技法范疇,“韻律”則屬于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簡而言之,通過“身韻”課程的訓練來達到舞蹈藝術更深層次的“身心并用、形神合一”的境界。本文就從中國古典舞核心“身韻”中的從內到外、從形到神、從力度到動律的既矛盾又統一的現象來論述它的審美特質———形美、神美、勁美、律美。
一、從內到外的“形美”
“形”是古典舞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古典舞的韻味的傳達中介,是舞蹈動作造型之間的連接;更是古典舞藝術最直接的表現形態,古典舞靈魂所依附的基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形”作為藝術表現和傳達的媒介,任何藝術的審美性都是不存在的。在中國古典舞中首先要展現體態上曲線的“擰、傾、圓、曲”美以及氣質的“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美;其次要把握運動軌跡,特別是“平圓、立圓、8字圓”的三圓中以腰胯的扭動為關鍵的“提、沉、含、腆、沖、靠、移”動律原則。因此,在中國古典舞“身韻”的課程訓練中,“形”的訓練目的是以腰胯的扭動為基礎、以“三圓”的運動軌跡為主體、體態曲線的“擰、傾、圓、曲”美為重點、以具代表性的動作為依托、提取古代傳統舞蹈中優秀的動作元素,創造出一個個生動優美、豐富飽滿的舞臺形象。中國古典舞的形態美是反映宇宙萬物與人的生理、心理的表現方式,人們從這些舞蹈的形態中,看到了世間的天地萬物,感受到自然與個人力量、智慧和才能,看到了“自我的本質力量”從而衍生出形態從內到外的藝術美,進而感受到精神的愉悅。這時候的自然成了馬克思所說的“人化的自然”因此“形美”成為了中國古典舞身韻中重要的審美特質。
二、以形傳神的“神美”
動作是舞蹈形態的基礎,但不能說動作就是舞蹈形態。成熟的舞蹈形態不是用簡單的舞蹈動作來再現世間天地萬物,而是必須符合天地間的自然規律,提取事物的典型元素,抽象地反映出自然之美。古典舞蹈的動作雖然大多來自于人們對天地萬物的模仿和崇拜,提取萬物中的自然現象和形體作為素材,但這些動作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而是一種自由的再創造。
著名的京劇藝術家錢寶森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與總結,叫做“形三、勁六、心意八、無形者十”。這句話中所提到的“無形者十”。所謂“無形者”即舞蹈脫離了機械的規格、僵化的程式,達到了“形、勁、心意”融會貫通的“化”的境界。在古典舞課程訓練中會經常出現一種現象,舞者動作軌跡、造型都能做到位,但往往呈現出來的狀態卻不令人滿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形似神不似”。這個“神”也就是在錢寶森先生的話中的“心意”。“心意八”就說明了神似占了八分,可見其重要性。而“形三、勁六”中“形”卻只占三分,“勁”占六分。這是不是說“形”就不重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形”雖只占三分,卻是舞蹈的根基,這里只是說明舞蹈的動作可以通過模仿,不斷的物理訓練做到。但是“勁”和“心意”是舞者通過舞蹈中的“形”來體現的一種藝術心理,這要比單純簡單的舞蹈動作要難掌握得多,沒有“勁”和“心意”來貫穿的舞蹈動作,古典舞中的“形”也就失去了靈魂,意境也將不復存在。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未止”以及用精氣神表現的動作如“逢沖必靠、欲左先右、逢開必合、欲前先后”不經過潛心的體會和揣摩是難以達到。由此可見,“神美”是中國古典舞身韻中的又一審美特質。
三、方寸體態的“勁美”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無論是線中的點,還是點中的線或是靜中之動、動中有靜,都往往要靠“勁”的表現才能得以體現。中國古典舞身韻的運行節奏與有規則音樂節拍有所不同。一般常見的樂曲是按照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拍進行,而古典舞的背景音樂它往往在更多的情況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緊而不亂、舒而不緩,自由流動而又有按照獨特變幻的規律節奏中進行的。
在古典舞身韻訓練課程中,動作力度的運用并是平均的,而是有著長短不一、輕重緩急等等的區別以及對比。舞者通過肢體語言把這些不同的節奏,變幻的力度淋漓盡致的表現于舞蹈中,才是真正的掌握并懂得了運用“勁”。“勁”的運用不僅貫穿于舞蹈作品中,在舞蹈結束動作時更為重要。在中國古典舞身韻中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體態、角度、方位均已準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的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后造型;“抻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有脆”、“急中有緩”等等勁的區別。
雖然中國古典舞在歷史的長河中曾出現斷層,但在古代詩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詩中有記錄到古代時的舞蹈形態:“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這些詩句描寫當時舞女們舞姿輕盈,腰肢纖柔的樣子,充分體現了當時中國古典舞講究曼妙、飄逸、輕盈的力勁之美。中國古典舞正是憑借這種“輕盈曼妙”方寸體態之間,以有限的人體之勁劃圓游走之間表現無限的時空,來傳達一種舒展、愉悅、輕松的情感意緒和飛舞靈動神韻美,達到了“神之動物,物以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的傳神境界。
四、圓游變幻的“律美”
“律”這個字包含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它依循的規律這兩層意義。古典舞的動作形態上特別注重于“圓”的空間美和“游”的流動美,這和中國的陰陽八卦、龍圖騰之類傳統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古典舞之中形態在運動過程中的路線軌跡,如同我們傳統書法藝術上的毛筆一樣,每一個筆畫都是在極其嚴格的規范之中又隨著個人不同的風格有著充分的發展余地。其“律”也正如書法藝術上的走筆一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舞者的運動藝術也有極其嚴謹的自身規范和規律。
生命在于運動的過程,舞蹈的生命力也亦是如此。在觀賞一個優秀的中國古典舞蹈作品時,我們往往崇尚意境和韻味,舞蹈動作的含蓄委婉、連貫流動的線性美以及“擰、傾、圓、曲”的體態美。對古典舞我們常常使用“行云流水”、“矯若游龍”、“龍飛鳳舞”、“翩躚而舞”等詞語來形容,這些詞語本質上都是在描述舞蹈動作中“圓”的空間美和“游”的流動美。身韻中的動律元素,如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橫擰等,均已以腰胯運動為重點,構成了各種千變萬化的“圓”,同時派生出更加豐富典型的以“圓”和“游”為特征的舞蹈形態,處處顯現自然的律美,此為“正律”。在身韻還有一種“不順則順”的“反律”,也就是說舞蹈動作遵循從反面開始做起的“反律式”法則。在具體的舞蹈動作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舞者總是欲左必先往右、欲前必先往后、逢沖必先后靠、逢開必先合攏等一切從反面做起的運動軌跡。這些特殊的運動軌跡對整個舞蹈起承轉合,產生特殊的審美性,讓整個舞蹈千變萬化,意境和韻味進一步延伸,形成飽滿圓潤之感。無論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古典舞“律美”之精奧之處。
中國古典舞身韻之所以在現當代時期的中國古典舞中能夠產生出巨大的實踐效應,就在于它最基本的四個審美特質———“形、神、勁、律”。這四種獨特的審美特質構建出變化無窮、富于規律的身韻美感,讓中國古典舞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中國古典舞中的“身韻”的創立,讓中國古典舞具有衍展性的生長源點。使中國古典舞在眾多種類中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之后在世界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責任編輯:翁婷皓)
參考文獻:
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