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清濤
急性硬膜外血腫采用小骨窗開顱清除術的臨床觀察
馬清濤
目的 探討分析小骨窗開顱清除術治療急性硬膜外血腫的臨床效果。方法 對120例急性硬膜外血腫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60例。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皮瓣開顱術治療, 觀察組實施小骨窗開顱清除術治療, 術后結合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標準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進行分析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輕殘4例, 良好56例;對照組輕殘5例, 良好55例, 兩組手術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73.5±7.4)min, 平均術中出血量(193.6±43.8)ml;對照組平均手術時間(113.3±13.4)min,平均術中出血量(288.2±68.2)ml;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小骨窗開顱清除術治療急性硬膜外血腫手術時間較短, 對患者損傷較小, 且療效滿意, 安全性較好。
急性硬膜外血腫;小骨窗開顱清除術;療效
急性硬膜外血腫是位于硬腦膜與顱骨內板之間的血腫,是臨床神經外科的常見病。該病多與急性創傷有密切關系,發病率較高, 占外傷性顱內血腫的1/3左右, 發病緊急, 病情進展較快, 如不給予科學合理的治療, 患者多存在生命危險[1]。常規皮瓣開顱術是臨床常用的手術治療方式, 但該術式對創傷較大, 不利于患者的進一步恢復。近年來, 作者對本院部分急性硬膜外血腫患者采用小骨窗開顱清除術治療,療效滿意,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6月收住本院神經外科120例急性硬膜外血腫患者的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②符合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2006)》中關于急性硬膜外血腫的診斷標準;③影像學檢查顯示單純性硬膜外血腫, 無需去骨瓣減壓;④幕下血腫量>10 ml, 幕上血腫量>30 ml。排除標準:①多發廣泛性粉碎性骨折并硬膜外血腫[2];②硬膜中動脈主干存在急性活動性出血。其中男82例, 女38例;年齡17~67歲, 平均年齡(42.3±6.2)歲;血腫部位:枕頂部26例, 額部61例,額顳部33例。 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皮瓣開顱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 全身麻醉, 氣管插管, 選取血腫最厚處, 于適當位置做常規皮瓣切口。切口直徑及大小基本與血腫大致邊緣相接近, 徹底清除血腫, 徹底止血, 將硬膜外懸吊。將骨瓣還納, 放置硬膜外導管做引流, 縫合切口。術后再次行顱腦CT檢查。觀察組行小骨窗開顱清除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 氣管插管, 選取血腫最厚處做發際內弧形切口,長度約5 cm, 完全撐開切口, 充分暴露顱骨面, 骨鉆鉆孔、開窗, 大小約為3 cm×3 cm。對血腫較大的患者可采取前、后側分別做小骨窗以獲得較好的手術視野。低壓狀態下使用吸引器將血腫進行徹底吸引, 如創面無活動性出血, 則對緊密連接腦膜的血腫不必強行清除[3]。徹底止血, 將硬膜外懸吊,放置引流, 徹底沖洗, 術后復查CT。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 術后隨訪6個月, 結合GOS評分對患者進行療效評價。GOS評價標準[1]:5分:良好, 4分:輕殘, 3分:中殘, 2分:重殘, 1分:死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73.5±7.4)min, 平均術中出血量(193.6±43.8)ml;對照組平均手術時間(113.3±13.4)min, 平均術中出血量(288.2±68.2)ml;兩組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輕殘4例, 良好56例;對照組輕殘5例, 良好55例, 兩組手術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硬膜外血腫是臨床常見疾病, 在顱腦遭受直接或間接的暴力作用后, 即使未發生骨折, 顱骨也可發生短暫的變形, 位于骨溝的硬腦膜動脈或靜脈竇可被暴力撕裂, 從而引起出血, 此外顱骨骨折的板障出血也可引起血腫形成, 絕大多數的硬腦膜外血腫與顱骨線形骨折有密切關系。急性硬膜外血腫的部位一般在暴力受力點附近, 故血腫部位的判斷可依據骨折線通過靜脈竇和腦膜血管的部位進行判斷。因顱腦顳部含有腦膜中動、靜脈, 該部位骨質較為脆弱, 易發生骨折導致血管撕破, 因此硬膜外血腫的發生部位多見于額顳部和頂顳部[4]。急性硬膜外血腫發病緊急, 病情進展迅速, 發病數小時內即可引起巨大腦疝,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部分患者硬膜外血腫來源于靜脈, 如靜脈竇、板障靜脈以及硬腦膜靜脈, 此時患者病情發展可稍為緩慢, 因此表現為亞急性發病。
保守治療對于急性硬膜外血腫療效較差, 對于急性硬膜外血腫一旦確診, 應立即進行手術準備, 實施開顱減壓、解除壓迫。常規皮瓣開顱術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案, 但該術式創傷較大, 術中出血量較多, 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小骨窗開顱清除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治療急性硬膜外血腫的手術方式, 該術式具有以下優點:①手術時間較短, 可快速清除血腫, 解除壓迫, 改善臨床癥狀;②直視下進行手術,視野清晰, 避免了對血腫進行盲目的穿刺;③手術創傷較小,失血量少, 患者術后病情恢復迅速[5];④術中可沿骨窗將顱腦硬膜進行懸吊, 明顯減少死腔;⑤術中止血徹底, 避免活動性出血;⑥術后放置引流管, 必要時可經該導管對殘余血腫進行藥物溶解清除。作者對本院部分急性硬膜外血腫患者采取小骨窗開顱清除術進行治療, 結果顯示, 與常規皮瓣開顱術相比, 該術式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顯著減少, 術后隨訪發現, 兩種術式治療效果無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 小骨窗開顱清除術治療急性硬膜外血腫手術時間較短, 對患者損傷較小, 且療效滿意, 安全性較好。
[1] 杜遠慶, 姜長友, 杜曼文, 等.小骨窗開顱術與常規皮瓣開顱術治療急性外傷性硬膜外血腫療效對比分析.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13, 15(9):53-54.
[2] 胡連水, 王文浩, 郁毅剛, 等.小骨窗開顱清除急性硬膜外血腫.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3, 18(3):146-148.
[3] 周良輔.神經外科手術步驟點評.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1:283-285.
[4] 王月中, 陳小明, 李成林, 等.小骨窗開顱單純急性硬膜外血腫清除療效分析.臨床醫學(上旬刊), 2011, 24(8):5474-5475.
[5] 翟孝民.小骨窗開顱清除術治療急性硬膜外血腫60例療效分析.吉林醫學, 2014, 35(26):5773-577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4.038
2015-03-09]
471700 洛寧縣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