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華良++孫+苗++通訊員++夏寧宏++張燕萍
2014年11月18日,是大坪村“兩委”換屆的日子。當監票人宣布“呂文清全票當選”時,聚集在村委會門前的村民們紛紛鼓掌。誰也沒有意識到,這次,65歲的呂文清或許創下一項全省紀錄:連續13次當選村支書,一干就是40年。
大坪村,位于咸寧市咸安區南部的掛榜山上,是一個有著2000多村民的偏遠山村。12月中旬,記者滿懷好奇,從咸寧城區出發,翻山越嶺,在村委會見到了這位傳奇人物。
1968年,呂文清初中畢業后,回到村辦企業做會計。年輕時的呂文清,也曾懷揣夢想,試圖到山外的世界闖一闖。起初,武鋼、黃石鐵礦來招工,部隊來征兵,他都躍躍欲試,但每次都被老支書苦口婆心地勸下來。幾次三番,呂文清漸漸打消了外出的念頭,埋頭做自己的事。因為做事踏實認真,呂文清被當時的鄉領導相中,從大隊團支部書記起步,再慢慢干到民兵連長、大隊隊長。1975年,組織上培養他入了黨。5月8日,全隊20多名黨員,一致推選他來當書記。這一年,呂文清25歲。
呂文清清楚地記得,在吃“大鍋飯”的年代,全家5口人,算上他和妻子兩個勞力,最好的一年收入也只有306元,平均一個工分值五毛三分錢。要是遇到年成不好,吃飯更是有問題。年輕的“大當家”開始琢磨如何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上世紀70年代,隔壁的星星村憑借栽楠竹,人均年收入600多元,比大坪村高一倍。想到村里還有幾千畝荒山,呂文清靈機一動:何不也學人家栽竹子?呂文清號召黨員、干部、教師、學生及家長5種人帶頭義務栽竹子,并立下規矩:不論誰家有紅白喜事,都得上山種一根竹子;大年初二,無論男女老幼,每人都要上山栽一根竹子。9年下來,大坪村消滅了3600畝荒山,漫山遍野滿是楠竹。竹林初長成,每畝即創收500元,千年荒山頓時變成了“綠色銀行”,村民的生活日漸好轉。
三中全會后,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可一部分黨員和群眾思想上卻想不通,呂文清挨家挨戶做工作。有人說他傻:不分田,隊里大小事都聽你支書的,招工招干要你簽字,就連砍樹、殺牛這點事也要你點頭。分田后,你不僅被架空了,還要回家下地干活。但呂文清心里明白,這是一次改變農村貧窮的重要契機,只有分田單干,增加產量,村民的生活才會富足。支部大會上,他極力主張分田到戶。決議通過后,呂文清參加全縣三級干部大會,會上積極表態擁護改革,會后馬上拿出具體方案。1980年,大坪村以“人平8分水田、7分旱地”落實了分田單干。第二年,山場也分到了村民手中。大坪村成了全鄉最早實行分田單干的村,比最晚的村早了整整5年。
分田之后,呂文清卯足了干勁。除了證明分田單干是明智之舉,他還想證明自己也是一塊種田的料。這一年,夫妻倆勤扒苦做,換來豐收,七八畝責任田當年收獲稻谷5400斤,紅薯6000斤,果然實現了收入翻番。
盡管糧食有了大幅增長,但大坪村是一個山區純農業村,各方面優勢不明顯,群眾增收緩慢,呂文清為此憂心忡忡。
上世紀90年代末,呂文清又帶領村民種板栗。幾年下來,全村發展板栗700多畝,每年秋天貨不愁銷。2007年,呂文清將村集體2000畝茅草山向社會公開拍賣經營權,栽上了泡桐和楠竹,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近萬元?,F在,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900元。
群眾增收的路子廣了,臉上的笑容多了,可呂文清還是不太開心。
大坪村地處山區,道路崎嶇,晴天塵土飛揚,雨天一身濘泥。最偏遠的巖角塆、東關巖塆距村委會3公里,距鎮政府27公里,上街一趟得2個多小時,山上的楠竹全靠人力運下去后再賣出。呂文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頭。
2006年,國家實施“村村通”工程,呂文清決心全面硬化村組公路,改變村落面貌。在支部大會上,他提出“先遠后近、先難后易、先急后緩、先干線后支線”的思路。資金短缺,他帶領支部一班人到處籌集,籌回30萬元,5年時間硬化了35個自然村塆公路,而他所在的組,直至2010年6月才最后硬化。為進一步縮短與城區的距離,他還拉通了到太乙村5公里的山路,遲些日子便將路面硬化?,F在路通了,汽車開進了大坪村,村里的楠竹再也不怕被人壓價了。呂文清盤算著,等時機成熟,再開辦一家楠竹加工廠,實現效益最大化。
大坪村系石灰巖地質,地勢又高,不便聚水,又無山泉,村民吃水難,用水難。尤其是到了枯水期,更是滴水貴于油。每到年關,人家都在備年貨,大坪村人卻要忙著儲水:幾家人湊在一起,每家出50元去買水,分得30擔水。呂文清日夜奔波,跑上跑下,動員在外經商的能人回村資助。10年間,他利用籌集到的資金,修筑了8個蓄水池,利用地下水,解決了486戶人家吃水難的問題,使大坪村率先在全區山區村中實現家家用上自來水,結束了“每逢下雨便用鍋碗瓢盆到屋檐下接水”的歷史。
2006年,省里出臺政策,扶持村級辦公活動場所建設,呂文清乘勢而上。2007年10月,一座占地260平方米的村辦公樓落成,內設辦公室、會議室、活動室、圖書室。從此,村里的各種培訓和會議有了一個像樣的場所。
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村小學是一座土木結構平房,經過幾十年風吹雨打,早已成了危房。2007年,呂文清拖著病體四處求援,籌來12萬元。后來,在區教育局的支持下,一次性投入50多萬,用于學校的電子化教學。“現在整個咸安找不到比我們辦學條件好的村子了”,呂文清自豪地說道。
大坪村有14個五保戶,18個低保戶。呂文清抓住上級支持農村危房改造機遇,幫助18個危房戶建起了新房,平均每戶50平方米。此前,吳禮度全家3口人擠在20平米的房子里。呂文清為他爭取1.2萬元補貼金,并動員其侄女婿捐贈4000元,補齊資金缺口。之后,他11次上門,幫忙定地基,備建材。如今,吳家住進了80平米的新房。
村辦公樓的旁邊是一座已經建了一層的福利院,對面是即將投入使用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呂文清說:“現在國家十分關心鄉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問題,我們向民政局爭取了10萬元,又籌了24萬元,用于修建養老院、福利院?!?/p>
幾十年里,大坪村共發生13起“死人官司”,但從未出現一例上訪事件。每次事發,呂文清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問題不解決,他就不離開。一次,為調解一起“死人官司”,他連續堅守了5天5夜。遇到賠償方拿不出錢,他就動員其親友湊,再不然,他就出面擔保。
多年來,呂文清積極推行村務公開。在他的提議下,村里成立了村民理財小組,一月一清理,一月一公開?!拔腋闪藥资曛蛢蓷l,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干部,要公道,決不能將公家的錢揣到自己兜里?!眳挝那逭J為,這是組織上和村民們信任他的主要原因。難怪他家里滿是“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勞動模范”等榮譽證書。
一晃40年過去了。如今,大坪村山變了,路變了,水變了,可呂文清,早已兩鬢斑白,不再年輕。與他同期一起當村支書的,有的早已外出打工經商,有的在家安享晚年。呂文清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每天得打2次胰島素,每月光醫藥費就900多元。臨近換屆,兒女們希望他到城里頤養天年,勸他別再干了,呂文清也有意讓年輕人接班??纱迕駛兟犝f他準備退位,紛紛上門勸他連任,鎮領導也希望他把接班人培養好之后再卸任。
前些天,新一屆村“兩委”召開班子會,呂文清作出承諾,未來3年要完成3件事:一是拉通與桂花村相連公路的路基,進一步改善村里出行狀況;二是修建兩個2000方的蓄水池,徹底解決旱季村民用水難問題;三是安裝一個變壓器,為村里的旅游開發打好基礎。
看來,呂支書還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