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咨詢


在APEC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之后,亞太地區又舉行了第9屆東亞峰會和20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這些分別在東亞的中國、東南亞的緬甸和澳洲(澳大利亞)舉行的會議,涉及了亞太、歐洲、拉美等多個區域,形成了巨大的國際經濟商貿圈。
在“國際會議周”中,區域整合議題再次進入世人眼中。通過對外交議題的有效管理,中國在會議期間取得了全方位的外交成就,其中又以APEC期間通過的亞太自貿區路線圖受到的重視最為顯著。
在全球金融危機風暴下,近年來,東亞扮演著經濟增長發動機的角色,當中又以中國和東盟最具經濟增長潛能。作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中國和東盟人口總量超過19億人,經濟增長動能強勁。
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的情況下,東亞正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積極力量。憑借著較高的互補性,中國和東盟依舊保持較高的增長潛能,然而,增長潛能正在衰退。
增長動能不足
隨著中國經濟結構進入轉型階段,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從以往的高速增長進入中等增長。與此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使得東盟國家面臨經濟增長放緩的局面,東亞經濟也因此進入增長動能不足的困境。近期,受到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東盟國家經濟遭受嚴重沖擊。以工業化程度較高的馬來西亞為例,出口轉弱使得令吉兌換美元創下四年來新低,2014年10月份投資人減持馬國資產總額超過25億美元,馬來西亞成為新興工業國中經濟表現最差的國家。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印尼。作為東盟內最大國家,印尼出口以大宗商品(礦物燃料、礦渣、油脂以及橡膠類制品)為主,大宗商品占其出口總額50.7%。隨著出口商品價格下跌,印尼政府財政支出也被迫消減。2014年11月,印尼政府宣布消減對汽油補貼,而調高油價不但使市民生活質量受到影響,通貨膨脹的陰影也為該國政治穩定帶來變數。
對于以大宗商品為主要出口項目的東盟國家來說,國際商品市場低迷不振使得經濟增長受到抑制,也因此,如何擴大內需市場則成為提振經濟動能的首要目標。由此可見,東盟的目標與中國的目標大致相同。
擴大公共投資
在國際經濟短期內缺乏增長動能的情況下,包括中國和東盟十國的財長于2014年10月24日在北京就“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設立簽署了意向書;2014年11月8日,習近平主席在APEC會議上宣布建立400億美元規模的“絲路基金”用作“一帶一路”建設基金。隨著上述項目進入運作階段,中國將為周邊國家提供總額逾1400億美元的發展融資。然而,對于急于通過公共設施建設來擴大內需的周邊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筆資金并不足以填補其缺口。
隨著東盟共同體將在2015年底建成,但迄今為止,相關基礎設施尚處于嚴重不足的狀態。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統計,在2020年前,東盟國家需要投入8000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而區域內跨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則需3000億美元左右。
相較于東盟國家因基礎設施短缺導致的內需不足,中國所面對的則是產能過剩的問題。如何在自由貿易的框架下更好地融合,進而提升總體經濟效率便成為中國-東盟深化雙邊關系的關鍵一環。為了讓市場在雙邊關系中發揮關鍵作用,中國政府除了大幅取消企業境外投資限制外,也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區以深化區域經貿整合。北京APEC期間,在中國積極斡旋下,亞太自貿區路線圖正式納入會議宣言中,如果一切順利,隨之而來的區域整合有望為區域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動能。
結論
隨著亞太自貿區路線圖進入研議階段,新一輪區域經濟整合有望再次展開。我國在積極推動區域一體化的同時,應該更加審慎地進行思考。在周邊外交優先的綱領下,“一帶一路”戰略將有助于帶動周邊國家內部需求,進而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然而,相對于中國,周邊國家的投資環境并不出色。除了尚未完成現代化轉型外,其勞動力素質與基礎設施水平皆存在差距。在商業環境、法治水平等條件不足的情況下,中國投資能否受到公平對待有待時間證明。
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經常遭遇不公正對待。在經商環境不及中國且投資缺乏保障的情況下,如何向中國企業提供誘因,進而引導具有競爭力的國內企業前去周邊國家投資都與亞太自貿區發展息息相關。
也因此,在積極促進區域貿易整合的同時,相應配套措施是極為重要的。在對外投資的同時一并配套相關的措施幫助輸入國改善投資環境、減少貿易障礙、保護境外與私人投資才能真正深化周邊國家對中國企業的吸引力。而在項目選擇等方面,更要注意市場導向,確?;A設施投資可以產生經濟與社會效益,以此維護中國作為資本輸出國的利益。
隨著中國企業迎來了“走出去”的大潮,跨國企業將在區域整合中扮演起更加核心的角色。在區域整合深化的過程中,中國政府的角色也應出現相應性變化,以往通過國家間簽署自由貿易條約轉變成協助中國企業在當地建立起競爭力,并參與當地經濟整合。唯有更好地讓企業融入當地,才能建立真正意義的“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