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婷婷
廈門華廈學院(廈門 361024)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要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融合,加緊用信息技術改造職業教育專業課程[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高目標是有效地改善學習[2]。目標需要相應的操作方式、活動方法加以實現。學習分析是當今創新學習方式的十大新技術應用之一[3],其合理應用,對滿足職業教育“雙證教學”的迫切要求大有裨益。
學習分析技術,是測量、收集、分析和報告有關學生及其學習環境的數據,用以理解和優化學習及其產生的環境的技術[4]。從概念上解析,學習分析至少可分為對象、手段和目標等要素。
(1)學習分析的對象
學習分析的對象是學生和學習環境,其中的學習環境指的是教與學過程中利用的硬件和軟件環境[5];學生指的是處于特定學習環境的學習者。
(2)學習分析的手段
學習分析的手段是數據的測量、收集、分析和報告,其中的數據:一是學習資源數據,如課程基本信息數據、學習環境中的文本、圖片、視頻等動態數據,學習輔導管理數據等;二是學習者行為數據,如學習日志、學習成果、學習路徑等;學習分析數據的形成過程是自動化的、多維度的,且具有實時性;學習報告的形式以可視化、直觀化的結果呈現。
(3)學習分析的目標
學習分析的目標是理解和優化學習及其產生的環境。從系統科學角度分析,教與學是一個整體,學習者、教師及教育管理者是學習分析的受益者。學習分析的應用服務目標就是要幫助學習分析的受益者實施教與學的績效評估、過程預測及活動干預[5]。從學習者角度,旨在幫助其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改善,制定學習規劃,激發自我學習能力;從教師角度,旨在幫助其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掌握程度、學習偏好和學習模式,預測學習者的學習風險并提供適當的學習支持;從教育管理者角度,旨在幫助其評估課程、程序和機構,以改善現有的課程設置、教學計劃、考核方式等[5]。學習活動的干預除人為的控制與調節外,成熟的學習環境系統亦可以利用分析結論自動推薦學習資源,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
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6]。我國《會計法》規定,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需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以下簡稱“會計證”)。無疑,會計證是職業院校財務會計類專業“雙證書”的構成要件。2013年7月起,全國實行無紙化考試、三科聯考(取消免考)、國家統一題庫等一系列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新政,提高了會計行業的準入門檻,加大了取證難度。據報道,新政施行后我國部分省市會計證考試的一次通過率僅為15%左右。究其原因,就是現行的財務會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傳統的面授為主的證書培訓模式難以滿足獲取會計證的要求。
如前所述,學習分析有助于掌握學習者學習的主要特征、行為特點和學習規律,優化學習過程,改進學習效果,提升教育質量。常見的學習分析工具有基于行為跟蹤、社會交互分析的LOCO-Analyst;基于題庫、學習評估的Socrato;基于可視化、社會網絡、行為模式識別的SNAPP 等[7]。會計證培訓具有應試教育的特征,參考Socrato 工具,以錯題分析為切入點創設學習分析范式,開發會計考試系統工具開展學習分析,并將之融合于會計證培訓的全過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圖1 一種基于學習分析的會計證培訓范式示意圖
圖1 是我校與某教育科技公司合作開發的會計考試寶系統基本范式。
從學習分析的組成要素來看,會計證培訓的對象是參加會計證培訓的學員(要求學員具有一定的會計基礎)、教師計算機、學生手機、學習分析軟件平臺(會計考試寶系統)、移動互聯網絡及線下輔導的場地、多媒體設備等;從學習分析的手段來看,技術層面,“PC+MP 互聯網”雙接口:一是PC 端互聯網的學員注冊、題庫建設與導入(注意:題庫應與會計證考試的考點匹配,即每一道題目均應標注至少對應至章節的考點,以方便后續的學習軌跡辨識及錯題統計分析)、作業發布、學習軌跡記錄及錯題統計分析,二是移動端互聯網平臺的學生作業應答與試題答案解析應用;教學方式層面,“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從學習分析的目標來看,其重點是評估同期學員應考知識點的薄弱點,加以強化鞏固訓練及短期集中面授,以最終提高取證率。
從操作規程來看(具體見圖2),區別于傳統的會計從業資格證純面授,缺乏針對性,冗長(約14-16 天)的培訓方式,以大部分學生的錯題峰值及眾數為切入點,有的放矢地實施短期(約5-7 天)有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班主任與培訓講師可以由同一人擔任,亦可以由不同人擔任。班主任相當于教育管理者,承擔教學分析軟件平臺(會計考試寶系統)管理和操作的職能,具有利用教學分析數據,開展線上教學干預的功能;培訓講師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他與班主任共享平臺數據,主要承擔線下教學干預的職責。
2014年9月,我校與校企合作單位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辦會計考試寶實驗班,首批完整參加培訓的54 名學員,通過者為22 人,培訓一次通過率達40.74%。為了解學生對實驗班的實施評價和建議,我們專門設計了調查問卷并發布于問卷星網絡平臺供學生填寫。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2.96%的學員覺得會計考試寶對考證有幫助;92.59%的學員覺得配套的線下集中輔導有用;說明采用“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是廣受認可的。近40%的學員認為考證培訓集中面授的時間在5-6 天內為宜;說明考證培訓時間并非越長越好,而應遵循適度原則;近90%的學生認為會計證培訓是必要的,其中近五成學生認為考前1-2 個月會計考試寶題庫訓練和集中面授培訓結合能更好地提高考證通過率;此外,85.19%的學員認為會計考試寶培訓模式值得推廣,說明會計考試的教學手段在首次試驗即得到充分的肯定。相關數據可在http://www.sojump.com/report/3898476.aspx?qc 查看。

圖2 會計考試寶教學流程分解
學習分析技術著眼于開發學習過程數據的價值,使數據成為開展教學績效評估、進行教學預決策,實施有效教學干預的重要依據。學習分析蘊含對象、手段和目標三大基本組成要素,本文的范式創設亦是架構于這三大基本組成要素的基礎上,就某一種以錯題分析為切入點的學習分析系統——會計考試寶,展開教學流程分解及實施情況評價。本文的案例針對具有一定會計基礎的學員,而針對零基礎的學員,考試寶亦可轉化為作業平臺,在每次考證課程精講后推送相應章節考點的題目加以鞏固訓練。會計證培訓學習分析平臺的開發,具備雄厚教學科研力量的高校可以自行組織研發團隊完成;一般高校可采用與相關教育科技公司合作的方式開展,學校開發題庫,教育科技公司研究技術;尚不具備條件的高校不妨奉行“拿來主義”,在可接受的成本范圍內,直接采用其他高校開 發的題庫和教育科技公司研發的技術成果,以期實現財務會計類專業“雙證書”的教育教學目的。
[1]教技[2012]5 號.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Z].2012年3月13 日
[2]唐文和,劉向永,徐萬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J].中國 遠程教育,2003,(5):54-58
[3]楊宗凱.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變革——現狀、趨勢與實踐[J].中 國教育現代化,2014,23:4-8
[4]魏順平.學習分析技術:挖掘大數據時代下教育數據的價值[J].現代教育技術,2013,(2):5-11
[5]李艷燕,馬韶茜,黃懷榮.學習分析技術:服務學習過程設計和優化[J].開放教育研究,2012,(5):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