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全民
(浙江省衢州市衢州中等專業學校,浙江 衢州 324000)
試論提高中職學生語文素養的意義與路徑
何全民
(浙江省衢州市衢州中等專業學校,浙江 衢州 324000)
當前中職學前教育學生語文素養積淀不深,語文修養作為學生素養的重要方面,提高學生語文意義深遠。本文重點從五個方面闡述了提高中職生語文的策略,即:常讀經典,增長知識;不斷積累,豐富內涵;注重思考,挖掘價值;活動滲透,樂學潛化;鍛煉能力,提升素養。
中職生;語文素養;路徑
語文素養是一個人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對文學的欣賞、評價和運用的能力,是個人修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個人素質的重要方面。具體包括對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是一個長期的,全面積累的過程,涉及到種種因素,如閱讀文學作品經典、文學理論經典,具備社會學、哲學、宗教、美學等等學科的知識,需要不斷積累和滲透。
語文素養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能夠體現自身文化修養的重要組成之一。對于中等職業教育學生來說,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使他們成為有文化、有素質的未來技能型人才。但是,我們要看到,當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語文素養積累不夠,文學修養積淀不深。很多學生不愿讀書,雖然少部分學生有比較強烈的閱讀要求,但他們不知道如何選擇好書來讀。對經典著作閱讀興趣不濃,閱讀面狹窄,沒有養成寫讀書筆記,在讀后反思的習慣。日常的中職語文教學多偏重于為專業課服務,只是將其充當工具學科,基本上忽略了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因此,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提高語文修養首先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但語文修養陶冶性情的作用,是多層次的。體現在個體上,即就是能達到人生美的境界的深淺度;從美學角度出發,文學修養的功能,是通過審美方式來實現的。人們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提升品位,不斷提高個體的審美層次。
提高語文修養,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關注當代文化生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使眼界更開闊,底蘊更深厚,思維更敏捷,語言更優雅,情感更充沛,逐步具備超脫文本字句的力量,游刃有余地幫助學生透過文字感悟生活,透過語言領悟內涵,透過文學凈化心靈,使學生受到藝術的熏陶和教育。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可以增加文學知識積累,可以提升精神內涵,豐富思想,可以培養語文興趣。通過文學素養的積淀從而提升道德素養,提升精神境界,讓學生做一個思想內涵極其豐富的人。文學修養提升,道德素養也隨之提升,從而使學生由他律變為自律,由無趣變為充實,由頹喪變為上進,由庸俗變為文雅,從而使得整個精神面貌大為改觀,隨著良好習慣的形成,為學生的成才播下美育的種子。所以培養學生文學素養很有必要。
語文修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既要自身學習積累,學會思考,樂學活用,又需要老師在平時教學中加強知識的滲透,以及學習方法的指導。作為中職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可以從以下五方面作指導,去逐步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
1.常讀經典,增長知識。
要想提高語文修養,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要廣泛涉獵和閱讀古今中外經典文學著作。所謂文學經典,我以為是那些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中形成的,蘊含著豐富的審美信息,能夠穿越時空,或能對人具有教諭的作用,或能引起人審美愉悅的文本。要以閱讀文學作品經典為中心,同時兼顧對其他經典的閱讀,如文化經典、哲學經典等。用心去品讀,用心去體味。教育部列出了中學生經典必讀文學作品提供了重要參考,可以為學生列出書目。為學生制訂計劃,精讀和泛讀結合,全身心投入,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產生共鳴。在文學寶庫里有許多經典著作,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去品讀,從書中吸取知識養料,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是這個道理。閱讀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要有選擇性的閱讀,讀高雅經典書籍,也不能帶有功利性,要把閱讀當成修身的一種方式。長期堅持,隨意翻翻,把閱讀當做一種習慣,靜下心來去品讀,這樣才有效果。在學生中發現,凡熱愛閱讀的同學,語文水平也較好,口頭表達能力強,寫作水平高,舉手投足不凡,這是經典滋養的結果。通過閱讀文學經典,既能增長知識,又能拓寬知識面。在平時教學中,通過向學生介紹《三字經》、《增廣賢文》等經典著作,介紹《唐詩三百首》和宋詞元曲等傳統詩文,讓學生在閱讀和背誦中吸取養分,提升修養。通過開展相關經典著作讀書競賽活動,以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2.不斷積累,豐富內涵。
知識在于積累。語文素養的形成也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日常學習中,要學會把相關文學知識進行歸類整理,有時也需要作筆記。語文素養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關鍵是靠平時不斷積累。在學習和生活中,要做一個有心人,文學常識和文化知識內容很豐富,主要是要做到學會去搜集相關知識,日日積累,月月積累,年年積累,課內積累,課外積累,長此下去,儲備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內涵會逐步豐富起來,也為以后運用打下了基礎。平時教學中提到的成語、歷史典故故事和有關文學知識,有些反應激烈,而有些不知所云,這就是平時是否注重積累的結果。要學會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積累,有些時候還要學生勤寫勤記,或者在欣賞閱讀中對印象深刻的知識也能無意識的記憶。通過日常文化知識滲透,引導學生閱讀欣賞文學故事等增強學生知識積累的意識,日積月累,文學知識會日趨廣博,文學素養會逐步提高。
3.注重思考,挖掘價值。
學習也離不開思考,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要學會去思考,結合自己的理解去反思。特別是古代的優秀文化傳統有其存在的價值,在思考過程中去體味現時代意義和文化內涵。光靠閱讀還不夠,要與思考結合起來。傳統文化流傳至今有其存在的歷史價值,在現時代也有其價值,與時代特點結合,融入時代精神,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傳統文化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及時靜態的又是動態的,要以發展的眼光去反思,學會創新地利用。要在思考中去挖掘內在精神和人文價值,要在思考中去提取精華,剔除糟粕。在欣賞蘇軾的詩詞,引導學生思考他時運不濟,懷才不遇,卻有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入世與出世的不同態度。在閱讀儒家經典著作時,把優秀文化傳統和現時代精神結合,在反思中深入分析儒家思想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4.活動滲透,樂學潛化。
通過開展活動滲透傳統文學內容也是一種很好的形式。文化系列活動是一種很好的載體。要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相關活動,從中得到鍛煉和提升,比如可以通過古詩文朗誦、經典誦讀、傳統話劇表演、經典閱讀征文等比賽活動進行滲透。在日常教學中,對相關語文知識進行整合,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進行有效滲透。相關文學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更愿參與其中。通過活動的形式,既能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又能拓寬知識面。活動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根據不同需要進行選擇。通過活動的滲透,讓學生在無意識中得到熏陶,讓學生的文學素養得以提升。文學也是人學,需要人的參與,才能煥發生機和活力。在活動當中,融合知識和情感體驗,通過活動拓展和探究,能將文化知識盤活,成為流動的知識鏈,為學生所接受。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講成語典故故事、古現代詩歌朗誦比賽、課本劇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活動的滲透。學校通過舉辦《三字經》誦讀比賽、《論語》話劇表演等活動,以活動為載體,進行人文知識的滲透,提取文化精髓,提升人文素養。
5.鍛煉能力,提升素養。
讓學生在說話訓練中提高文學修養。說話訓練也是一種有效的形式。有意識地進行說話訓練,在說話交談中學會引經據典,運用歷史古代文學典故,學會使用成語熟語,運用詩文名句,既能增強說話的生動形象性,又能體現個人素養內涵。當然說話中應恰當運用,運用得體能增色不少。也不要刻意去追求文氣,如運用不當,反而適得其反。傳統文學中有很多精粹,應為我所用,創造性地運用,能豐富表達內容,增強表達效果,同時對庸俗的表達習慣也是一種很好的抵制。通過說話訓練能夠進一步凈化語言環境,改變語言表達習慣。在日常與人交談中,要學會主動,并且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融合進去,根據不同的表達需要進行合理陳述,展示自己人文修養的一面。開展經典閱讀交流活動,經典名句辯論賽等活動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語文素養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作為中職學生應從多方面去培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適應現代中職教育的需要,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綜合性人才。文學素養的形成也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需要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滲透,有目的引導。學生需要有意識積累,廣泛運用,從誦讀中去學習,從學習中去運用,從而提高文學修養,真正成為一個有文化內涵的人。
語文素養是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把兩者很好結合起來,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在以后教學中,要不斷探討,整合資源,進行搜集整理,根據專業的特點進行有效滲透,最終到達豐富精神內涵和素養的作用。
[1]彭國遠. 文學修養與語文教學[J]. 廣西教育, 1997, (04)
[2]許金龍, 車靜. 論文學修養與提高人的素質[J]. 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2, (03)
[3]高明嶸. 淺談高職學生如何提高文學修養問題[J]. 職業技術, 2003, (10)
[4]于芬.課內閱讀積累及文學修養[J]. 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 2004, (01)
姓名:何全民;學校:浙江省衢州中等專業學校;職稱:講師;學位:文學學士
G718.3
:A
:1671-864X(2015)09-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