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琳 陳基晶
慕課教育的合理使用問題研究
鄒 琳 陳基晶
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幕課(MOOC)開啟了一種教育新模式。相比傳統教育,慕課教育在教學模式和運行機制方面出現的新特征,使適用傳統課堂教學的合理使用制度面臨困境。面對慕課教育模式的沖擊,從最初的立法價值、著作私權屬性與教育權利益博弈以及慕課運行機制的正當性角度分析,合理使用制度適用慕課教育是公平正義的選擇。為了實現合理使用制度與慕課教育的對接,可采取開放立法模式和慕課平臺履行合理風險規避義務等機制,解決慕課帶來的新問題。
慕課 合理適用制度 教育 版權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即慕課,是一種以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為基礎,以現代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新型教育模式。慕課教育從OER脫胎發展而來,最早是以斯蒂芬·唐斯和喬治·西蒙提倡的cMOOC的形式興起的。cMOOC以網絡聯通主義為理論基礎,即通過建立知識結點間網絡連結,幫助學習者獲得知識。①歐陽藝齡、顧小清:《從聯通主義到M00Cs聯接知識,共享資源——訪國際知名教育學者史蒂芬·唐斯》,載《開放教育研究》2013第12期。這種模式以Connect為代表,強調知識不是依靠獲取而是靠自身生成得來。而xMOOC是繼cMOOC之后以行為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慕課模式。這種模式以Coursera、Udacity、edX等平臺為代表,像傳統教育模式一樣側重知識傳播和復制,并且努力構建接近真實課堂的“虛擬課堂”。兩種不同形態的慕課模式各具優劣,但是cMOOC“跟帖”似的討論模式不具有學校教學的特征,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因此本文討論研究的對象是xMOOC模式。
慕課作為開放教育資源運動新的發展和突破,結合新的信息技術實現了開放教育資源從單純資源到課程與教學的轉變。②王萍:《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新發展與應用:從cMOOC到xMOOC》,載《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這種轉變給傳統教育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慕課通過渲染“與世界一流大學合作,為任何人免費提供在線課程”的價值理念對傳統教育模式帶來了創新的方向。但是慕課倡導的開放、在線的教育模式也使這一教育變革遇到法律領域的挑戰——課程的版權問題。在傳統教育中,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了課堂教學使用他人版權作品的合理使用制度,然而,慕課無論是教學特征還是教學資源使用都發生了變化,能否適用合理使用制度以解決慕課教育版權問題成為慕課面臨的關鍵問題。合理使用制度的適用范圍是否延及慕課不僅僅是從簡單的法律適用上探討,更重要的是對慕課經營者、著作權人、公民(學習主體)三者間的利益作出價值取舍。本文在分析慕課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困境的基礎上,分析了合理使用在慕課教育模式下的價值抉擇,并探討了實現慕課與合理使用制度利益平衡的途徑。
慕課教育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實現“線上”教學,新技術背景下的教育呈現了與傳統教育不同的新特征,正是這些新特征讓合理使用的適用問題成為焦點。這些特征主要有:
(一)慕課課堂特征的變化
很多學者從慕課的概念上對這種新教育模式的特征作出了解釋。Ken Masters認為MOOC存在的大規模(massive)的特點,指大量的學習者參與課堂,也可以指大規模的課程活動范圍。③Ken Masters,A Brief Guide To Understanding MOOCs.The Internet Journal 0f Medical Education 11,2(2011).比如斯坦福大學開設的3門計算機課程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吸引了30萬人注冊學習。此外,慕課還存在開放性和在線的特點,開放(open)是說學習者可能來自世界各地,信息來源、評價過程、學習者使用的學習環境都是開放的。④李曼麗:《MOOCSs的特征及其教學設計原理初探》,載《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在線(online)即學習者通過網絡隨時在線參與。這些都改變了傳統課堂面對面的教學方式,造成了合理使用制度適用的挑戰。我國著作權法規定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傳統的課堂學生數量小,并且學員屬于沒有收入來源的“純消費群體”,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教學資料多采用印刷的方式復制,對作品潛在價值的損害易于控制。而慕課多樣的使用方式和高效的在線傳播,對權利人的利益影響不言而喻。
(二)慕課教育運行機制的變化
教育機構的運行機制分為教學運行機制和商業運行機制。⑤姚媛、韓錫斌、劉英群、程建鋼:《MOOCs與遠程教育運行機制的比較研究》,載《遠程教育》2013年第10期。教學運行機制方面,傳統教育的教學管理具備完整性:入學注冊、課程管理、學歷認證等都由教育機構統一完成。而在慕課教育的教學管理活動中教育機構不再是單一的主體,還有慕課平臺的參與。慕課平臺是慕課教育的技術平臺,在功能上,它不僅僅是學員的學習場所,而且還承擔某些傳統教育機構的行政職責,如:接收注冊、收取費用、頒發證書等。那么,慕課平臺是屬于教育機構的一部分,還是獨立的市場主體呢?盡管平臺承擔著一些教學功能,但能否實現傳統教育機構所要求的教育目的,仍然是作品權利人考慮是否有必要為此而犧牲自身利益的重要因素。
在商業運行方面,傳統教育在學生注冊時都會收取一定的學費。按照我國相關法律,學生繳費是分擔高等教育成本,在法律性質上是一種行政管理成本。⑥李巧毅:《略論高校學費的法律性質》,載《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1期。按照這一邏輯,教育成本高昂需要學員提供一定的支持,而慕課教育無論是高校課程的制作還是平臺的運作成本都比傳統教育高,卻主張免費向學員提供課程。這種邏輯難免引起權利人對平臺運作性質的擔憂,即慕課免費教育是否是謊言而終究會走向商業化運作?⑦吳維寧:《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Coursera評析》,載《黑龍江教育(高校研究與評估)》2013年第2期。事實上,慕課平臺的商業模式成為合理使用制度適用慕課的關鍵性障礙。
慕課的新特征引發了慕課教育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挑戰。如前所述,網絡平臺對作品便利的復制、高效的傳播給權利人帶來利益上的擔憂;虛擬的教學管理、模糊的運行機制更是引發對慕課合理使用的謹慎態度。這些問題都源于我國著作權法判斷合理使用制度采用的規則主義立法模式。但是,法律制度的設計都是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慕課在信息時代引領了新的教育模式,具有傳統教育不具備的新的特征和意義。因此慕課是否適用合理使用制度應當得到全新的詮釋,從制度背后的法理和我國教育現狀分析,本文認為,合理使用制度適用慕課教育仍有必要和現實價值。
(一)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價值
探討合理使用的立法價值首先應明確合理使用的性質,因為這樣能更明確合理使用制度在著作權法中的地位,確認使用者與創作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⑧吳漢東著:《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修訂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30頁。對于合理使用制度的性質,學界有“著作權限制說”和“使用者權利說”兩種觀點。就法律效果分析,這兩種學說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如果對他人作品的使用認為構成合理使用,那么權利人的權利壟斷就不具有絕對性,使用者在規則范圍內享有自由引用的權利。正如吳漢東教授所說,合理使用制度的價值目標,在于通過均衡保護的途徑,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⑨吳漢東:《合理使用制度的法律價值分析》,載《法律科學》1996年第3期。因此,合理使用制度本質上是權利(利益)平衡機制。在傳統教育中,合理使用制度規則在實現權利人與為教育使用作品者之間的利益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著作權的歷史就是一部擴張史,⑩易健雄著:《技術發展與版權擴張》,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網絡環境下,二者的利益天平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權利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技術措施的獲取、臨時復制問題都體現了“著作權的強勢擴張導致使用者的權利空間不斷被壓縮。”①向凌:《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人權法反思——基于必要性的考量》,載《知識產權》2012年第4期。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慕課教育,從教學機制到商業機制都是網絡環境下運行,如果將慕課教育中作品的使用限制在合理使用制度之外,學理上的均衡保護途徑因此受阻,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價值無法實現。
(二)著作私權與受教育權的價值博弈
龐德說,“法律應以付出最小的代價為條件而盡可能的滿足社會需求,法律要盡可能保護所有社會利益、并維持這些社會利益之間的某種平衡或協調。”②Roscoe Pound.I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w.Rev.ed.New Haven,1954,p.47.著作權法賦予了版權人對于其作品的“壟斷權”,這種權利更多體現為財產性權利,權利人基于作品可以排斥他人使用行為以免造成利益損害。另一方面,教育是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受教育權是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教育的基礎在于傳承,傳承需要教學,難免使用前人的著作成果。法律基于利益的權衡以權利人的著作私權為代價滿足了社會受教育的需求。當然,這種犧牲也必須以“合理”方式使用為條件,主要是基于實現教育目的考慮:我國現階段的教育以提升人的自身價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持續推動社會進步為目的。③安寶珍:《我國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分析思考》,載《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這樣才能體現教育的公益性而具有更高的權利位階。權利人因慕課的開放性引起的對教育性質的擔憂是不必要的,因為教育目的的實現與學員的身份、教學方式無關。從我國教育現狀而言,慕課恰恰能夠消除傳統課堂帶來的教育壟斷問題。過去一個時期,我國高校提倡“精英教育”,而“被考試制度或者社會原因淘汰的學員相對形成了教育上的‘弱勢群體’,盡管他們或有全職工作或有其他職責,不同類型的學生,情況都是如此”。④[瑞]博瑞· 霍姆伯格:《遠程教育在世紀之交遇到的認同危機》,丁興富譯,載《展望》1999年。在今天我國高校向大眾教育轉型的過程中,慕課教育是不二之選。如果不分析慕課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而對其苛以不同的版權要求就是對慕課教育的歧視,無法實現教育在我國現階段的目的。
(三)慕課運行的正當性
教育機構的非商業性質是合理使用制度適用課堂教學的前提,也就是說,如果是具有商業性質的教學活動,版權人沒有義務為他人的商業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商業性即是否有營利的目的,“在判斷合理使用的諸多標準中,使用行為是否具有營利性是判斷行為是否為合理使用的關鍵,一旦使用行為具有營利性,就基本上排除了該行為適用合理使用的可能性。”⑤劉志剛:《電子版權的合理使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頁。慕課教育的商業機制讓權利人擔憂源于此,但是這些是沒有必要的。有些慕課平臺確實會收取費用,但是這些費用都是基于相應的附加服務,比如Courser平臺中學員要求獲得課程認證或者要求獲得學分而繳納的費用。而對沒有特別要求的學員可以免費完成每一堂課程的學習。盡管慕課商業機制在發展中需要明確,現階段對慕課的商業性質的判斷要更關注其開展的活動。正如《歐盟版權指令》的規定,“適用于非商業性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目的的限制時,相關的非商業性活動的性質應該由該活動本身來決定。”⑥劉志剛著:《電子版權的合理使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頁。此外,慕課教育在課程提供方式方面也與商業網站提供的公開課不同。商業網站上的公開課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無限制地使用,本身被認為是一種開放教育資源。慕課不同的是,任何課程不可隨意復制。為了構建與傳統課堂相近的虛擬課堂,學員對任何資源具有使用條件限制。學員憑個人帳號參與課程學習,一般來說只能使用一次,并且不具有可逆性。因此,MOOC平臺對作品的使用具有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正當性。
我國修改的著作權法和2006年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仍無法完全解決信息網絡環境下作品權利人與公眾利益的沖突。慕課對作品使用方式的改變更是讓原本爭論不休的合理使用制度面臨巨大矛盾。如何在慕課教育中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權利人的利益,或者說為了慕課教育目的如何限制權利人作品的使用是著作權法需要作出的一項重大制度設計。美國在解決網絡教育與權利人利益矛盾時頒布的《技術、教育和版權協調法案》(Teach 法案)對我國慕課教育發展和立法具有借鑒價值。
(一)開放立法:調整合理使用制度
我國合理使用制度采取規則主義立法模式,明確了一些使用行為屬于合理使用。《著作權法》第22條第2款第6項規定,“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己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6條2款第3項規定,“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向少數教學、科研人員提供少量已經發表的作品。”這兩個條文是在教育科研領域使用作品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依據,使用條件嚴格。無論是適用范圍還是作品使用方式都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對教學科研領域的合理使用規則作出調整。在立法層面上引入因素主義,采用“原則+要素+規則”的立法模式,⑦于玉、紀曉昕:《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判斷標準的反思與重構》,載《法學論壇》2007年第3期,第94頁。以在權利人與使用人之間尋求新的利益平衡。
1.確立概括性條款
教學科研領域合理使用的概括性條款確立立法原則和判斷要素規則。根據我國教育現狀,教研合理使用應以實現《教育法》確立的教育目的和作品使用的公平正義為立法原則,并且借鑒美國《版權法》確立的“四要素標準”作為利益均衡器,考量作品使用行為能否符合立法原則。反觀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第2款第6項“為課堂教學”作為適用合理使用原則的條件具有明顯的缺陷。課堂教學曾經是教育的全部內容,承擔著一個國家所有的教育任務,適用合理使用制度并不影響教育目的的實現。然而,隨著我國社會教育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課堂教學無法完全實現國家要求的教育目的。慕課教育的課程已經從課堂教學發展到了“虛擬課堂”教學,但是教育的性質并未改變,因此,將“為教育目的非商業性的‘學校教學’”作為教研合理使用的原則條件能夠改變對“虛擬教學”模式的歧視現狀。
2.明確規則性條款
概括性條款在判斷作品使用行為能否適用合理使用有原則性的把握,但是這 “僅僅是判定合理使用的一些指導性要素,而非排他性的和決定性的”。⑧李慶保、張艷:《對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載《知識產權》2013年第7期。規則的明確仍有必要。慕課教育的特點為合理使用制度規則的調整提供了指引。其一,擴大課堂的范圍。“課堂教學”按照學理解釋主要限定于“學校老師和學生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面對面(face to face)的傳統教學活動中”。⑨李建茹:《現代遠程教育中的著作權歸屬與合理使用制度》,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學位論文,第55頁。而無法涵蓋網絡環境下教師與學生、傳授與接收知識相分離的“虛擬課堂”。基于我國教育現狀和慕課承擔的公共目的,合理使用制度也可以借鑒美國《each法案》,適應網絡技術和數字傳播技術取消傳統課堂的限制條件。其二,增加合理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權賦予教研“翻譯”、“少量復制”的方式使用作品的權利,這在慕課教學中顯然是狹窄的。僅僅就教學而言,各類教學資料上傳下載、表演、播放,學員終端也會涉及臨時復制問題,這些都在傳統合理使用的條件之外,但是如果不這樣做就無法實現教學的目的。因此,在作品使用方面應當賦予慕課教育更為豐富的權利,當然這也意味著要以慕課平臺承擔相應的義務為條件。
(二)風險規避:慕課教育的注意義務
為了實現作品“公平正義的使用”,權利人在犧牲作品利益的同時,慕課教育機構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擔合理的義務,以避免權利人的利益超出“損害不大”的程度,同時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排除侵權風險。
1.慕課平臺運行機制
慕課平臺紛紛涌現,引發對慕課平臺運行機制的探討。慕課平臺在商業模式上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受人員組成、資金來源等因素的影響,各平臺價值主張、成本構成以及收入來源各異。但是對于合理使用延及的慕課平臺應以“非商業性”為運行目的。正如涉及教學目的的Basic Book,Inc.v.Kinkos Graphics Corp.案中法院認定的那樣,即使被告的復制行為是以教學為目的,但該行為本身具有商業性質,仍不構成合理使用。⑩熊琦:《論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適用范圍》,載《法學家》2011年第1期。慕課平臺的建設要明確自身定位,一般來說可以從運營主體上把握,對于那些非高校、非政府投資主導運營的慕課平臺應事先獲得版權許可。因此我國政府機關應加強對慕課平臺資質的審查認證。
2.課堂的技術控制
通常情況下,技術措施是為了避免版權作品在傳播過程中被非法使用所采取的一種手段,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對作品實施技術措施更多的是作品的傳播者。①郭禾:《規避技術措施行為的法律屬性辨析》,載《電子知識產權》2004年第10期。慕課平臺努力構建的“虛擬課堂”作為傳播者對權利人的影響程度大,為避免他人對這些作品“非教育目的”的非法使用,慕課平臺有義務對課堂采取技術性的控制。首先,對學員采取資格認證,課程只提供給正式登記過課程的學生,因此平臺應當具備這樣的識別系統。其次,課程內容的提供。課程的接收過程應當盡量接近真實學校課堂,資料的使用盡可能在教師的監督和指導下完成,并且要采取技術措施,避免沒有任何技術控制的反復利用。在數字傳輸時,機構必須利用“技術手段”防止內容的接受者以“可利用的形式”接受“未授權的內容”和避免“內容接收者在課程時間以外仍然可以保存傳播的內容”。②陳傳夫等:《美國〈技術、教育和版權協調法案〉的意義及其影響》,載《電子知識產權》2009年第9期。最后,版權聲明義務。慕課使用課程材料都是由有關教育機構制作的,這些材料大多是匯編作品,為了維護版權人的權益,慕課平臺應當采取適當的方式注明原作品的相關信息。此外,慕課還應該履行告知學員注意版權問題的義務。“法律還進一步明確教育機構有義務通知學生,與課程有關的材料可能受版權保護。”③Kennech D. Crews:《美國遠程教育的新法律——Teach 法案的重要性及其意義》,張慧霞、甄玉譯,載《知識產權》2007年第1期。
教育在科技日異月新的時代進行著變革,MOOC教育是時代的產物,引領著教育新模式,它的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慕課教育的特征對傳統教育中合理使用制度確立的利益分配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給權利人帶來了利益損害的擔憂。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在法律層面進行制度設計,還需要慕課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調整以維持必要的利益平衡。兼顧我國教育現狀和慕課現階段的運行機制,慕課課程使用合理使用制度更能體現這一制度的立法本意。對慕課教育的分析也可以看到,我國合理使用制度在信息網絡時代存在適用上的缺陷,有必要調整。盡管著作權修改征求稿中有許多建設性的意見,但暫未被采納,這反映出教研領域的合理使用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探索中的慕課,希望在著作權法合理使用制度上尋求理論構建和制度設計上的突破,實現權利人利益與社會教育利益新的平衡。
The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 opens up a new mode of educa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 MOOC appears some new features in teaching mode and operating mechanism,making the fair use system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emerge predicament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MOOC. In face of impacts of the MOOC mode, the fair use system which is analyzed from the initial legislative value,the game of interest between the copyright and the right to education,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MOOC is the fairness and justice choice. For the purpose of abutting joints in the fair use system and the MOOC, the fair use system adopts the opening legislative mode and the MOOC to fulfi ll the obligation of risk-averse, which is the important solution.
MOOC; fair use system; education; copyright
鄒琳,湘潭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法治湖南建設與區域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人員
陳基晶,湘潭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民商法(知識產權方向)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規劃辦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YBB339),湖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2012ZK3163),湖南省教育廳優秀青年項目(14B17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