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 劉志成 余倩瑜
產業經濟Industrial Economy
我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 劉志成 余倩瑜
摘 要:農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范圍內農業發展的主題,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的嚴重失調是其研究的重點問題。近年來,我國關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及其效益評價的研究很多也很深入。本文首先介紹了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結合對前人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概括,把握目前研究的熱點與方向,對比國內外研究的不同,提出了該領域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生態農業 可持續發展
余倩瑜(1990-),女,漢族,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產業生態與管理方面的研究。
不論是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穩定、持續地發展農業,同時又保護環境的生態平衡。實踐表明,機械農業解決不了這一問題,石油農業只能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和設想。面對日益增長的人口趨勢,資源浪費等問題,中國首要解決的任務就是如何控制人口增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使人口增長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所以中國走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也是對傳統發展模式反思的結果和順應國際潮流、履行國際承諾的需要。
1.1 國外研究現狀
生態農業最早于1924年在歐洲興起,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是在20世紀中期的瑞士、英國、日本等國。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末,歐洲農場已經轉向生態耕作,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在生態農業問題上都有了較大發展。建設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已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
1.1.1 生態農業方面的研究
“生態農業”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人A. William(1971)提出,后經由英國人M.K. Worthington(1981)對其概念進行更加規范全面的定義:生態農業是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系統。根據眾多國外學者的文獻大致可以分為理論基礎研究和生態工業園研究。
(1)對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研究。以米多斯(Dennis L Meadows)(1972)為首的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明確指出發展不能只追求數量的增長和速度,尤其是經濟的發展決不能以無限制地消耗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其后美國政府(1975)出版了《美國農業研究計劃書》指出改進農業技術是世界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的唯一途徑。日本(1990)走“環境保全型”的農業發展道路是其農林水產省提出“綠色資源的維護與培養”的概念之后開始的。德國政府(2001)提出了“綜合農業發展模式” 。根據各國情況,國外學者首先就國家間宏觀層面進行了研究,Liu Juan(2007)等比較了日韓中生態工業園發展的過程和結果,國家和區域背景的不同,建設生態農業的特征和條件也不同,通過對相關的物質和農業的特點以及社會環境進行比較。其次是城市中觀層面的生態體系研究。Guillaume Massard和Suren Erkman(2007)提出了在城市層面建立能源共生系統的建議,并以瑞士作為具體案例,將技術、地理尺度和參與者等多種要素考慮在內進行了分析[1]。最后,在微觀層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農業社區影響和企業要素影響。例如,Tracy Casavant(2007)分析可持續社區的建立要在綠色基礎設施的前提下進行。
(2)對生態工業園的研究。Ernst Lowe (1993)認為生態工業園是一個由制造業企業和服務業企業組成的群落。Cote and Hall (1995)認為生態工業園能夠并減少生產、物質、能量、風險和處理的成本與責任,改善運作效率、質量、工人的健康和公共形象,它還提供由廢物的利用和銷售獲利的機會,因此它能很好地保存自然和經濟資源。學者Anthony 和Gang Yong(2004)認為生態工業園的發展缺乏一個完整的認識,生態工業園的良好運行要通過一定的監測工作,但是衡量指標和尺度的不統一使其變得異常困難,從某些方面更是阻礙了生態園的發展。
1.1.2 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海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遜在1962年發表關于生態環境的著作。書中提出農業生產有機氯農藥化肥的使用危及生物、危害人類,在矛盾之初就應該引起世人對此類問題的重視。聯合國糧農組織(1991)發布的《丹波斯宣言》中明確持續持繼農業的戰略目標圍繞生態的持續性、經濟的持續性和社會的持續性三方面進行。印度政府(1992)提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途徑”報告,報告中把研制和推廣生物肥料和生物農藥作為下一步研究的重點,對綜合能源計劃和喜馬拉雅山生態保護計劃都開始著手實施,開展以生物技術為主導的第二次“綠色革命”等。
1.2 國內研究現狀
1.2.1 生態農業方面的研究進展
我國西南農大的葉謙吉(1982)隨美國土壤學家W. Albreche(1970)首次提出“生態農業”后引進這個概念,繼而有關環境保護、生態經濟和農業環境等問題研究的工作者也非常關注,他們共同提倡在我國開展生態農業研究試驗,并于八十年代初開始具體實施。1985年國務院環委會頒發“關于發展生態農業,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85]國環字第006號)”,生態農業正式成為國家的政府行為。我國學者對生態農業的研究內容和方法不同,分為理論基礎研究、生態農業與產業結構研究、生態農業與生物多樣性三大類。
(1)對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研究。卞有生(1998)等認為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在某一定的區域內,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2]。宋志軍、劉黎明(2011)認為要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方面進行探索。葉芬斌、許為民(2012)等人認為從生態遷移是生態農業發展最重要的一步。
(2)生態農業與產業結構研究。楊紅等(2013)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同區域發展速度不同,各地區差距日益凸顯,是由于中國非均衡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市場內生性作用逐漸加強產生的,由此催生出了一系列區域發展問題其中主要問題圍繞如何處理好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諧發展。提出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藕合產業,并以該藕合產業達到產業系統整體的社會效益最大化,實現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約束下的產業資源配置動態最優化為目標[3]。吳易雄(2013)、趙惠芳(2011)等認為生態農業園區要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必須確立生態農業的發展戰略,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3)生態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研究。《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中定義生物多樣性指所有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生態綜合體來源的形形色色生物體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駱世明(2010)認為狹義農業生物多樣性包括農業生物的遺傳多樣性、農業生物的物種多樣性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三個層次;廣義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指與農業生產相關的全部生物多樣性[4]。
1.2.2 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進展
(1)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構架、模式的理解。主要有微觀、中觀和宏觀三種觀點。微觀的觀點認為農業就是農作物栽培業(即種植業)。中觀的觀點認為,農業是通過人類勞動對動植物生產過程的干預來獲得農產品的產業部門它是以自然為基礎、以經濟為主導的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的統一。宏觀的觀點強調農業生產過程與農業生產意外之間存在的技術、經濟關聯,農業的范圍應將與生產過程相關的產前、產中服務及產后加工環節都包括進來。高旺盛(2002)就做過宏觀理論的歸納介紹,分析了中國農業面臨的三大任務和戰略決策。
(2)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與支撐體系的研究。李炳炎、唐思航(2007)認為中國經濟長期發展路徑選擇就是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雷海章(2002)通過分析中西部地區面臨的政策背景和制度障礙等構建了中西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體系[5]。萬忠(2008)在研究廣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中通過借鑒國內外幾種模式及基本原則設立了廣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6]。
2.1 起步晚,但發展迅速
國外的生態農業建設研究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有機農業、生物動力學農業、交叉農業等一些概念和理論陸續出現,同時還出現了小規模的試驗。而我國雖然在七十年代已有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了類似的概念,但真正開始系統的研究和實踐是在八十年代初,比國外晚了20年。起步雖然較晚,但發展卻十分迅速,不到十年時間,生態農業在我國已獲得蓬勃的發展,全國各個省市都建立了不同類型的試點,幾乎所有的農業院校和農業與環境有關的研究所都開始了有關的研究。
2.2 研究內容豐富,經濟、生態、社會三效益并重
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研究當前主要還集中在農田營養平衡和病蟲害的防治兩大方面,而我國研究的內容則十分豐富而廣泛,幾乎涉及了農業發展和農業環境保護的各個方面,從糧食生產到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從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到良性循環的實現等。在努力提高、發展生產力,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重視對社會的貢獻,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并重。
2.3 注重多學科的配合
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是一個多層次、多因子的綜合體,它不僅涉及到自然科學的農學、生態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工程學,同時還涉及到經濟學、管理科學、人文科學等眾多學科。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不僅要注意自然科學各門學科知識的運動和結合,還要十分注意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結合。
我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雖然比國外起步要晚,但研究內容相對國外而言更為具體,配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個學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兼顧。但是,還需要在幾個方面做好工作:提高各級領導和廣大農民的生態意識;做好示范點的生態農業建設并加以推廣;做好農業資源調查并進行科學分析,制定農業區劃,使產業結構更合理;加強生態農業的科學研究,使農業可持續發展得以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Guillaume Mansard,Suren Erkm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Advances in Life-Cycle Approaches to Business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Vol.17.
[2] 卞有生.生態農業及實用技術[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1998.
[3] 楊紅,董耀武.尹新哲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徑: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耦合產業發展模式[J].昆明: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3(1).
[4] 駱世明.農業生物多樣性利用的原理與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5] 雷海章.中西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支撐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6] 萬忠.廣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8(b)-143-03
作者簡介:劉志成(1964-),男,漢族,教授,博導,主要從事產業生態與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