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東
交通事故處理機制的新探索
——以象山縣為例
□胡旭東
(象山縣公安局,浙江 象山315700)
摘要:交通事故處理工作是公安交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事故處理工作直接影響著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應堅持問題導向、創新驅動,深化交通事故處理工作改革,完善事故處理接處警、指揮中心事故研判、物損輕微交通事故消化處理、傷人事故規范立案、事故矛盾糾紛化解調解以及事故處理隊伍保障等機制,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促進警民和諧。
關鍵詞:交通事故處理;機制;創新;象山縣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步入汽車社會。據統計,截止2014年底,象山縣機動車保有量已經達到12.6萬輛、駕駛人數量升至15.6萬名,同比分別增加了9%和10%,公路總里程共計973.32公里,同比增長了35%。由于機動車數量增多,駕駛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導致當前道路交通事故處于高發期。據專家研究,每一起致人傷亡的交通事故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五至十五個家庭。由于交通事故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和對象的不確定性,可以說,道路交通安全涉及到全社會的每個家庭,交通事故處理警務模式能否適應當前交通安全形勢的需要,直接影響到事故處理的質量,涉及到事故當事人合法權益能否得到保護,進而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接處警不到位,事故處理工作還欠規范。
近年來,交通事故發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由于警力不足,事故處理民警經常奔波于各個事故現場,導致出警遲緩現象時有發生。到達事故現場后,一些民警進行現場勘查不能嚴格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范》進行,對事故現場的散落物、接觸點、接觸部位不能認真查找和分析,有時現場圖、現場照片和現場勘查筆錄不能形成相互印證的證據鏈,工作規范亟待加強。
(二)事故處理業務不精,方式方法過于簡單。
目前,象山縣公安局交警大隊缺乏事故處理工作的專業人才,多數事故處理民警從其他崗位調來,通過培訓以后從事該項工作,業務素養不高,這直接影響到事故處理的效率和質量。此外,多年來事故處理工作一直按照“事故接警、事故調查取證、事故認定調解”的老辦法進行操作,方式方法過于老舊單一。
(三)事故調處職責不明,執法環境有待改善。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以來,事故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事故處理部門,即根據雙方意愿可以有多種處理途徑。如一起非正常死亡交通事故的處理,在公安機關作出責任認定后10個工作日內,事故雙方可以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申請行政調解,也可以向司法機關或人民法院申請司法調解。在實際工作中,一些當事人親屬尤其是受害者親屬法治意識不強,受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往往以鬧事等手段加以要挾,以期獲得更多事故賠償費,給民警處理工作帶來較大難度。同時,在事故處理中,民警時常遭受當事人的阻撓、挑釁、漫罵,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這種復雜的執法環境,嚴重地影響了民警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助長了部分當事人的貪圖心理和非份之想。
群眾法治意識的日益增強,對公安交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交通事故處理工作作為交管工作的重要一環,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提高事故處理水平不僅有助于提升公安隊伍的整體形象,同時也有助于體現司法公正。創新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公安交管工作適應時代發展、有效服務群眾的重要舉措,針對交通事故處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公安交管部門要以創新驅動工作,通過進一步完善交通事故處理六大機制來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促進警民和諧。
(一)事故處理接處警機制。要把交通事故接處警工作作為保民安、惠民生、創滿意的“民心工程”來抓,以提高路面見警率、管事率、交通事故處置率為目標,創新工作機制,創立處警規范,創優隊伍形象,著力打造“提速、提早、提效、提質”的群眾滿意交通事故接處警模式。實行交通事故接處警改革,實施派出所民警、巡警、路面執勤民警、交通事故處理民警全警接處警模式,并健全相應的配套措施對該模式進行健全和完善。指揮調度上實現扁平化,在交通事故接處警上“提速”。建立現代化智能交通指揮中心,實行“點對點”的指揮調度。在指揮調度平臺實行“一機兩屏”,一屏顯示警情信息和路面巡邏車移動視頻傳回的現場情況,一屏顯示報警位置、周邊警力分布、附近警車和警情周邊重點單位等信息。發生警情后,指揮中心通過GPS系統確定巡邏警車位置,實行統一調度,并根據現場位置就近確定出警單位,先期開展現場處置和救護工作,同時根據案情輕重指派所在轄區交警中隊和事故處理中隊隨后趕赴現場開展工作。
(二)指揮中心事故研判機制。強化道路交通事故研判,做到“提早”防范,轄區中隊每日對交通事故警情進行梳理匯總,每周召開一次例會進行分析研判,交警大隊每月召開一次研判會進行集中研究部署,明確防范重點,前置預防措施。根據轄區交通事故發生態勢,建立防控平臺預警交通事故等級,對案件高發的區域采取非常規舉措,集中力量進行專項治理和防范;對處于交通事故緊急狀態的區域實行加密布警,強化巡控;對一般和平穩的區域因警情實施常態巡邏,增強交通事故預防的針對性。同時,將交通研判信息與交通管理系統進行關聯,通過研判來指導勤務,從中確定重點路線和車輛,通過“黑名單”報警、動態跟蹤監控、專項行動整治等手段,及時進行處置。對交通事故多發、交通秩序混亂的重點路段和場所,每月確定整治重點,靈活采取多種方式,有的放矢地開展整治,集中遏制交通秩序亂點,從嚴查處各類交通違法行為,實現整治一區、帶動一片、影響全局的效果,遏制交通事故高發的態勢。。
(三)物損輕微交通事故消化處理機制。在道路交通事故之中,物損輕微事故占較大比重。針對該類事故,事故處理應以“透明、高效、便民、利民”為目標,以線上線下“互通、互動、互補、互聯”為原則,積極推進“互聯網+警務模式”,切實使工作“提效”,著力構建和諧警民關系,不斷提升公安交警影響力。目前,象山縣公安局交警大隊已在象山縣汽車城成立了象山縣物損交通事故理賠中心,以見證卡、微信處理等形式,對物損輕微交通事故按規定實行“一站式”處理模式,簡化事故處理程序,真正方便群眾。
(四)傷人事故規范立案工作機制。通過立體化監督,執行力落實,在處理傷人交通事故上“提質”。象山縣公安局交警大隊通過調研實踐,已在事故接警、現場勘查、調查取證、事故調處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規范化的工作機制。每月對傷人以上交通事故進行一次督導檢查,隨時通報,督促整改,并納入考核。同時,堅持責任倒查等制度,增強傷人交通事故處理民警的責任感。此外,利用電話回訪進行事后監督,防止降格處理,嚴防冤案、錯案發生。
(五)事故矛盾糾紛化解調解機制。通過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亡人事故疏導調處等方式,構建立體化、多層次事故糾紛化解調解機制。
1.優化輕傷交通事故化解調處工作。針對各類輕傷交通事故,根據交通事故調解工作特點及人民調解的組織原則,依托交警大隊自身管理網絡,在大隊層面設置交通事故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各基層交警中隊設置交通事故人民調解室,以行政調解手段將輕傷事故化解在基層。目前,象山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事故中隊和8個轄區均設有交通事故人民調解室,并配備專兼職人民調解員,承擔交通事故糾紛調解和交通安全宣傳、法律援助等工作,力求通過事故化解調處,提升輕傷事故處理水平。
2.深化基層法庭交通事故對接工作。當道路交通事故調解無法通過基層人民調解室和人民調解委員會以行政調解手段得以有效解決時,應加快完善與法院工作的對接,通過司法調解渠道妥善解決一些疑難案件。目前,在原有交通法庭對接工作機制的基礎上,象山縣公安局交警大隊積極做好與法院的聯系溝通工作,按照案發地屬地管理的原則,把疑難傷人事故和久拖未決的簡易交通事故移送當地基層法庭進行司法調處,促進矛盾化解。
3.強化死亡交通事故處理疏導工作。死亡類交通事故由于其特殊性,往往會導致當事各方矛盾沖突加大,出現協商調解難以達成或一方無力承擔交通事故賠償費用等情況。對此,象山縣公安局交警大隊積極與縣司法局、人民法院、保險公司等部門進行協調,在象山縣司法調解中心設立交通事故人民調解委員會,搭建道路交通事故處理“一站式”服務平臺,為困難群眾提供經濟上的幫助,并建立健全一系列案件移交制度和訴訟程序簡化制度,積極引導當事人走人民調解和訴訟途徑,盡快調解案件,促進交通事故引發的矛盾及早化解。
(六)事故處理隊伍保障機制。根據交通事故處理工作的特點,應適當提高事故處理民警的政治和經濟待遇,合理安排輪休,鼓勵事故處理民警安心在本崗位工作,保證事故處理人員相對穩定。同時,不斷加強事故處理民警的業務培訓,建立長效崗位練兵機制,保證練兵工作實用化、實戰化、實效化,切實提高事故處理民警的業務水平。此外,在物力、財力上加大對事故處理工作的投入,特別應在交通通信、現場勘查、檢驗鑒定、技術偵查等方面加大設備投入,通過科技強警提高事故處理工作效率。
(責任編輯:潘晶安)
中圖分類號:D63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3040(2015)04-0106-03
收稿日期:2015-06-10
作者簡介:胡旭東,浙江省象山縣公安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