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偉
(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034)
國有企業通過投資、增資擴股、并購重組等方式擴大規模后,經過一段時期的經營,無論從盈利能力角度還是從戰略調整角度來看,必將面臨著退出所屬部分投資的問題。投資退出應作為國有企業主動的發展戰略,在投資伊始就加以考慮,從而使國有企業避免了在投資項目面臨退出時陷入被動局面。
國有企業投資項目談判周期較長,決策滯后,相比民營、外資和合資企業而言,國有企業執行阻力大,部分投資項目在立項階段往往處于行業的先行者,但是真正實施以后可能已經處于落后地位了,因此,在市場經濟作用下,一些投資項目難免遭受淘汰的命運。這時候,要求國有企業必須當機立斷,及時退出投資。收回的投資資金可以用于新的投資項目,從而優化投資結構,控制投資總體規模。
對于國有企業而言,生產經營重點在核心業務,當一些投資背離核心業務太遠,即關聯度較低的時候,即使該投資效益較好,而為了核心業務需要,國有企業也將選擇退出,這樣,國有企業可以通過投資退出將之前的投資回報“落袋為安”,用于充實現金流或其他需求;而在投資項目經營不善或負債率較高的情況下,及時選擇退出,可以讓國有企業有效重組債務,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
由于受到管理體制的限制,國有企業的投資公司往往帶有計劃經濟的色彩,經營上很難與市場經濟接軌,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這時,國有企業可以通過轉讓部分股權或增資擴股等資本運營手段,引入戰略投資者共同經營投資項目,從而使所投資項目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健全投資項目的法人治理結構。
國有企業可以通過投資退出實現戰略調整目標,利用投資退出所獲得資金全力發展核心業務,從而提高核心業務的競爭能力。
項目盈利能力未實現預期目標是國有企業作出投資退出決策的最直接因素。對于經營情況不理想,甚至已經資不抵債的投資項目,國有企業應果斷退出,避免國有企業遭受更大損失;對暫時能夠維持正常經營、但盈利能力連年未實現預期目標的投資項目,國有企業應主動考慮退出。
戰略調整也是國有企業作出投資退出決策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有以下情形:國有企業內部資產重組、整合;所投資公司與國有企業發展戰略目標不一致;所投資公司因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造成短期內無法彌補的重大影響;所投資公司在進行并購、重組、分立或引入新的合作伙伴等決策時,產生于己不利的變化等。
投資退出是在國有產權的流動交易中實現的,需要借助一定的資本運營手段來完成。國有企業投資退出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國有企業所屬的投資公司通過上市時能夠募集到大量的資金,可以降低投資公司的資產負債率。投資公司上市后還可以通過增發、配股等股權融資方式進行股權再融資,從而源源不斷的為投資公司提供發展資金,支持投資公司跨越式發展。同時投資公司在上市重組過程中,能夠獲得一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化企業平臺,從而優化投資公司治理結構,明確業務發展方向,為投資公司日后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而作為投資者,國有企業則可以通過將股票賣回給投資公司而回收全部或部分所投資金,從而順利實現投資退出。
指國有企業將所持有全部或部分所投資公司的股權轉讓給其他公司。按照《公司法》和投資公司《章程》規定,國有企業轉讓投資公司的股權,投資公司其他股東具有優先購買權,在其他股東均放棄購買的情況下,國有企業可以直接或間接方式物色對投資公司感興趣的公司,經過溝通談判后,轉讓其所持有的投資公司的股權,從而實現投資退出。
在國有產權管理制度規定范圍內,經相關機構批準后,國有企業可以通過協議轉讓或無償劃轉的方式退出投資;企業內有上市公司的,可以通過資產重組方式,將非上市的資產或業務注入上市公司,從而實現投資退出;對于投資公司中的不良資產,可以進行有效剝離,通過旗下其它投資公司或國有企業自身進行消化、吸收、盤活。
破產、清算也是投資退出的途徑之一,是市場經濟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對于無法適應市場競爭、面臨淘汰的投資公司,無法通過其它途徑退出且無必要維持時,國有企業應考慮以破產、清算方式退出,這樣,可以減少股東、債權人的損失,也有利于資源的重新分配、合理利用。
投資項目經營情況不理想的情況下,即時國有企業實現了投資退出,也勢必造成國有資產的損失,是一種消極的應對措施,而為了規避這一現象的發生,國有企業應提早進行防范。
1.國有企業在投資時不宜盲目追求控制權。國有企業在核心業務以外領域進行投資時,應引入戰略投資者,形成股權多元化結構,從而不再讓國有資本一股獨大;即使是100%的國有股權,也要盡可能實行由多個國有企業共同持股或交叉持股。這樣,有利于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相互制約,避免失誤;有利于健全法人治理結構、防止內部人控制。
2.國有企業要善于把握自己的優勢。針對新的投資項目國有企業要善于把握自己的優勢,特別是自己的核心能力,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核心競爭觀,要充分認識到,只有具有核心競爭力,才會有持續的市場需求。
1.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機制。對于現有投資公司應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機制,實現對投資公司經營風險預警監測和經營業績巡視,并堅持預防為主、快速反應、承擔責任和積極溝通的原則。目的是通過對財務危機風險源、財務危機征兆進行不間斷的監測,在財務危機來臨之前,通過戰略部署縮小其損失范圍和爆發規模。
2.加強對投資公司的績效評估和激勵機制。通過建立績效評估標準和制度,實現對投資公司經營業績的全面管控,從而掌握投資公司的經營動態。同時根據投資公司的績效評估結果,對經營層采取適當的激勵約束機制,從而調動各高管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增加投資公司的收益。
3.提高對投資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國有企業通過提高對投資公司的信息管理水平,能夠提高對投資公司的管理效能和整體運作效率,充分發揮信息資源的有效性、及時性和共享性,從而為正確決策提供依據和保障。
4.關注國家產業政策,了解行業動態。投資公司在經營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還必須及時了解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抓住商機;了解行業動態以及競爭對手和標桿企業的發展情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對于企業而言,投資退出屬于重大決策范疇,國有企業在作出決策前應進行充分的調查和分析,包括行業分析、投資公司經營情況調查、法律問題調查、財務調查等。
國有企業在經過充分調查分析后,應選擇合適的投資退出方式。在尚需繼續培育和完善的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好的、最優越、最便捷的退出方式固然是每個企業所需要的,但不一定是適合的,國有企業應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司制宜出發,只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走。
國有產權除協議轉讓或無償劃轉可以以審計結果做依據外,為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其他國有產權交易均需要以資產評估價格作為依據。因此國有企業在實施投資退出時,一般情況下應對投資項目進行價值評估,便于買賣雙方對股權或企業做出價值判斷。主要有資產價值基礎法,如賬面價值、市場價值和清算價值;收益法(又叫市盈率法),就是根據投資公司的收益和市盈率確定價值的方法;貼現現金流量法等。在實踐中可根據投資公司的類型交叉使用,從多角度評估投資公司的價值,以降低退出風險。
綜上所述,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國有企業應主動應變,迎接挑戰,敢于亮劍。對擬投資新項目應把握住自身優勢,不盲目追求一股獨大;對現有投資公司應從國情、企情出發,堅持穩健經營,樹立明確的價值觀和戰略目標,以前瞻性的戰略引領投資公司做強、做大、做久,同時通過建立和健全相應的監控機制,及時掌握投資公司的經營情況并定期進行分析,在確認投資不能獲取預期回報或成長太慢的情況下,應把握住準確的退出時機,選擇合適的退出方式,果斷退出。
[1]劉樹,金林.國有企業管理的五維度修煉[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9 第7 期.
[2]陳建東.企業危機應對的基本原則[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9第9 期.
[3]陳景峰,企業財務危機管理體系的建立[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9 第10 期.
[4]黃嵩,李昕旸.兼并與收購[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