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益中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大力推進,高素質表演藝術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本文從高等職業教育表演藝術專業的特征入手,對目前高職院校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和解讀,具體提出了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發展對策和思路,以期推動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教育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如何構建一個完善的高職教育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將其學生培養成為綜合性應用技能型人才,這是我們當前高職教育所面臨的新課題。
一、高職教育表演藝術專業的特征
表演藝術專業在我國高職教育中起步較晚,主要是通過戲曲表演、音樂表演、舞蹈表演、影視表演等方面的組合培訓和系統學習,并通過一定的藝術實踐,使學生既具有歌、舞、演的強大舞臺表現力,又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與本科教育相比,高職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崗位針對性。因而表演藝術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舞臺表演能力、策劃編導能力、綜合應用能力以及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等專業職業能力。
二、高職教育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現狀1.表演藝術專業生源質量不高
目前,我國高校招生錄取的模式是“先本科,后專科”,高職院校表演藝術專業學生的錄取被安排到了第六批次。經過本科學校層層“過濾”后,剩下的才進入高職藝術院校。[1]特別在如今普遍追求高學歷的社會導向下,不僅使高職教育表演藝術專業生源水平極其低下,而且嚴重導致了藝術類職業院校門庭冷落,報考率低、入學率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高職院校表演藝術專業的生源質量。加之,近年來,由于高職院校表演藝術專業生源缺口越來越大,致使入學門檻越來越低,招生標準嚴重缺失,生源質量持續下降,由此直接影響到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2.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確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在市場需求呈現出了多層次和多元化格局,當今社會不僅需要專業精湛的高層次應用性技藝型人才,而且需要素質結構過得硬“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高職教育表演藝術專業的辦學層次偏低,還沒有形成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完整體系,且學生自身專業素質偏差等,而形成了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惡性循環,致使其不能適應市場和區域文化行業的發展需要。[2]這樣,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不準確,使其人才養模式的構建和發展不能完全實現與社會需求的對接,不能促進文化體制合理構建與文化事業及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3.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比例不合理
隨著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表演藝術類各專業的學生生源數量產生了極不均衡現象。近年來,全國大部分高職院校音樂表演專業、影視表演專業等招生人數較多;而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如戲曲表演)由于具有培養周期長、資金投入大和質量要求高等特點,使許多家庭望而卻步,因而學生生源得不到保證;并且由于受社會文化大眾化、娛樂化和低俗化的影響,作為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雅藝術難以被大眾尤其是年青一代所熟悉和喜愛,也無法得到有力的社會環境的支持。因此這些專業招生人數銳減,使開辦地方劇種(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的學校存在生源問題而辦學不景氣。這樣不僅導致了某些表演人才的“過盛”,而且導致了區域文化人才結構的失衡,甚至影響到了區域文化事業與產業的健康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加之,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我國表演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結構比例也存在地區的不均衡,專業表演藝術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東部發達地區,而中西部相對較匱乏,且它們的師資數量和質量地區差異大,因而導致我國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均,使表演藝術人才的就業分布也產生了極大的不合理現象。
三、高職教育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發展對策
當前,我國經濟的發展需要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因而需要以改革的思路辦好職業教育。特別是對于肩負著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培養高素質表演藝術人才的高職教育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1.加大投入,完善實踐實訓環節
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藝術高職院校的投入,不斷改善其辦學條件,給予其與本科藝術院校同等的招生政策。同時,對那些新開設表演藝術類專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進行檢查和評估,對開辦不合格的給予取締,提高表演藝術專業開辦的門檻。
實踐實訓環節的構建要體現實踐教學與課程總體布局相結合,職業能力與課程設置相結合;不斷健全實踐實訓方案,精心設計學生藝術實踐的環節,統籌協調和安排學生文化基礎課、專業課教學與劇(節)目的排演,統一調度和安排實習實訓基地,打破其各自組織的實習實訓格局。同時,還要時常聘請行業表演藝術家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進行專業授課和舞臺表演實踐的藝術指導。結合學生不同時期的專業能力,既合理安排他們社會實踐的內容,又組織他們參加不同級別的表演藝術賽事,不僅能夠使學生充分體驗表演藝術專業的工作環境,而且能夠使他們把“演”和“學”完美地結合起來,即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舞臺實踐內容,在舞臺匯報演出中檢驗課堂教學內容。特別是表演藝術專業畢業生的匯報演出劇(節)目組崗位采用公開招聘的形式,將各崗位和演員角色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實踐。同時,通過不同劇(節)目的排演比賽或同一劇(節)目A、B、C組的排演參賽,形成劇(節)目間的演出競爭。在此基礎上,從中選拔出優秀劇目和劇組,組成學校青年實驗藝術團的基本力量,結合學生的就業和新生招生工作,向社會推出優秀的劇(節)目;這樣進一步促進了“舞臺課堂一體”的實踐實訓體系的完善。
2.健全體制,優化課程設置方案
高素質的表演藝術人才不僅要求在專業上達到技藝精湛,而且要求有比較高的學歷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因而必須高度重視藝術高職院校當前的發展現狀,取消不準許藝術高職院校升本的政策,積極創造條件,推動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專業設置和產業需求的“三對接”,不斷推進職業院校的內涵建設,打通職業教育的上升通道,使職業教育形成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完整體系,不斷提升藝術高職院校的辦學層次和水平,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養大批高層次的表演藝術人才。
人才培養工作依托的是專業,而專業的細胞是課程。人才培養工作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課程方案設計水平的高低。表演藝術市場的崗位需求以及對人才的職業能力要求是表演藝術專業課程方案設計的重要依據。根據高職教育表演藝術專業人才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按照寬口徑、強能力、厚基礎、廣適應、高素質的要求,合理確定培養目標,突出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優化設計課程方案,使學生具備職業崗位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適應社會對表演藝術人才的需要。為了在表演藝術專業領域培養大批“一專多能”的復合型藝術人才,那么表演藝術專業技能課程的設置也應體現“一專多能”的理念;根據學生特長實行專業限選課,主修課程必須以一對一的教學為主,體現個人發展的“一專”;輔修課程則必須以小組課或大課的形式進行,滿足“多能”的職業需求。這樣,既滿足了高職教育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又形成了現代特有的綜合性強,實用性強且有著廣泛就業崗位群的課程新體系。
3.理順機制,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推動實踐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對接,民族文化技藝傳承與職業教育的對接,必須建立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相關減免學費、特殊獎學金制度等,盡力解決對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投入嚴重不足以及所帶來的招生難、生存難、就業難等問題,不斷推進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培養符合民族文化產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逐漸克服表演藝術類各專業的學生生源數量不均衡現象。構建統籌兼顧的藝術專業招生機制,在招生和人才培養上強化企校聯合,進行現代學徒制試點,大力推進我國不同地區高職院校表演藝術類各專業人才培養結構比例實現均衡化。
在全國范圍內,構建統一的表演藝術專業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對高等藝術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無論其是什么學歷還是什么層次,欲從事戲曲、舞蹈、音樂等表演藝術專業的教學工作,都必須參加統一組織資格認證考試,合格后才能上崗。加大教學從業人員崗位培訓和執業培訓力度,不斷提高表演藝術專業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重視對雙師型教師能力的培養,從政策上保障教師進行深造或培訓的條件,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著手,鼓勵教師到實訓基地進行頂崗、輪訓實踐鍛煉,大大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逐步建立結構合理、水平高的雙師素質師資梯隊。推動實踐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職業院校專業教師的對接,完善行業表演藝術家到職業院校擔任專兼職教師的政策。推行理論型教師與實踐型教師結合、知名學者與崗位骨干相結合、特聘教師與專職教師相結合,建設一支高水平、創新型的專業化師資隊伍。[3]
總之,高職院校既要遵從高等職業教育的規律又要遵從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規律,不斷改革和創新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為社會輸送高素質表演藝術人才,才能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責任編輯:黃曉利)
參考文獻:
[1]張玉斌.高職教育表演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問題[J].大舞臺,2012,(4):20.
[2]羅曼麗.高職表演藝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8).
[3]余學劍.表演藝術評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