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復
我喜歡這種綠色世界在無風中的平靜、雍容、豐盛、滿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樣巋然而立。
我更喜歡它在風中的時刻。榕樹的每一片綠葉,都像風帆那樣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風。因此,當輕風吹拂的時候,它的葉子就會顫動起來,剎那間,樹上好像千百萬綠色的蝴蝶,在一開一翕地扇著翅膀,共同編織著生命的織錦。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風吹動的時候。此時的榕樹,瞬息間從沉默的大山變成洶涌的大海,波浪在樹梢上澎湃著,時時發出拍打藍天的沙沙響聲。
一位北方朋友告訴我,他第一次見到南國土地上的高大榕樹時,幾乎嚇呆了。榕樹那企圖籠罩大地的濃蔭,那企圖吞沒白云的樹冠,那企圖飲盡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彎曲多節的巨枝所構筑的殿廊、山脈、峽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著生命的光波與音波。這種柔和而強大的波浪,把他的心靈搖撼了很久很久。
在撼動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種強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他覺得自己完全被這種強大的生命所俘虜,并且被剝奪了身上的渺小、卑瑣、頹唐與消沉。在樹下,澄清的空氣中,他覺得自己的靈魂升騰起來了,仿佛也變成了一只扇動著翅膀的綠蝶,也在這個充滿生命的蔥蘢世界中快樂地飛舞。
我比這位北國的友人更了解榕樹生命里積淀著更多的榕樹的碧葉。
小時候我迷戀過一棵倔犟的小榕樹。它就在幾乎沒有泥土的地方發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塊渾圓形的巖石上進行。我不知道它是在巖縫的哪一處破芽而出,只看著它從縫穴里長出來的最初的嫩枝。這株嫩枝在巖石的懸崖上,沉著地、緩慢地跋涉,攀登,開拓著本沒有路的路,本沒有前方的前方。當它發現巖石身上的小坑洼處,有一點薄薄的塵土,就果斷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個營寨,然后又向前伸延,邁進,不倦地繼續尋找著前方險峻的路,險峻的希望。
更使我驚訝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營寨的時候,竟從生命深處撒出一束根須,像蠶兒拋出的銀絲。柔韌的絲朝下生長,直至親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來,我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氣根。在沒有泥土的時候,氣根憑借它奮發的天性,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養育成榕樹另一翼的生命線。
突破、掙扎、發展、挺進,這是一支青綠色的生命進行曲,這是一支鐵流似的生命凱旋曲。
正是這支無聲、無畏的歌,把巍峨的韌性,第一次灌進了我的貧窮而干旱的童年,灌進了我的還在襁褓中的人生。
后來,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輝煌的石壁榕。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跡。這棵雄偉的榕樹,生長在足有三層樓高的一塊巨巖上,而本身又有兩層樓高,觀賞它時,非仰視不可。
沿著石壁,許多粗壯的根從巖頂射向大地,有的像纜索懸蕩空中,有的像巨蟒盤旋而下。它們把整塊巨石緊緊擁抱,假如從云端俯瞰下來,大約會看到這棵榕樹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塊天然寶石,企圖把它從大地母腹中拔出。
我很幸運,竟在一次大霧天里見到清源石壁榕別樣的風姿。那時,霧氣正像炊煙似的裊裊上升,一陣陣地掠過巖石,而且一陣比一陣濃烈,最后巖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樹,被云嵐霧靄所凝聚成的大白盤托住,在迷蒙煙波中忽隱忽現,好像飄在云中的神樹。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樹背后,又隱約可以見到山中的一座寺廟,廟宇在云霧繚繞中浮沉,朦朦朧朧的,像是天上的殿堂。見到眼前景象,我竟然飄飄忽忽起來,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瓊樓玉宇與金木玉樹之前。
(選自《中國當代散文選》,有刪改)
思考練習
1.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文章,作者從不同角度運用了多種手法對榕樹進行了描寫,試結合內容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筆下的榕樹有什么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語言優美是本文一大亮點,請結合內容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