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聞
眾所周知,自2010年中國GDP規模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之后,中國經濟出現了明顯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告別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過去30多年快速增長積累的風險不斷凸顯和釋放,包括人口、資源、環境紅利等基本面的變換也悄然進行。這種經濟的下滑、風險的凸顯以及紅利的轉換究竟是后危機時期中國經濟危機短期的不穩定表現,還是意味著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在這些問題上專家學者的爭論很激烈,分歧也很大。
新常態、新常態的主要特點
面對這種深刻調整,中央多次作出研究部署。在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變,但面對日趨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但發展仍然具備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2014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是新一代中央領導首次以新常態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2014年7月8日,在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對當前經濟形勢和做好經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我們確定的奮斗目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提高推進改革開放、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去年11月9日,習近平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了7.4%,各項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合理區間。當前中國經濟保持穩定發展態勢,城鎮就業持續增加,居民收入、企業效益、財政收入平穩增長。更重要的是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服務業增長勢頭顯著,內需不斷地擴大。習近平表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并定義了新常態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速度,這就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結構,這就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動力,這就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去年12月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為明年和今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12月9日至1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指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詳細論述了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會議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應該說,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準確把握新常態下的新趨勢
當前,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必須準確把握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征、新動力,才能適應新常態,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于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會進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過坎?風險確實有,但沒有那么可怕。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范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我們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于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去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于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第四,在新常態下,投資需求將有大的調整,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后,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于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第五,在新常態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第六,在新常態下,對資源環境約束看得更重,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第七,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簡言之,就是要放開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比如,我們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去年前三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去年增長了60%以上。
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觀念上要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對路,工作上要得力,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認識和判斷上來。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準確把握近期目標和長期發展的平衡點,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結合點,切實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精心謀劃用好我國經濟的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具體來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近一段時期以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先后召開7次會議,從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構,到深入細致調查研究,再到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事項,一步步精心謀篇布局,為全面深化改革引領航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