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梅
2014年下半年,中國股市在經歷了多年的漫漫“熊途”之后突然發力,僅11月份這一個月的時間里滬綜指就暴漲了10.85%,各個行業、題材板塊輪番上攻,之后又輪番下跌,波動幅度之大創歷史記錄。盡管股市回暖起到一定提振市場信心的作用,但這只缺乏經濟基本面支持和制度基礎的“瘋牛”的“橫沖亂撞”也著實讓正在進行改革和經濟轉型的企業亂了方寸。
由于市值的大幅變動,很多國有上市公司的改革不得不停下來。賬面上突然多出幾十個億,原有的估值方案不能再用,更棘手的問題是誰也無法預測下面即將發生什么,因此很多企業的并購重組、混合所有制改革只能推遲和擱置。
在“瘋牛”行情的刺激下,產業資本紛紛集中套現,給股市資金面的平衡造成很大壓力。產業資本進入股市,高拋低吸本是合理的游戲規則,但股價在短時間內的大幅飆升若是沒有基本面的支持,無疑會打亂產業資本原有的戰略布局,給意欲利用產業資本謀求創新或進行轉型升級的上市公司帶來不利影響,也大大助長了炒作、投機情緒的蔓延,從而刺激金融泡沫的產生。
近距離觀察這一輪中國股市的暴漲,會發現很多歷史沉疴仍然頑固地影響著市場的正常運行,新股和ST股的爆炒,脫離市場估值的漲停跌停,散戶盲目跟風、追漲殺跌……這些曾經被痛批過的昨日亂象,如今又得以重現。資本市場的頑疾多年不去,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不合理的制度導致的市場扭曲。呼吁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已是老生常談,“瘋牛”行情再現無疑是對決策者痛下決心堅決推進改革的再次提醒。
近期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導致全球經濟的動蕩,尤其是盧布大幅貶值、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美元升值等因素的影響,引發人們對全球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擔憂。2015年是中國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的關鍵一年,很多觸及“靈魂”的改革會在這一年逐步深入。在全球通貨緊縮的預期下,中國經濟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此時,如果股市大起大落,不但無法發揮其資源配置的重要作用,還會扭曲市場信號,導致實體經濟空虛化,從而大大增加各項改革推進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