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葉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450003)
推拿配合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
馬紅葉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450003)
本組38例面癱患者,左側面癱20例,右側面癱18例,男24例,女14例;年齡6~76歲;病程1~15 d。
診斷標準:參照《實用神經病學》[2]中面癱的診斷標準,診斷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經MRI檢查顱腦正常。排除中樞神經系統、腦血管病變等引起的面癱以及外傷、手術、腫瘤、腮腺炎等引起的周圍性面癱及中樞性面癱。排除不能針刺或無法觀察完整療程的患者。
推拿治療:①取穴:印堂、陽白、太陽、攢竹、四白、迎香、顴髎、地倉、頰車、牽正等。②手法:一指禪推法、點法、按法、抹法、揉法等。③操作:以患側顏面部為主,健側做輔助治療。患者仰臥位,醫者用一指禪推法自印堂至地倉往返治療3~5遍,再用抹法作用于前額部3~5遍,然后點按上述穴位以出現酸脹感,刺激量以患者能忍受為宜。最后用抹法或推法自下而上作用于顏面部結束治療。時間15~20 min。
針灸治療:①取穴:陽白、四白、地倉、頰車、承漿、牽正、合谷等。②操作: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選用30號1寸毫針針刺,行針得氣后接G-6805型電針儀,電針儀波型選取疏密波,強度以患者能耐受并出現脹麻感為度,并在針刺部位加特定電磁波治療儀照射,燈距30 cm,時間2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3]制訂。臨床痊愈:面部表情自然,眼裂能完全閉合,鼻唇溝雙側對稱,口角無歪斜,額紋完全恢復正常,或癥狀、體征積分減少≥95%;顯效:面部表情基本自然,眼裂能閉合但不完全,鼻唇溝變淺程度減輕但不對稱,口角基本無歪斜,額紋恢復但不對稱,或癥狀、體征積分減少≥70%,但<95%;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眼裂能閉合一半,鼻唇溝變淺不對稱,口角略歪斜;額紋尚未完全恢復,或癥狀、體征積分減少≥35%,但<70%;無效:上述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積分減少<35%。
結果:本組38例周圍性面癱臨床治愈30例,顯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74%。
面癱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經絡,導致氣血痹阻,面部少陽脈絡、陽明經筋失于濡養,以致肌肉縱緩不收而發。西醫學認為本病由風寒導致面神經血管水腫、痙攣,使面神經受壓,神經營養缺乏,甚至引起神經變性而致病。本病運用傳統的推拿療法可舒經通絡、活血化瘀、祛風散寒,從而使局部氣血暢通,經筋得以濡養。采用電針治療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和組織營養,促進受損面神經的局部代謝,從而消除炎性水腫,緩解面神經的壓迫,提高面神經興奮性,治療面癱[4]。另外,治療期間注意休息避風寒、飲食以清淡為主,忌辛辣、煙酒刺激;同時配合做面部肌肉的康復訓練,以改善氣血運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治愈的目的。
[1]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69.
[2]史玉泉.實用神經病學[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6-92.
[3]陶天遵.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38.
[4]張明.電針結合藥物治療面神經炎127例[J].陜西中醫,2006,1(2):173.
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