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冰+王亞坤
摘要:毛紡織行業是中國的傳統產業。在系統分析我國毛紡織行業發展的基礎上,結合新經濟地理理論,從宏觀和微觀多角度剖析毛紡織行業地理集聚的動因,并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推動產業集群升級和完善公共服務平臺等為著力點,提出加快中國毛紡織行業集聚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地理集聚;動因;毛紡織;加工企業;提升
中圖分類號:F326.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1-0452-03
目前,我國毛紡織加工業在整個紡織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1.34%,年均增速達14.61%。從毛紡織加工產業自身發展來看,2002—2011年,規模以上毛紡織企業工業總產值總體呈上升趨勢,毛紡織和整染精加工、毛制品制造、毛針織和編織品制造3項分產值的發展態勢與總產值發展趨勢一致,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1.55%、25.29%和17.27%;從毛絨制品的銷售情況來看,毛紡織加工業銷售產值與工業產值發展態勢一致,2011年毛紡織加工業的產銷率為97.89%,我國毛紡織行業產銷銜接基本平衡。毛紡織行業在紡織行業和國民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中國毛紡織加工企業發展現狀
1.1企業規模情況
中國毛紡織加工企業多而散,《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報告》顯示,2003年至2010年間,毛紡織加工企業數量一路攀升,由2568戶增加至4027戶,年均增長6.6%,2011年企業數量出現大幅度回落,降至2468戶,低于2003年100戶。從分項數量來看,毛針織和編織制造企業數量與毛紡織和整染精加工企業數量遠高于毛制品制造企業數量,前者企業數量略高于后者,但是到2011年,毛針織和編織制造企業數量與毛紡織和整染精加工企業數量基本持平,所占比重分別為49.59%和44.04%。目前,中國毛紡織加工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張,資產額年均增長速度為8%。
1.2企業運營情況
根據2003—2011年《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報告》中數據看企業運營情況(圖1),發現中國毛紡織加工企業的虧損面呈現小幅波動,且毛紡織和整染精加工企業、毛制品制造企業、毛針織和編織品制造企業的虧損面波動保持一致,中國毛紡織加工企業整體運營情況良好;2006年,3類企業虧損面降至第1個波谷,虧損面分別為15.93%、10.66%和14.52%,后不斷攀升,2008年虧損面達到波峰,分別為21.77%、17.35%和21.74%,隨后,3類企業虧損面再次下降,2011年降至最低點,分別為9.29%、8.28%和8.01%。除2008年外,中國毛紡織加工企業利潤持續上漲,年均增速20%,毛紡織和整染精加工企業、毛制品制造企業、毛針織和編織品制造企業的利潤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6%、35%和21%。
中國毛紡織加工企業在近10年行業和企業發展中,2008年和2009年是中國毛紡織加工業變化波動較大的2年,國際金融危機、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等一系列因素,使得毛紡織加工業在經歷連續多年的穩定增長后于2008年出現利潤額和2009年工業總產值、資產額的下降。在其后2年內,由于全行業企業通過提高技術、管理水平等方式努力消化各項不利因素,加之國家于2009年出臺了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推動了整個毛紡織加工業的恢復性發展,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技術改造、淘汰落后進行資源優化整合和結構升級,企業數量大幅減少,工業總產值、利潤額快速增加,企業虧損面大幅下降。在3類企業增速發展的進程中,比重相對較小的毛制品制造企業發展最為迅速,中國毛紡織加工業處于快速發展時期。
1.3企業集聚情況
目前,中國毛紡織加工企業的集聚體現為以龍頭企業集聚和以中小企業集群為主2種方式。2010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信息統計部公布的毛紡織加工企業銷售收入50強企業主要集聚在江蘇、浙江、上海、廣東、內蒙古和山東6地,企業集聚呈現以東部沿海為主,逐漸向中西部資源稟賦區及周邊地區發展的態勢。依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中心數據整理顯示,在2012年中國毛紡織行業競爭力10強的企業中,山東由2005年的1家增至2012年的4家,中部地區龍頭企業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在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自2002年以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借助政府的指導和支持,構建了一批以中小企業集聚為主的毛紡織產業集群,截至2013年12月,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和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共同命名的毛紡織產業集群達到了16個,主要集聚在江蘇、浙江、廣東、山東、河北、陜西、寧夏和新疆,涵蓋了絨毛加工、紗線、毛針織服裝和人造毛皮等產品門類[1]。因此,在2種集聚方式下的中國毛紡織加工企業集聚呈現向大企業集中、向沿海地區集中、向產業集群集中和向內陸中西部集中的格局。
2中國毛紡織加工企業地理集聚動因
2.1原毛供應
運用羊絨毛產量和周邊省份絨毛產量2個指標來闡述地區資源稟賦對加工業集聚的影響。據《中國統計年鑒》顯示,中國羊絨毛主產區比較穩定,主要集中在華北的河北和內蒙古,羊絨毛產量分別為3.22萬t和12.68萬t,西北的甘肅和新疆,羊絨毛產量分別為3.12萬t和9.13萬t,東北的黑龍江和吉林,羊絨毛產量分別為3.11萬t和2.43萬t,青海、遼寧、河南和山東羊絨毛產量均在1萬t以上,這些羊絨毛主產區原毛絨供應能力相對較強,根據原料溢出效應原理,羊絨毛主產區周邊地區,如西藏、四川、寧夏、陜西、山西、湖北、安徽、江蘇、北京和天津等地的企業也具有較強的原毛絨供應能力。當前,內蒙古、山東、河北、寧夏正逐漸成為吸引企業投資于羊絨毛加工行業的優勢區域。
2.2運輸及勞動力成本
交通便利可使地理上相距較遠的區域變得相對接近,進而縮短運輸時間,節省運輸成本,易于形成產業集聚。當前,中國陸路運輸效率較高的地區是華北的天津、北京、河北、山西,貨物周轉量分別為660.1、609.1、484.8、195.4t/km2,華東的山東、安徽、上海,貨物周轉量分別為525.1、509.3、369.4t/km2,以及河南、遼寧、寧夏,其貨物周轉量分別為491.1、261.7、179.6t/km2。這些地區交通通達性較高,可以為企業降低運輸成本,山東、河北、寧夏和上海已成為毛紡織加工產業集聚的主要區域。
隨著國內外勞動力成本上漲日益突出,企業往往會集聚在勞動力成本低廉或漲幅較慢的區域。通過對中國各地區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數據分析可知,2011年,上海、北京和天津制造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均超過4萬元,新疆、江蘇、重慶、遼寧、安徽、內蒙古和江蘇制造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在3.5萬~4萬元之間,以上10個地區勞動力成本較高,而河北、山東、黑龍江的平均工資相對較低,在3.1萬元左右,這3個也是羊絨毛主產區。甘肅、新疆和內蒙古羊絨毛主產區的平均工資漲幅超過20%,從長期而言,會影響毛紡織加工業的集聚,而山東和廣東的平均工資漲幅則較慢,為15%左右,特別是山東的勞動力成本具備了平均工資較低和平均工資漲幅較慢的特點,加之山東地區運輸效率較高和羊絨毛主產區優勢,適合毛紡織加工業的發展,也因此集聚了一些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
2.3人均消費水平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消費市場,目前,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人均衣著類現金消費支出分別比1985年增長了10倍和6.7倍,毛紡織、毛針織和毛制品的內銷比重逐年增加,3類產品的內銷比重分別超過85%、60%和65%[2]。筆者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評價區域經濟水平的指標。由表1可見,2012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9名省份完全一致,以京津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為主,黑龍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排名第10位;可支配收入排名靠前的省份對衣著的需求也較為旺盛,除京津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人均衣著現金支出較高外,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對衣著的需求量也較大,內蒙古成為全國城鎮居民衣著消費支出最高的地區。目前,在13個調查的地區中,除黑龍江、吉林、遼寧、福建和重慶外,其他8個省市是中國毛紡織加工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主要集聚的區域。
2.4政策扶持
2008—2011年,我國政府分別制定并實施了《紡織工業調整與振興規劃》(2009—2011)和《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2015),2項規劃均提出要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積極引導紡織產業有序轉移,促成東部產業升級、中部承接產業發展和西部特色產業協調發展的區域布局[3]。此外,規劃要求建立特色產業集群和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提出加大對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現有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基金)等向紡織企業適當傾斜,支持面向中小企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環保、檢測、信息等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紡織企業集群化發展[4]。2012年,國家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原文件的基礎上,將紡織服裝作為中部重點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一[5]。2013年,國家在《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修訂)中提及的中西部22個地區中,有15個地區的外商投資優勢產業涉及到羊絨毛加工領域。
中國毛紡織加工業的區域集聚“穩東向西”的態勢與政府政策導向保持較高的一致性[6]。
通過對中國毛紡織加工業集聚的引致性因子分析可知,毛紡織加工業的東部集聚受區域經濟水平和區域轉移成本的影響程度較大,“產業西進”集聚主要受區域資源稟賦和政府政策導向的影響程度較大。毛紡織加工業集聚的形成是由區域資源稟賦、區域轉移成本、區域經濟水平和政府政策導向共同作用的結果。
3提升中國毛紡織加工企業集聚的對策建議
3.1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實現輻射聯動效應
在龍頭企業集聚區,盡快建設一批標準高、規模大和市場開拓、產品開發、帶動能力強的羊絨毛加工龍頭企業。首先,提高現有毛紡織加工業龍頭企業在產品設計、研發、品牌運作和營銷環節上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從低層次的價格競爭向高層次的品牌競爭轉變,不斷向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實現產業升級和優化;其次,對于規模較小的企業群,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進行資源整合,完善資本市場功能和社會保障體系,降低體制性退出壁壘,在各集聚區域內形成若干個實力強、特色鮮明的龍頭企業,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再次,通過以商招商的形式加強與各區域外或境外骨干龍頭企業的合作,突出對骨干龍頭企業的引進力度,實現毛紡織加工業集聚的新格局。
3.2推動產業集群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集群
首先,構建毛紡織加工業區域集群文化,包含集群社會意識、價值觀念、信仰、經營哲學、道德準則及集群各行為主體的核心價值觀、強烈的市場意識、自主創業和創新精神、分工協作等集群精神文化,包含政府對集群所制定與實施的各種政策、規章制度等,也包含集群內部自發形成的慣例及各種組織管理機制、協調機制和約束機制等集群制度文化,包含集群整體形象、集群整體對外的區域品牌、最終產品質量、對客戶的服務質量及集群企業的廣告宣傳等集群物質文化,穩固集群內企業間的非契約關系,消除企業間惡性競爭現象,增強集群間凝聚力;其次,集群內企業應通過正式或非正式協議,加強進行分工與協作,各自相互獨立地開發能夠提供互補功能的技術或服務,使各種企業建立在互補能力集成的基礎上,從而使集群成為高度柔性的敏捷制造體系[7]。
3.3完善產業集聚區域內公共服務平臺,保障集聚區域可持續發展
首先,引導和推動產業集聚區內建立校企合作培訓中心、技術研發中心、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和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為集聚區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其次,加強銀企對接,完善金融擔保、風險投資和創業基金,為集群內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金融和配套服務,緩解中小企業在自主創新中面臨的資金瓶頸矛盾,為集聚區域的發展提供資金保證[8];再次,以集聚區域主導產業為依托,為產業集聚發展提供市場平臺、物流服務平臺和信息交流平臺,并根據日趨完善的第三方支付系統和物流系統的規范化服務,打造具有規模性、影響力的網絡銷售平臺,為企業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銷售渠道。此外,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指揮功能,依托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和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加快毛紡織加工業集聚區域綜合性行業協會的構建,開展面向企業的有關咨詢和服務,在各集聚區域發展過程中,對內部毛紡織加工企業運營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提供包括市場分析、融投指導、技術支持、市場檢驗測試服務、產品推廣銷售和物流配送等服務。
參考文獻:
[1]張鳳濤.中國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55-70.
[2]肖海峰.中國絨毛用羊產業經濟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45-333.
[3]國務院辦公廳.紡織工業調整與振興規劃[R/OL].北京,2009[2009-04-24].http://www.gov.cn/zwgk/2009-04/24/content_1294877.htm.
[4]工信部.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R/OL].北京,2012[2012-01-20].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2-01/20/content_24456823.htm.
[5]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R/OL].北京,2006[2012-08-27].http://www.pingyi.gov.cn/tabid/12825/InfoID/94159/frtid/12824/Default.aspx.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2013年修訂)[R/OL].北京,2013[2013-09-23].http://as.gzcom.gov.cn/dp-00000000000000011051.xhtml.
[7]榮海軍,劉巨欽.企業集群的風險成因及其規避[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5:33-35.
[8]黃文偉.我國民營經濟產業集群持續發展探討[D].廈門:廈門大學,2006:57-60.
隨著國內外勞動力成本上漲日益突出,企業往往會集聚在勞動力成本低廉或漲幅較慢的區域。通過對中國各地區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數據分析可知,2011年,上海、北京和天津制造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均超過4萬元,新疆、江蘇、重慶、遼寧、安徽、內蒙古和江蘇制造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在3.5萬~4萬元之間,以上10個地區勞動力成本較高,而河北、山東、黑龍江的平均工資相對較低,在3.1萬元左右,這3個也是羊絨毛主產區。甘肅、新疆和內蒙古羊絨毛主產區的平均工資漲幅超過20%,從長期而言,會影響毛紡織加工業的集聚,而山東和廣東的平均工資漲幅則較慢,為15%左右,特別是山東的勞動力成本具備了平均工資較低和平均工資漲幅較慢的特點,加之山東地區運輸效率較高和羊絨毛主產區優勢,適合毛紡織加工業的發展,也因此集聚了一些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
2.3人均消費水平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消費市場,目前,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人均衣著類現金消費支出分別比1985年增長了10倍和6.7倍,毛紡織、毛針織和毛制品的內銷比重逐年增加,3類產品的內銷比重分別超過85%、60%和65%[2]。筆者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評價區域經濟水平的指標。由表1可見,2012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9名省份完全一致,以京津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為主,黑龍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排名第10位;可支配收入排名靠前的省份對衣著的需求也較為旺盛,除京津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人均衣著現金支出較高外,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對衣著的需求量也較大,內蒙古成為全國城鎮居民衣著消費支出最高的地區。目前,在13個調查的地區中,除黑龍江、吉林、遼寧、福建和重慶外,其他8個省市是中國毛紡織加工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主要集聚的區域。
2.4政策扶持
2008—2011年,我國政府分別制定并實施了《紡織工業調整與振興規劃》(2009—2011)和《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2015),2項規劃均提出要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積極引導紡織產業有序轉移,促成東部產業升級、中部承接產業發展和西部特色產業協調發展的區域布局[3]。此外,規劃要求建立特色產業集群和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提出加大對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現有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基金)等向紡織企業適當傾斜,支持面向中小企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環保、檢測、信息等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紡織企業集群化發展[4]。2012年,國家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原文件的基礎上,將紡織服裝作為中部重點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一[5]。2013年,國家在《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修訂)中提及的中西部22個地區中,有15個地區的外商投資優勢產業涉及到羊絨毛加工領域。
中國毛紡織加工業的區域集聚“穩東向西”的態勢與政府政策導向保持較高的一致性[6]。
通過對中國毛紡織加工業集聚的引致性因子分析可知,毛紡織加工業的東部集聚受區域經濟水平和區域轉移成本的影響程度較大,“產業西進”集聚主要受區域資源稟賦和政府政策導向的影響程度較大。毛紡織加工業集聚的形成是由區域資源稟賦、區域轉移成本、區域經濟水平和政府政策導向共同作用的結果。
3提升中國毛紡織加工企業集聚的對策建議
3.1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實現輻射聯動效應
在龍頭企業集聚區,盡快建設一批標準高、規模大和市場開拓、產品開發、帶動能力強的羊絨毛加工龍頭企業。首先,提高現有毛紡織加工業龍頭企業在產品設計、研發、品牌運作和營銷環節上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從低層次的價格競爭向高層次的品牌競爭轉變,不斷向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實現產業升級和優化;其次,對于規模較小的企業群,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進行資源整合,完善資本市場功能和社會保障體系,降低體制性退出壁壘,在各集聚區域內形成若干個實力強、特色鮮明的龍頭企業,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再次,通過以商招商的形式加強與各區域外或境外骨干龍頭企業的合作,突出對骨干龍頭企業的引進力度,實現毛紡織加工業集聚的新格局。
3.2推動產業集群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集群
首先,構建毛紡織加工業區域集群文化,包含集群社會意識、價值觀念、信仰、經營哲學、道德準則及集群各行為主體的核心價值觀、強烈的市場意識、自主創業和創新精神、分工協作等集群精神文化,包含政府對集群所制定與實施的各種政策、規章制度等,也包含集群內部自發形成的慣例及各種組織管理機制、協調機制和約束機制等集群制度文化,包含集群整體形象、集群整體對外的區域品牌、最終產品質量、對客戶的服務質量及集群企業的廣告宣傳等集群物質文化,穩固集群內企業間的非契約關系,消除企業間惡性競爭現象,增強集群間凝聚力;其次,集群內企業應通過正式或非正式協議,加強進行分工與協作,各自相互獨立地開發能夠提供互補功能的技術或服務,使各種企業建立在互補能力集成的基礎上,從而使集群成為高度柔性的敏捷制造體系[7]。
3.3完善產業集聚區域內公共服務平臺,保障集聚區域可持續發展
首先,引導和推動產業集聚區內建立校企合作培訓中心、技術研發中心、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和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為集聚區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其次,加強銀企對接,完善金融擔保、風險投資和創業基金,為集群內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金融和配套服務,緩解中小企業在自主創新中面臨的資金瓶頸矛盾,為集聚區域的發展提供資金保證[8];再次,以集聚區域主導產業為依托,為產業集聚發展提供市場平臺、物流服務平臺和信息交流平臺,并根據日趨完善的第三方支付系統和物流系統的規范化服務,打造具有規模性、影響力的網絡銷售平臺,為企業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銷售渠道。此外,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指揮功能,依托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和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加快毛紡織加工業集聚區域綜合性行業協會的構建,開展面向企業的有關咨詢和服務,在各集聚區域發展過程中,對內部毛紡織加工企業運營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提供包括市場分析、融投指導、技術支持、市場檢驗測試服務、產品推廣銷售和物流配送等服務。
參考文獻:
[1]張鳳濤.中國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55-70.
[2]肖海峰.中國絨毛用羊產業經濟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45-333.
[3]國務院辦公廳.紡織工業調整與振興規劃[R/OL].北京,2009[2009-04-24].http://www.gov.cn/zwgk/2009-04/24/content_1294877.htm.
[4]工信部.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R/OL].北京,2012[2012-01-20].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2-01/20/content_24456823.htm.
[5]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R/OL].北京,2006[2012-08-27].http://www.pingyi.gov.cn/tabid/12825/InfoID/94159/frtid/12824/Default.aspx.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2013年修訂)[R/OL].北京,2013[2013-09-23].http://as.gzcom.gov.cn/dp-00000000000000011051.xhtml.
[7]榮海軍,劉巨欽.企業集群的風險成因及其規避[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5:33-35.
[8]黃文偉.我國民營經濟產業集群持續發展探討[D].廈門:廈門大學,2006:57-60.
隨著國內外勞動力成本上漲日益突出,企業往往會集聚在勞動力成本低廉或漲幅較慢的區域。通過對中國各地區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數據分析可知,2011年,上海、北京和天津制造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均超過4萬元,新疆、江蘇、重慶、遼寧、安徽、內蒙古和江蘇制造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在3.5萬~4萬元之間,以上10個地區勞動力成本較高,而河北、山東、黑龍江的平均工資相對較低,在3.1萬元左右,這3個也是羊絨毛主產區。甘肅、新疆和內蒙古羊絨毛主產區的平均工資漲幅超過20%,從長期而言,會影響毛紡織加工業的集聚,而山東和廣東的平均工資漲幅則較慢,為15%左右,特別是山東的勞動力成本具備了平均工資較低和平均工資漲幅較慢的特點,加之山東地區運輸效率較高和羊絨毛主產區優勢,適合毛紡織加工業的發展,也因此集聚了一些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
2.3人均消費水平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消費市場,目前,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人均衣著類現金消費支出分別比1985年增長了10倍和6.7倍,毛紡織、毛針織和毛制品的內銷比重逐年增加,3類產品的內銷比重分別超過85%、60%和65%[2]。筆者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評價區域經濟水平的指標。由表1可見,2012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9名省份完全一致,以京津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為主,黑龍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排名第10位;可支配收入排名靠前的省份對衣著的需求也較為旺盛,除京津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人均衣著現金支出較高外,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對衣著的需求量也較大,內蒙古成為全國城鎮居民衣著消費支出最高的地區。目前,在13個調查的地區中,除黑龍江、吉林、遼寧、福建和重慶外,其他8個省市是中國毛紡織加工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主要集聚的區域。
2.4政策扶持
2008—2011年,我國政府分別制定并實施了《紡織工業調整與振興規劃》(2009—2011)和《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2015),2項規劃均提出要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積極引導紡織產業有序轉移,促成東部產業升級、中部承接產業發展和西部特色產業協調發展的區域布局[3]。此外,規劃要求建立特色產業集群和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提出加大對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現有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基金)等向紡織企業適當傾斜,支持面向中小企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環保、檢測、信息等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紡織企業集群化發展[4]。2012年,國家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原文件的基礎上,將紡織服裝作為中部重點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一[5]。2013年,國家在《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修訂)中提及的中西部22個地區中,有15個地區的外商投資優勢產業涉及到羊絨毛加工領域。
中國毛紡織加工業的區域集聚“穩東向西”的態勢與政府政策導向保持較高的一致性[6]。
通過對中國毛紡織加工業集聚的引致性因子分析可知,毛紡織加工業的東部集聚受區域經濟水平和區域轉移成本的影響程度較大,“產業西進”集聚主要受區域資源稟賦和政府政策導向的影響程度較大。毛紡織加工業集聚的形成是由區域資源稟賦、區域轉移成本、區域經濟水平和政府政策導向共同作用的結果。
3提升中國毛紡織加工企業集聚的對策建議
3.1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實現輻射聯動效應
在龍頭企業集聚區,盡快建設一批標準高、規模大和市場開拓、產品開發、帶動能力強的羊絨毛加工龍頭企業。首先,提高現有毛紡織加工業龍頭企業在產品設計、研發、品牌運作和營銷環節上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從低層次的價格競爭向高層次的品牌競爭轉變,不斷向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實現產業升級和優化;其次,對于規模較小的企業群,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進行資源整合,完善資本市場功能和社會保障體系,降低體制性退出壁壘,在各集聚區域內形成若干個實力強、特色鮮明的龍頭企業,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再次,通過以商招商的形式加強與各區域外或境外骨干龍頭企業的合作,突出對骨干龍頭企業的引進力度,實現毛紡織加工業集聚的新格局。
3.2推動產業集群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集群
首先,構建毛紡織加工業區域集群文化,包含集群社會意識、價值觀念、信仰、經營哲學、道德準則及集群各行為主體的核心價值觀、強烈的市場意識、自主創業和創新精神、分工協作等集群精神文化,包含政府對集群所制定與實施的各種政策、規章制度等,也包含集群內部自發形成的慣例及各種組織管理機制、協調機制和約束機制等集群制度文化,包含集群整體形象、集群整體對外的區域品牌、最終產品質量、對客戶的服務質量及集群企業的廣告宣傳等集群物質文化,穩固集群內企業間的非契約關系,消除企業間惡性競爭現象,增強集群間凝聚力;其次,集群內企業應通過正式或非正式協議,加強進行分工與協作,各自相互獨立地開發能夠提供互補功能的技術或服務,使各種企業建立在互補能力集成的基礎上,從而使集群成為高度柔性的敏捷制造體系[7]。
3.3完善產業集聚區域內公共服務平臺,保障集聚區域可持續發展
首先,引導和推動產業集聚區內建立校企合作培訓中心、技術研發中心、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和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為集聚區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其次,加強銀企對接,完善金融擔保、風險投資和創業基金,為集群內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金融和配套服務,緩解中小企業在自主創新中面臨的資金瓶頸矛盾,為集聚區域的發展提供資金保證[8];再次,以集聚區域主導產業為依托,為產業集聚發展提供市場平臺、物流服務平臺和信息交流平臺,并根據日趨完善的第三方支付系統和物流系統的規范化服務,打造具有規模性、影響力的網絡銷售平臺,為企業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銷售渠道。此外,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指揮功能,依托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和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加快毛紡織加工業集聚區域綜合性行業協會的構建,開展面向企業的有關咨詢和服務,在各集聚區域發展過程中,對內部毛紡織加工企業運營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提供包括市場分析、融投指導、技術支持、市場檢驗測試服務、產品推廣銷售和物流配送等服務。
參考文獻:
[1]張鳳濤.中國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55-70.
[2]肖海峰.中國絨毛用羊產業經濟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45-333.
[3]國務院辦公廳.紡織工業調整與振興規劃[R/OL].北京,2009[2009-04-24].http://www.gov.cn/zwgk/2009-04/24/content_1294877.htm.
[4]工信部.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R/OL].北京,2012[2012-01-20].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2-01/20/content_24456823.htm.
[5]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R/OL].北京,2006[2012-08-27].http://www.pingyi.gov.cn/tabid/12825/InfoID/94159/frtid/12824/Default.aspx.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2013年修訂)[R/OL].北京,2013[2013-09-23].http://as.gzcom.gov.cn/dp-00000000000000011051.xhtml.
[7]榮海軍,劉巨欽.企業集群的風險成因及其規避[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5:33-35.
[8]黃文偉.我國民營經濟產業集群持續發展探討[D].廈門:廈門大學,2006: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