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石


“老馬工作室”現在是網絡上的熱詞。老馬名叫馬善祥,是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辦事處調研員。“老馬工作室”是該街道兩年前成立的一個基層調解工作團隊。以老馬名字命名,是因為馬善祥從事基層調解工作成績卓著,名氣越來越響。馬善祥在基層工作26年,把為群眾服務視為終生事業,在推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引導人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分析問題、正確看待利益關系,為促進人際和善、鄰里和睦、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贏得了當地干部群眾的信任和贊譽。他創造的“老馬工作法”,為加強和改進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經驗。2014年11月28日,中央宣傳部做出了表彰馬善祥的決定,發布了“時代楷模”馬善祥的先進事跡。
“老馬工作室”是一個富礦,蘊含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精神財富。馬善祥做群眾工作、調解社會矛盾的經驗,不但對于在基層專職做群眾工作的干部有重要啟示,各種崗位的黨員、干部按照黨章的要求,都有宣傳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的義務,也都有促進社會穩定、人際關系和諧的政治使命,人人皆可學老馬。愿“老馬工作室”的精神之花到處綻放!
責任之情
馬善祥在二十多年間,調解群眾矛盾糾紛兩千多次,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他自己談了體會:“在我身上,群眾感情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迷信能力、方法、水平。對群眾沒感情,掌握再多方法也用不上。”老馬從干上人民調解工作開始,就給自己立下了接待群眾的規矩:“起立迎接,請坐倒水,傾聽記錄,交流引導,解決問題,出門相送。”在他的辦公室,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凍得發抖的群眾穿走了他的衣服、戴走了他的圍巾;病了的、餓了的、迷路了的群眾從他這里借走了錢,拿走了他桌上的常備藥,吃光了他剛從食堂打來的午餐。有一次調解糾紛,一名當事人因病住進醫院,老馬去醫院看他,見他腰痛,就幫他揉腰,邊揉邊聊,揉了半個小時,緩解了病痛,也解開了心結。
找老馬辦事的群眾都說,老馬是發自內心地尊重我們,讓我們感受到尊嚴和溫暖。
2013年,農民工韋元良在建筑工地墜落身亡。韋元良是獨生子,他年近80歲的母親傷心欲絕。在與施工單位調解的過程中,老人情緒失控,痛哭到嘔吐不止。陪在一旁的老馬,用紙巾把老人嘔吐的東西仔細擦干凈。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老馬幾乎每天都去老人家中,既不講大道理,也不談賠償政策,而是拉著老人的手,聽她哭訴,陪著流淚。老馬相信,老人家是通情達理的,和施工單位一時達不成協議,不是因為錢多錢少,而是無法接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殘酷現實。所以,他就陪著老人家,像家人一樣和她一起傷心、一起難過。一個多月后,老人情緒緩和了,老馬才試著勸她往前看,把注意力轉移到孫子身上來。后來,老人拉著老馬的手說:“我們非親非故的,你每天來聽我嘮叨,寬我的心,我也想明白了,還是往前看吧。”
知、情、意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是哲學、心理學重要的研究對象。“知”指的是認識、觀念;“情”指情緒、情感;“意”指意志。三者又是相互滲透的。黨員、干部對人民群眾的深情,就不僅僅是情感問題了,它體現著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不僅是主觀心理問題,沒有經常地與群眾同甘共苦,感情是培養不出來的。怎樣得到群眾的信賴和親近?馬善祥的一段話回答得很精彩:“黨員干部一定要把以情動人作為一種基本素質來培養,而不能僅僅是一種工作方法的權宜之計。黨員干部面對群眾是職業性的笑臉,還是發自內心的笑容;是虛情假意,還是真心實意,群眾一眼就看出來了。”
專業之知
社會矛盾調解工作,也是一門專業。20多年來,老馬勤于工作,也勤于思考。他習慣于通過寫工作筆記思考工作,琢磨事情。就這樣,老馬寫出了148本、520多萬字的工作筆記,總結出60多種群眾工作方法。
在“老馬工作室”,書柜里有滿滿一層的筆記本,每本上面都標明了時間和序號。這其中既有對自身修養的感悟,也有對工作的思考,還有對解決各種具體矛盾糾紛的總結。比如對婆媳矛盾,老馬總結出了“堅持尊老愛幼、保持適當距離”的調解原則;對醫患糾紛,他總結了“傾聽患者痛苦、理智判斷真相、著眼今后生活”的處理方法;對于利益糾紛的調解,他總結了“不滿意、能接受”的處置原則……
2010年3月,望海花市公司對其上百間門面進行升級改造后,大幅上漲租金,導致業主不滿,引發群體上訪、堵公路等事件發生。老馬迅速趕到現場,會同社區調委會,組織業主和望海花市公司相關負責人召開圓桌會議,協商處理辦法。他采取“矛盾控制調解法”,不斷開導業主保持理智,積極協調望海花市公司配合調解。經過老馬等人的5次艱難調解,雙方最終達成協議。
老馬總結過,每一個矛盾從引發到化解,大致都要經過4個階段:情緒化的沖擊、高訴求的阻礙、缺乏操作性的僵持、妥協艱難的決策。只要掌握了矛盾的變化規律,調解工作者就能在掌握事實的基礎上游刃有余。有對夫婦為安置房分配來找老馬調解。老馬了解情況后,判斷是丈夫做錯了。但他沒有簡單批評,而是先表揚了丈夫對家庭的付出,之后才說了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由于有表揚鋪墊,再加上語言比較委婉柔和,丈夫很快就接受了老馬的意見,連聲道謝后帶妻子走了。
老馬稱得上群眾工作、思想工作的專家,他的知識水平、工作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令人欽佩,不但做群眾工作可以借鑒,這種對工作的鉆研精神還有更廣泛的啟發意義。
護黨之意
老馬常和群眾接觸,牢騷話聽得不少,不少話也不一定在意,但對于維護黨的形象他是絕不打半點馬虎眼的。“發牢騷不要緊,就算罵我也沒關系。群眾罵干部,因為干部工作做得不好當然該罵。”老馬說,“我知道很多群眾只是為了發泄情緒,但是只要聽到人家罵共產黨,我心里就不是滋味,我就想幫人家轉變認識,端正思想。”
老馬的這點倔勁,居民們大都清楚。一位姓任的居民到社區辦低保,因為資料不全沒有辦下來,他就認為社區工作人員態度不好,來到街道辦事處發泄。一到辦事大廳,張口就罵共產黨。在辦公室的老馬聽到謾罵聲坐不住了,來到大廳接待了小任。幫助小任解決實際問題后,老馬微笑著輕聲問:“小任,剛才聽到你罵共產黨,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很慚愧。不過我想請教你,究竟是共產黨不好,還是個別干部沒有按黨的要求辦事?”被老馬這么一問,小任沉默了幾秒,態度緩和了不少:“黨和政府都好,我們對黨和政府都有感情,就是有些干部看不起窮人,我心頭不舒服才發泄幾句。”
在老馬居住的小區里,一位年輕女士總向他抱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反“四風”,導致她所在的四星級酒店因生意蕭條倒閉了,以前一個月能掙五六千元的她失業了。老馬經常和她閑聊,對她說:“妹子,確實這一次你遇到了困難,我也理解,一個國家的政策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一時的心愿,但絕對有它的重要意義。摸著良心說,共產黨反‘四風反得好啊!你年輕、有形象、有氣質,肯定有更大的夢想,你也一定能找得到新的好工作,如果你需要街道幫助,我們可以幫你。”在老馬的耐心開導之下,年輕女士的怨氣逐漸消了。
老馬的愛黨、憂黨、護黨讓人們口服心服,并不僅僅由于他擅講道理,更因為他的品行和作風。他以給群眾排憂解難為快樂,在日記本里寫了這樣一段話:“20多年來我一直在服務群眾的第一線,長期為上訪困難群眾排憂解難,也讓我處于一種愉快的工作狀態和生活狀態中。每當解決一個問題,讓雙方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我就覺得很欣慰,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很美妙。”老馬除了工作,就是看書、鍛煉、做家務。他不喝酒、不打牌、不搞吃吃喝喝、不交復雜的社會朋友,做人清清白白。說起來,黨員、干部黨性純潔、情操高尚,才是根本的護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