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如意
〔摘要〕在人類通過身體感知周圍世界的有限方式中,聽覺是非常敏感的一種,因為人類的耳朵是充滿欲望和好奇心的。耳朵所捕捉的訊號快速地在神經系統傳遞,激活了聽者廣闊的心靈空間。而外語聽者的聽覺體驗則如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挑動他們的好奇心。文章從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學分析開始,探析了外語聽者的心靈空間,力圖展現一個獨特的聽覺視界。
〔關鍵詞〕外語聽者心理哲學情緒系統審美心理格式塔心理
從上帝造人的傳說到人類漫長的自我發展再到不同形態的社會更迭,無論在想象空間還是在現實世界,好奇心始終是一個不安分子,引領著人類探索更多未知世界。而好奇心的產生則源于人類的天然屬性———豐富的知覺能力。通過感覺系統,好奇心帶領人類獲得了難以計數的新發現,五官之感受相互協作,創造著極為獨特的心理視界。對于外語聽者的心理探析,卻只能訴之于其對聲音的感知及瞬間激活的心靈空間。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學分析
意識是心理結構的外表,是在空間上最接近外部世界的系統,在研究上必須把知覺這個表面器官作為出發點。從外部感知覺和內部,稱之為感覺和情感,獲得的一切知覺從一開始就是意識的。言語痕跡(verbal residues)主要是聽知覺獲得的,字詞表象的視覺成分是第二位的,一個詞的實質畢竟是被聽到的那個詞的記憶痕跡,而記憶痕跡包含在直接與知覺—意識相連的系統中。通過聽覺,人類可以感知外部世界,實現內外部世界的融通,并將捕獲的訊息快速地傳遞到意識。外語聽者的聽知覺則更為基本,外語習得過程中的聽覺輸入被賦予了更大的認知負荷,因為外語學習是一項更為有意識的認知活動,從內向外的心理能量移置使得外語聽者的聽知覺具有更顯著的精力貫注。
內部知覺產生過程感覺,而過程感覺是以最多種多樣的形式從心理結構的最深層產生的,最好的例子還是那些屬于快樂—不快樂系列的東西。它們比從外部產生的知覺更主要、更基本,甚至當意識朦朧不清的時候也能產生。快樂的感覺不具有內在推動性的特點而不快樂的感覺則相反,不快樂提高能量貫注而快樂降低能量貫注。快樂原則對外語聽者的聽覺感知就如同一次長途旅行的交通工具,快樂的聽者會有幸登上了一趟快速列車,而不快樂的聽者可能因為一個拙劣的交通工具而無法真正體驗旅行的快樂。快樂原則是屬于本能或欲望層面的,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如果聽覺感知的東西正好契合了外語聽者的本能需要,那么聽知覺的過程一定是快樂的,聽覺所捕獲的東西就會又好又快地內化為外語聽者的記憶痕跡。這種快樂的記憶轉而產生新的內部知覺,強化對外語聽覺感知的偏好。
二、社會心理的情緒系統
動機引擎驅動著人類的認知機器。①動機與理解和情緒有關,對于成功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動機可以看成是所有情緒成分的綜合反應,反應了機體的一種準備狀態,是一種身體和心理高度集中的狀態。動機與情緒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而情緒決定了腦是否對事件作出反應———高興時主動反應,不高興時回避反應。動機是由情緒系統產生的,是實現人類行為適應與調節的必要功能。特定行為的生理、情緒和認知成分相互持續地交流,缺一不可。如果學習引起正性情緒,會有助于學習成功;而如果引起負性情緒,則將導致學習失敗。②
外語聽者的情緒系統面臨更為復雜多變的社會情境,是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不斷碰撞、妥協或融合而形成的,本身也具有多變的特征。聽者的耳朵是連接內在和外在的通道,是內部情緒系統的晴雨表。作為情緒系統的綜合反應,動機在外語聽力習得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多樣的。Ellis(2000)認為動機包含了學習者的態度和情感狀態,影響他們二語學習的努力程度,并列舉了四種語言學習動機,如工具性動機、融合性動機、結果性動機等。二語學習動機并非相互獨立和對立,而是互相補充。學習者會同時具有兩者或更多動機,同時動機因情境而變化,并且在本質上是動態的。③動機的不同角色扮演映射了外語聽者內心世界不同的心靈圖景,在這樣的心理空間可以看到聽者在一次面試中侃侃而談,或者在一個異域文化中自由生活,又或者面對一張成績單沾沾自喜。五官感受有相通之處,外語聽者通過聽覺感知,不斷將聲音幻化成視覺映像,構成心靈空間的生態畫面。
三、聽覺效應與審美心理
人是富有詩意的動物,在人類實踐活動中須臾不能離開審美活動,包括美的鑒賞和美的創造。審美貫穿于人類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中,美化環境和改變情感體驗。審美也在滿足人類自然本性的需要。審美同時還具有認知功能,即所謂情能生慧。④外語聽者的認知活動當屬審美。其審美對象是異域文化中的人、物、事抽象而成的語言符號,以及將抽象符號轉化為具象精神體驗的過程。外語聽者的認知過程充滿種種可能性的意象,使得聽者對抽象符號的解讀和轉化可以喚起豐富的審美感受。通過聽知覺感知語境,接收和傳遞聲音訊號,激活心理及情感圖式和完成認知活動,不同經歷和專業水平的外語聽者可以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一個故事、一段歌曲、一則廣告都可以在外語聽者的內心喚起儲存的記憶或營造活生生的意象,因為人類的感官經驗共同參與聽覺效應的建構過程,聽覺可以和視覺、觸覺、味覺和嗅覺融通,這就是美學上的“通感”。
人類的五官感受都有審美偏好,會選擇契合自身生理需求或社會審美需求的東西。聽覺是使用最為頻繁的感知方式,在融通外界與內部世界的過程中充當了多重角色,對外部訊息進行探測、感知、判斷,對心理圖式進行激活以及創造心理意象。聽覺在滿足人類交流和認知需求的同時,也在滿足人類的審美需求。外語聽者的聽覺感知是以外國語言文化為內容的,不同的編碼方式和語言符號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一個外語初學者的聽覺體驗首先應該是審美范疇的,把外語訊號視為噪音的聽者很難有好的審美體驗,而將外語訊號視為樂音的聽者從一開始便有了好的審美感受,即所謂第一印象是長久的。而一“聽”鐘情的直覺感受則表現了聽者的心理訴求。因此,外語聽者對于聽覺效應的闡釋是和其審美心理息息相關的。而最初形成的審美印象對于外語聽者進一步的認知發展需求是極為重要的。
四、拼圖游戲與格式塔心理
兒童可以將雜亂無序的拼圖拼接成一張地圖、一只動物或一座建筑等等,是因為在他們的心理事先裝入拼圖的畫面,在對部件特征仔細研究的過程中就可以對號入座。拼圖游戲對我們研究外語聽者心靈空間富有啟發,聽覺對于“語音碎片”的感知是線性的,似乎比拼圖游戲簡單,但語音碎片的在線組合充滿了多種可能性,這和兒童拿著一格拼圖不斷尋找去處一樣。在外語聽者的心靈空間,可以看到一幅思維忙碌的畫面,語音碎片就像拼圖的部件一樣被搬來搬去。
拼圖游戲的啟發也可以在交股模型中發現,該模型是在研究心理詞匯時解釋聽覺詞匯辨認的基本假說。當聽者聽到一個詞的時候,它的所有的語音鄰居都被激活,如在聽到這個未完的句子“Paul got a job at the ca-…”的時候,所有的候補詞均被激活,如candy(糖果)、cash(錢幣)、candle(蠟燭)、cashier(收銀臺)、camp(陣營)等等,這些詞的集合被稱為“詞的起始交股”。⑤當聽者的聽覺捕獲這個未完的句子聲音時,在其心靈空間會迅速地呈現“保羅在ca-…找到一份工”的多種心理意象,有些可能是違背常理和荒誕不羈的,但在聽者的心靈空間都可以切實地發生。
格式塔心理研究使我們對外語聽者心靈空間的了解更加完整。格式塔是德語“整體”的譯音,該術語起始于視覺領域的研究,但又不限于視覺領域,甚至不限于整個感覺領域。Wertheimer認為整體不等于局部之和,意識經驗也不等于感覺和感情之和,并提出了包孕率的概念,即:人們可以根據其對某些結構的認識,從不完整的結構來推斷它屬于什么結構,所以一個有小缺口的圓圈仍然被看作是圓圈。外語聽者對于語音流動的感知包含了對意義、結構和語境的綜合反應,同時也與聽者的生活和學習閱歷、聽時情緒反應、心理原型及審美欲求等密切聯系。對語音片段的積累不斷增強聽者對整體的認識和修改由聲音轉化而成的心理意象。外語聽者的格式塔心理是不僅將語音加工形成概念或意義,而且在意識層面將語音訊號幻化為更為具象的視覺體驗。
結語
從欲望之耳到心靈空間,外語聽者對轉瞬即逝的聲音訊號的反應映射了諸多的心理表征。從本能和欲望的滿足到人性中的審美偏好再到與現實并行的心靈視界,聽視覺之間的互動和融合使我們對外語聽者難以捕捉的內心世界有了觀影的體驗。這就是外語聽力習得中的藝術美感。
(責任編輯:楊建)
注釋:
①(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第8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41, 44, 62.
②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理解腦———新的學習科學的誕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19,67-68.
③Ellis, R.第二語言習得[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75-76.
④周冠生.審美心理學初探[J].心理科學, 2000(2):180-183.
⑤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18, 294.
參考文獻:
(奧)弗洛伊德著.車文博編.自我與本我(弗洛伊德文集6)[M].長春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