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旭
繁衍自強的森林是生之意趣。森林收容了一幕又一幕悲喜劇。
森林有詩。花與樹的纏綿,云與霧的交融,風與雨的相伴,泉與湖的交響,無處不是詩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詩,花謝花開是詩,草飛草長是詩,月圓月缺是詩。森林是詩的寵兒。
在森林任何一個無人知曉的角落,都會有風吹落潮濕的種子。季節更替,在森林到處蕩漾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傾聽森林的語言,你將成熟,聰明,坦蕩,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與感傷將隨風而逝。走在森林里,你會發現你是快樂的,森林是無聲的呼喚,充實了你原本空洞的靈魂。
因為惰性和缺乏勇氣,我任從自己常年被囚禁在嘈雜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樓群像樹林,只是沒有枝葉沒有花朵沒有果實,沒有令人戀眷的狗尾巴草的清香。孩子們長大了,不會唱“采蘑菇的小姑娘”。樓群的顏色頑固,隱去了季節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篩下星星,擠窄了無邊際的想象;鋼筋水泥傲然挺立,帶來了堅硬工具的壓抑。這是化工森林。在這里,躺著的心事結成青苔,站立的思想競爭陽光,人們掩起私下里表情豐富的臉龐,讓善意和溫情在陌生中蟄伏窺望。
只有森林才會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遠。森林里最多的是樹,每棵樹都是歌手。
我見識過世界上不只一處的森林。每次我都會力圖進入森林的深處。穿過茂密的、散發著濃郁的樹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樹林,心里泛起一種甜絲絲的快感。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鏡子,波光粼粼地閃爍在無邊森林的懷抱,映照著藍天的纖塵不染和青山的雄渾與嫵媚。
那些樹林是沒有獵人也沒有伐木者的。那里的鳥是不害怕被人驚擾的。頭上樹椏上,這兒那兒站著不知名的鳥。它們大大方方、滿不在乎地站著,不時地懶洋洋地一跳。有時候落到離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撲撲地飛起,它們帶起的風,直朝你臉上吹過來。柔順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無憂無慮地跳來跳去。有時候會突然停下來,蹲在離你最近的樹枝上和灌木叢中,睜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靈都充分享受著作為這片樹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權。
森林無疑有一種凝重的隱喻性質,暗示出生活最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訴人們生命的原始法則。
如果有一天,你坐在森林之外的地方,夢想曾經的家園,你便會知道,失去綠蔭,靈魂就失去了庇護。混濁的噪聲從耳邊掠過,你將嫉妒并且哀怨,誰曾擁有過那片森林?
我多么愿意住在這樣的樹林:在森林幽靜的小徑徘徊,鼻翼里全是青澀的氣味,看或枯或榮的草在夕陽下泛著柔柔的光,像長發飄逸;在綠葉沙沙的伴奏下唱歌,唱消失的愛情和不可知的未來,聽或深或淺的水在林子的深處汩汩流動,像精靈呢喃。等有一天終于唱不出聲音的時候,就安靜面對樹葉的私語。風拂過思緒撥動迷離的眼神。卷起的紅松皮被陽光照耀,摘它一片,發現東風沉醉于此的秘密:暗香誘著彩蝶,在樹木之間傳遞著甜蜜。綠肥紅瘦都被遺忘,而你將保留森林中的這一縷暗香;等有一天終于不能呼吸的時候,就融入樹下的泥土,無聲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旋渦深處,肅穆,莊嚴,神秘,戰栗。然后在返青的季節,同螞蟻、蚯蚓和飛蟲、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軟的頭顱叩開泥土的門,迎接春天的來臨。一聲鳥鳴,心便永不寂寞。
(選自《光明日報》2010年9月10日,有刪改)
思考練習
1.作者為什么要不吝筆墨描述城市森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認為“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訴人們生命的原始法則”,在文中“生命的原始法則”指的是什么?請談談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森林會消除人們的困惑和感傷,會使人們空洞的內心得到充實,會讓人們變得成熟、聰明、坦蕩、洞悉真理等。
B.“等待心靈的撞擊,等待靈魂的再生”的意思是,在喧囂的城市,人們的心靈將受到世俗的沖擊,但走進森林,將可能獲得重生。
C.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這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密不可分,如“湖泊像美人的鏡子”“睜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等。
D.文章以第一人稱為主,有時插入第二人稱,不同人稱的運用既豐富了文章的敘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達,又使文章顯得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