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宿

中國能否超越美國,以及在什么時候超越美國,一直是中美兩國媒體和民眾間頗受關注的話題。受此情緒刺激,炒作兩國關系中競爭乃至對抗的一面,也成為兩國國內政治中的熱門議題。
最近,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托馬斯·多尼隆(Thomas Donilon)發表在《外交政策》網站上的一篇文章《我們是頭號大國(今后也不會變)》,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這篇文章中,多尼隆列出了美國當前的五大核心優勢。
首先是經濟優勢。美國當前的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7萬億美元,是中國的近兩倍。從未來發展看,美國在創新、能源、高等教育三大領域的領先優勢,更保證了美國經濟的競爭力。
其次是軍事優勢。美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隊,每年的防務支出是中國的6倍多。美國軍隊具備擊敗所有對手的能力,其擁有的11艘航母,也保證了美軍的全球部署和行動能力。此外,美國還與50多個國家構建有正式軍事同盟關系,這也是重要的戰略資產。
第三是地理優勢。美國的地緣位置得天獨厚,其所在的半球沒有遇到實際威脅,而且美國物產資源豐富,完全能做到自給自足。
第四是人口優勢。美國勞動力人口構成相對年輕,規模仍在不斷擴大。這與日本、中國及歐洲國家形成鮮明對比。數據顯示,至2050年,中國的中位數年齡將接近50歲,美國則為40歲。美國的移民制度也保證了能持續不斷地吸引世界上最優秀的高技術人才。
第五是領導地位。過去的數十年中,美國在國際上保持了領導地位,并動用領導力和影響力構建了聯盟體系,維護了世界的總體穩定與和平。多尼隆的文章認為,美國當前的競爭優勢明顯,雖然面臨預算赤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多重挑戰,但均有現成解決方案,關鍵在于民主共和兩黨勿被黨爭所擾,共同拿出政治意愿解決問題。
相較于多尼隆重申美國優勢,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學者、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則在文章中唱衰中國。
在最新一期《國家利益》上發表的文章中,沈大偉指出,受多重因素影響,中國只是“大而不強”,所謂的“強國地位”也只是幻象而已。
他認為,判斷一個國家是否為強國,影響力(influence)有時是比實力( capability)更為重要的指標。而如果以影響力為標準,中國的一些展現綜合實力的數字,雖然從量上看起來很驚人,但缺乏實際意義。更為致命的是,中國缺乏將實力轉化為影響力的有效政策手段和途徑,這不僅制約著中國成為國際強國,甚至有讓中國成為“紙老虎”的危險。
與多尼隆的文章類似,沈大偉在文中也列舉了中國成為世界強國所面臨的困難和阻礙。
沈大偉在文中警告,雖然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地區強國,未來仍有發展潛力,但如果上述問題,特別是涉及體制機制改革的一些問題得不到解決,中國仍有陷入停滯和倒退的危險。文章特別建議西方觀察人士在研究中國時,應注意中國未來將不會取得像前三十年那樣的發展速度,中國甚至能否成為國際強國都不一定會是必然選項和結果。
關于中國的綜合實力,以及中國何時超越美國等問題,中國的專家和精英們總體上的看法倒是比較現實。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近期針對亞太地區11個國家的402位國際問題專家所做的調查顯示,雖然有超過半數(5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將在十年內超過美國成為東亞最重要的國家,但有71%的受訪中國專家認為美國才是未來十年內東亞最為重要的國家,這是所有受訪國家中比例最高的,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國專家們對中國自身綜合實力的清醒認識。這從外交部對“購買力平價”這一指標一直持否定和“冷處理”的態度上,也可見一斑。
對中國來說,現階段還是應該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特別是如何維持經濟穩定增長、最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最主要、最艱巨的問題。等過了這關,中國超越美國,也許只是水到渠成。但在當前這個階段,這個問題真沒那么重要。
(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