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麗 談晚生
1.湖北省黃石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黃石 435002;2.湖北省黃石市第二醫(yī)院,湖北黃石 435003
3 月21 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國主題為“健康心理,良好睡眠”。世界衛(wèi)生組織(WTO)調(diào)查確認:在世界范圍內(nèi)三分之一的人有睡眠障礙。 中國睡眠研究會確認,我國睡眠障礙達38.2%,遠高于世界平均27%的平均發(fā)生率,其中心理問題是主要因素,達到50%,而老年人口則在50%以上。睡眠障礙綜合征是以失眠為主的睡眠質(zhì)量不佳,是困擾老年人的常見病。 長期服用鎮(zhèn)靜催眠藥物,對藥物依賴性的副作用,不僅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還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本研究用小劑量多慮平聯(lián)合心理干預治療睡眠障礙綜合征,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4 年2~12 月黃石市中醫(yī)醫(yī)院康復科收治的27 例睡眠障礙綜合征老年患者,其中男11 例,女16 例,平均年齡為(66.23±5.21)歲,病程1~3 年,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9 例,初中、高中、中專5 例,小學及以下3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 版(CCMD3)老年失眠癥診斷標準[1],并排除存在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給予晚睡前服多慮平25 mg,連續(xù)治療8 周,并由專人進行心理行為干預。 在兩時段治療前、后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使用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表(PSQI)和睡眠信念和態(tài)度量表(DBAS),由專人對患者給予相關的語言指導,獨立完成后,將問卷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2.1 心理行為干預措施
1.2.1.1 教育性干預 年老之人肝腎陰虛, 水不涵木,虛熱內(nèi)生,而致失眠多夢,腰膝酸軟,乏力耳鳴,雙目干澀,舌紅少苔[2]。老年人睡眠問題的多發(fā)性與其各組織器官功能衰退、軀體疾病、精神心理問題多發(fā)及睡眠衛(wèi)生不良有關[3]。 教育性干預是通過提供有關治療的目的、治療效果、治療副作用、醫(yī)療費用等信息;向患者解釋疾病可能引起的情緒、心理、生理的改變;介紹不同的應對方式、不同的社會支持利用狀況等對心理適應的影響等知識; 澄清患者的一些錯誤認識,并給予一定的保證、支持。了解患者家庭狀況,經(jīng)濟情況等,擬定家庭支持健康教育干預方案。 睡眠衛(wèi)生教育可以幫助患者消除對失眠的恐懼,降低患者的心理敏感性,提高睡眠效率[4],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采取有利于健康并提高生存質(zhì)量的抉擇及行為,改善生活質(zhì)量。
1.2.1.2 心理認知干預 心理認知干預對睡眠障礙的運用,要解決的問題,不僅是一個生理問題而更是心理問題。 睡眠障礙首先是心理障礙,是人對睡眠的認識、理解和觀念的錯誤理解,是失眠的重要因素。老年性睡眠障礙綜合征心理問題是主要因素,不同的心理問題導致的精神壓力, 造成患者沉重的精神負擔,障礙綜合征心理問題是主要因素,不同的心理問題導致的精神壓力,造成患者沉重的精神負擔,焦慮情緒使對失眠的恐懼增加,這種不良情緒,影響患者的睡眠節(jié)侓,進一步影響睡眠質(zhì)量。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采用心理疏導療法,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以辨證施治為原則,以信息論、控制論、系統(tǒng)論等為主導,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治療理論,其認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治療原則是中國心理治療本土化的實踐特色[5]。 運用心理認知干預,普及疾病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我護理能力[6],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認知方法及教會一定的行為訓練程式,表述他們所有的心理問題,關注他們的情緒、情感反應等變化,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通過溝通交流及討論,分析心理障礙的原因及糾正感知事物的片面態(tài)度。如果涉及家庭矛盾、個人情感因素,可聯(lián)系當事人了解原因,取得他們的配合,解決和緩解矛盾,使患者解除心理負擔,從而改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提高睡眠質(zhì)量。
1.2.1.3 行為認知干預 在人們的生活中,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認識和感悟,對環(huán)境評價和預測,并同時有一個相對固定的行為反應。行為認知的產(chǎn)生總是離不開自身的情感、意志、動機、行為,同時它又反過來強有力地影響個人的情緒和對行為的評價。如果存在個人識別錯誤, 它有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適應行為和不良情緒,進而導致或加重心身癥狀,加重和誘發(fā)老年人的軀體疾病。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患者認知和行為改變,可以通過行為認知療法,幫助患者糾正不健康的睡眠信念和態(tài)度, 正確的引導糾正其錯誤或不良的行為,來達到提高睡眠質(zhì)量的目的[7]。老年人的生活閱歷,往往使他們性格固執(zhí),因此,幫助他們改變不合理認知,調(diào)整思維,消除消極思想,接受積極的、正確的思想,糾正不良情緒,改善睡眠質(zhì)量,是認知治療的最終目的。 對于患者處于突發(fā)的生活事件中情緒不穩(wěn)定時,給予認知治療,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會支持的對其身心健康恢復的重要性,使其主動與其他老人多交流,傾訴,主動尋求社會支持,使其認識到在社會中的價值,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2.2 研究工具
1.2.2.1 PSQI[8]量表由18個條目構成7 個維度,維度分別為主觀睡眠質(zhì)量、入睡困難、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紊亂、催眠藥物使用和日間功能。每個維度用“有、有時有、經(jīng)常有”進行評價,分值為0~3 分,得分≥2 分者被認為存在睡眠障礙。PSQI 總分分值范圍0~21 分,總分≥8 分者被認為存在睡眠問題,分值越高, 睡眠質(zhì)量越差。 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72,重測信度為0.83,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2 DBAS[9]量表包括16 個條目和4 個維度,分別為對睡眠不現(xiàn)實的期望、對失眠的擔心絕望、夸大失眠的不良后果、對輔助睡眠方法的不正確信念及認識。 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進行表示,單項分值為2 分,由0~8 分進行評價,得分≥4 分者被認為存在不良的睡眠認知,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786,重測信度為0.928,調(diào)整擬合優(yōu)度指數(shù)為0.882。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7.0 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相關性分析分析睡眠信念、睡眠態(tài)度與睡眠質(zhì)量的相關性。 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8 周后, 患者PSQI 總分及各維度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明采用小劑量多慮平配合心理行為干預,治療老年睡眠障礙綜合征有顯著的臨床效果。 見表1。
治療8 周后,患者DBAS 總分及各維度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說明采用小劑量多慮平配合心理行為干預對影響患者睡眠信念和態(tài)度的因素有明顯的效果。 見表2。
表1 患者治療前、后PSQI 總分及各維度情況(分,s)

表1 患者治療前、后PSQI 總分及各維度情況(分,s)
注:PSQI: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表
時間 例數(shù) PSQI 總分 主觀睡眠質(zhì)量 入睡困難 睡眠時間 睡眠效率 睡眠紊亂 催眠藥物使用 日間功能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27 27 11.53±4.78 4.85±0.94 21.320<0.05 2.71±0.56 1.02±0.40 17.349<0.05 2.72±0.55 1.14±0.39 16.650<0.05 2.98±0.94 0.92±0.57 10.542<0.05 2.03±0.96 1.12±0.50 13.375<0.05 2.60±1.01 1.39±0.26 11.658<0.05 1.05±0.29 0.38±0.17 7.664<0.05 2.43±1.09 0.69±0.13 11.579<0.05
表2 患者治療前、后DBAS 總分及各維度(分,s)

表2 患者治療前、后DBAS 總分及各維度(分,s)
注:DBAS:睡眠信念和態(tài)度量表
時間 例數(shù)DBAS總分對睡眠不現(xiàn)實的期望對失眠的擔心絕望夸大失眠不良后果對輔助睡眠方法的不正確信念與認識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27 27 7.88±0.15 2.21±0.40 13.23<0.05 6.49±0.53 2.76±0.95 11.14<0.05 7.10±0.17 1.84±0.73 17.30<0.05 8.34±0.80 1.58±0.69 19.55<0.05 7.22±0.71 1.12±0.34 18.38<0.05
Pearson 相關系數(shù)分析顯示,睡眠信念、睡眠態(tài)度與睡眠質(zhì)量的呈正相關(r = 3.45~3.88,P <0.05)。 見表3。

表3 DBAS 總分及各維度與PSQI 總分的相關性分析
根據(jù)第5 次人口普查資料, 我國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jīng)達到1.34 億人,占總?cè)丝诘?0.2%,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 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zhuǎn)變,患者的人文素質(zhì)逐步得到提高,對與自身有關治療的選擇,患者有參與和了解的愿望[10],人們對醫(yī)療護理的質(zhì)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整體護理的全面開展,臨床護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治療手段,利用健康教育,對失眠障礙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評估,制訂積極的治療方向,以防止對患者身體健康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認知之間的差異決定的睡眠質(zhì)量,尤其是不現(xiàn)實的期望程度,夸大了負面影響,大多數(shù)失眠障礙患者的認識存在個體差異[11]。 一般認為老年人睡眠時間,60~70 歲平均每天睡眠時間為8 h,70歲以上為9 h,90 歲以上為10~12 h。對睡眠時間的需求,失眠障礙患者在心理因素的暗示下,精神處于緊張的態(tài)勢,而達不到心理預期,從而近一步影響睡眠質(zhì)量,使生活質(zhì)量下降。本研究相關性分析顯示,睡眠信念、態(tài)度與睡眠質(zhì)量呈正相關(r = 3.45~3.88,P <0.05)。 據(jù)調(diào)查50%以上處于更年期、老年期的人群會出睡眠障礙,睡眠障礙綜合征的發(fā)生有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的趨勢。 因為老年人睡眠時間明顯減短,睡眠潛伏期的延長。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多會出現(xiàn)睡眠不足、失眠、易醒和早醒。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家庭、社會環(huán)境、文化和個人特質(zhì),對疾病的認識程度不同,由于患者長期的睡眠障礙、失眠、精神不振、心理抑郁,嚴重影響了生產(chǎn)和工作能力, 社會和其他社會功能。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從而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和負擔,以及由于在長期的治療過程中因效果不是特別理想而造成的煩躁、焦慮和不信任的負面情緒[12]。
失眠往往會給老年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和心理負擔,又因濫用失眠藥物而損傷身體。 目前臨床治療失眠一般使用苯二氮類藥物,但易產(chǎn)生耐受和藥物依賴性,如何提高療效以減少用藥后的不良反應。 白明等[13]用自擬安神飲與常規(guī)給予艾司唑侖治療睡眠障礙綜合征效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滑宏巨等[14]采用每晚口服多塞平3~6 mg,口服艾司唑侖片1~2 mg/次,每1~4 天1 次,治療后兩組間各主要睡眠因子SRS 評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也有學者應用耳穴貼壓配合口服氟哌噻噸美利曲新片(黛力新)治療抑郁癥伴失眠,結果顯示有一定臨床療效[15]。本研究采用小劑量多慮平配合心理行為干預治療,治療老年睡眠障礙綜合征, 治療8 周后PSQI 總分及各維度評分與治療前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DBAS 總分及各維度評分與治療后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袁金秋[16]研究認為:應用1~25 mg 多慮平可有效改善原發(fā)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 但需關注藥物的不良反應及對睡眠結構的影響。鐘國球[17]應用艾司唑侖聯(lián)合歸脾丸治療失眠癥,總有效率為92.50%,與本研究結果相近,但是卻增加了用藥劑量與費用。
綜上所述, 采用小劑量多慮平配合心理行為干預, 治療老年睡眠障礙綜合征有很好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 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5-121.
[2] 田琳,朱建貴,王映輝,等.朱建貴治療失眠臨證經(jīng)驗分析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28):109-110.
[3] 楊亞娟,蔣珍珍,趙金娣,等.老年人睡眠障礙的原因及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75-77.
[4] 黃愛國,趙中,李品品.心理疏導療法與中國心理治療本土化[J].中醫(yī)學報,2014,29(3):362-364.
[5] 張賽春.Orem 自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2):191-192.
[6] 劉曉芳,龍秀紅.非藥物干預對改善睡眠質(zhì)量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9,24(11):92-94.
[7] Morin CM,Blais F,Savard J. Are chan-ges in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related to sleep improve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2,40(7):741-752.
[8] 劉賢臣,唐茂芹,胡蕾,等.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9(5):103-105.
[9] 符士翔,歐紅霞,魯淑紅.簡氏睡眠信念和態(tài)度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4,23(4):369-371.
[10] 劉金濤,杜昕,馬長生,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對醫(yī)生信任程度對其臨床決策傾向性的影響[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25):203-204.
[11] 孫建萍.老年護理學[M].3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32-35.
[12] 陳芳,朱麗麗.護理干預對內(nèi)科住院患者睡眠狀況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28):124-127.
[13] 白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睡眠障礙綜合征臨床研究[J]. 中醫(yī)學報,2013,28(10):138-139.
[14] 滑宏巨,彭朋,王志紅.小劑量多塞平片治療失眠癥的體會[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15(9):966-968.
[15] 劉瑞,劉群霞.耳穴貼壓配合藥物治療抑郁癥失眠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4,29(5):769-770.
[16] 袁金秋.多慮平治療原發(fā)性失眠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循證醫(yī)學,2010,17(11):1325-1330.
[17] 鐘國球.歸脾丸治療失眠癥40 例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1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