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學 喇忠義
生態文明視角下縣域經濟發展路徑的思考
青海民族大學 喇忠義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GDP也隨之不斷增長,但是經濟的發展有很多不同的模式,我國現在的發展模式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過于單一,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特點是過度依靠重工業、加工業、手工制造業等傳統行業。但是這些傳統行業有其很大的負面影響,最嚴重的影響就是這些行業的發展對于環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而這些因為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卻需要未來很多年的努力才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彌補。具體到我國縣級單位的發展,這種不健康、不成熟的經濟發展模式更為突出,近年來我國縣級區域的發展速度較前些年有了質的提升,但是縣級區域和大城市相比少了更多的現代化行業如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機會,縣級區域由于其自身的地理位置、經濟實力和消費者的消費水平等因素,本身也很難給這些現代化行業的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因此縣級區域的經濟發展大多是由一些傳統工業和工廠所帶動的,這種經濟結構的嚴重不平衡給縣級區域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縣域環境造成了難以恢復的環境破壞。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越是經濟發達的縣級區域,其環境污染和破壞現象就越是嚴重,這嚴重不符合生態文明角度下經濟發展的標準。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 縣域經濟 可持續發展
1.1 生態文明的意義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這給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此開始了發展環境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的道路,也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指導思想。在工業文明發展迅速的幾個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和日益嚴重的環境破壞,人們開始意識到了環境的重要性和工業文明發展所帶來的一些不可逆的負面影響,一些工業發展十分發達的西方國家開始進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和創新,開始廣泛地開拓海外市場,將重工業和傳統工廠的重污染的經濟實業開展到一些發展中國家和發展落后的國家,而在本國內大力發展金融業、服務業等新型的健康化、科學化的低污染經濟產業,這一舉措十分有效地降低了經濟發展給本國環境帶來的破壞,但是卻給其他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
我國在過去的若干年里經濟發展和與發達國家的合作有很大的影響,發展模式大多為合作辦廠,在國內很多地方開展建設了國際企業,這給我國的經濟帶來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也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環境質量的嚴重下降,國家和社會已經意識到了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開始減少這種缺乏科學性和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減少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和資源交換的經濟發展模式,開始著重建設和創新適應中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模式。
自十七大召開以來,生態文明模式下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成為了國內的經濟發展主流和社會熱點,國家認識到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生態文明的概念和經濟發展的特點具有很多的聯系點和共同點,兩者之間不是單一的相悖的關系,我們需要建設一種科學的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來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緩解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之間的矛盾,努力將兩者發展成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積極關系。
1.2 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的聯系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大眾的思想層面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現在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了生態文明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兩者之間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只要采取適宜的科學的發展模式,兩者之間是可以達到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良性關系的。首先,經濟的增長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進而提升了人們精神層面的追求,提升社會大眾的認知水平,為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工作提供更為溫和有利的發展環境。其次,生態文明的建設即環境保護工作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的,如果沒有經濟的發展,那么環境保護工作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工作就會缺少相應的資金投入,我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任何一項工作,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和物質保證,就很難高質量地完成,生態文明建設這樣一項浩大的工程更是如此。
2.1 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破壞
在工業化的發展歷程中,人類文明蓬勃發展,在這期間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工業文明不僅為整個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蓬勃發展,也將人類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帶入了現代社會,但是工業文明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給人類和環境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這種情況在縣域工業發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之一就是對環境的嚴重破壞,一味地征服自然、破壞環境然而近年來環境質量的嚴重下降帶來的負面效應開始顯現,空氣污染、海洋污染、土地污染等嚴重問題相繼呈現出來,森林面積銳減帶來的全球變暖、空氣質量下降等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種種環境破壞現象將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和現象直觀地呈現出來,我們不能忽視這些現象而繼續發展工業經濟,環境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經濟發展的模式需要創新和發展,在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發展經濟。
2.2 忽視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生態文明的建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不僅僅是提高現如今的生態環境水平,提高現在人們的生存環境,其更大的意義是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工程。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成功轉型已經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作用,而其在治理環境污染和建設生態文明工作中付出的巨大代價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堅定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堅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這會給國家未來的發展造成難以估計的嚴重后果。沒有生態文明的建設,未來的經濟發展必定會遭受種種阻礙,國家的環境質量和人民生活環境也必將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經濟的發展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工作應該是目標一致、相互促進的,兩者之間沒有根本上的矛盾,科學的、合理的發展道路才是兩者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根本所在。
3.1 建立科學的發展觀念
在當今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趨勢下,縣級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摒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樹立全新的科學發展觀念。在過去許多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縣級區域的經濟發展觀念十分落后,地方政府的發展重點主要放在創造業績和紙面數據,沒有重視地方人民的實際需求和地方環境的保護,這些發展政策和發展理念雖然給地方政府帶來了階段性的經濟增長,也確實在一定時期帶動了縣域內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些工作崗位,但是以長遠的眼光來看還是弊大于利。比如說近年來有很多縣級政府十分重視招商引資的工作,積極在地方建設工廠開展生產工作,卻沒有考慮到招進來的工廠生產模式和排污程度,給地方的生態環境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破壞,這些舉措就是典型的缺乏科學性、缺乏可持續發展性的,從長期效益來看存在很大的隱患。
3.2 重視生態文明的建設工作
縣級政府在發展經濟時只注重傳統工業的發展,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令人擔憂,環境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經濟發展帶來的破壞終究需要彌補,而生態環境的恢復工作需要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可能會使之前破壞環境帶來的經濟增長效益付諸東流。因此,我國的縣域經濟發展更應該考慮到環境污染的問題,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不科學的發展道路,而應該注重生態文明,在能夠保障環境條件的前提下,正確、適宜地發展縣域經濟,完成生態文明和經濟增長的共存共贏。縣級區域與大城市和經濟發展特區相比雖然經濟發展比較落后,但是從生態文明的角度來考慮卻具備很大的優勢,我國的森林資源、水資源等許多自然資源大多集中在縣級區域境內,因此,在環境條件遭受嚴重破壞的今天,縣級政府在制定經濟發展策略時應該更多地考慮到生態文明的建設工作和環境保護工作,可以適宜地圍繞當地環境和當地自然資源來建立發展方針,比如說可以開發一些旅游景點或生態園區,在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基礎下拉動經濟的發展。此外,縣級政府應該對當地的自然資源開展大力的保護工作,適當的開展退耕還林等工作,加強當地生態文明的建設工作,為當地人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生態經濟屬于未來產業,具有十分可觀的長期效益和相當樂觀的發展前景,生態文明的建設是注重長遠利益和未來發展的建設工作,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3 創新發展模式,確立發展目標
當前許多縣級政府缺乏先進的發展觀念,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過于注重GDP總量,卻忽視了經濟發展的效率和長遠發展的能力。這樣的經濟發展策略缺乏可持續發展性,使縣域經濟的發展喪失了長遠的競爭力,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因此縣級政府在以后的經濟發展中要注重創新觀念,注重走科學的發展道路,摒棄落后的重污染產業、積極開展新興產業,提高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3.4 積極注入新鮮血液
縣域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缺乏科學的發展觀念造成的,這與政府工作人員的個人素質有關,縣級區域由于自身的待遇標準和發展的局限性,很難吸引到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因此,縣級政府要重視人才的引進工作,提高相關人員的待遇,積極引進具備創新性視野和現代化發展觀念的創新性人才,為地方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提高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 孫士海.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 莊貴陽.氣候變化挑戰與中國低碳經濟發展[J].國際經濟評論,2007(05).
[3] 胡鞍鋼.中國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J].國情報告,2007(29).
[4] 劉興先.生態文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J].理論觀察,2000(5).
[5] 吳曉青.關于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若干建議[J].環境保護,2008(05).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8(b)-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