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德
中國專利制度面臨的現實問題
李順德
針對中國專利制度存在的現實問題,建議逐步、適當提高專利授權的門檻,提高對專利申請中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創造性的要求,實現從“數量”到“質量”升華;建議推動、促進專利成果的轉移轉化,早日突破專利運用的瓶頸;建議通過修改專利法加大對專利侵權的懲罰力度、增加專利侵權成本,從而有效提高專利保護水平。
專利制度 現實問題 專利質量 專利運用 專利保護
中國專利法實施已經三十年,經過3次修正。中國的專利法律制度取得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事物在發展,歷史在前進,中國專利制度也必須與時俱進,其面臨的現實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研究。
事物的發展一般都要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專利制度的發展也不例外。中國的專利制度經過三十年的發展歷程,發明專利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2014年3月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顯示,2013年我國國民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占到全球總量的37.9%和22.3%。據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中國創新指數研究》課題組2015年3月5日發布的《2013年中國創新指數》報告,2013年我國每萬名研發人員專利授權數達到3477件,創歷史新高,躍居世界第3位。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數據表明,到2014年底,我國發明專利的年申請量已經連續4年位居世界各國之首,2014年發明專利授權量23.3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是16.3萬件,也是名列前茅;到2014年底,我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共計66.3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9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 IPO)2015年3月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為25, 539件,比上年增長18.7%,占全球申請總量21.45萬件的11.9%,名列第三,僅次于美國的61, 492件和日本的42, 459件。上述事實表明,我國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向世界專利大國的“量變”。
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是對立的統一。數量是基礎,質量是核心。沒有一定的數量,質量無從談起,也難以實現質量的效能;沒有達到相當水準的質量,數量再多,只能增加人力、物力的損耗和浪費。兩者是相依相存的。在數量達到一定規模之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要轉向質量問題,急需實現質量的升華,完成“質變”的過程。
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但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矛盾比較突出。在W IPO劃分的35個技術領域之中,2014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高于國外來華發明專利擁有量的有22個,但在光學、運輸等領域與國外差距依然明顯。①李群:《2014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達23.3萬件》,載《中國知識產權報》2015年2月13日。
提升專利的“質量”是個系統工程,首先應該從源頭做起,加大科研開發的投入和激勵,這是提升專利“質量”的根本基礎和源泉。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2011年我國位居世界第五。《2013年中國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研發投入逐年增長,2012年首次超過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97%,2013年達到1.18萬億元,占GDP比重升至2.08%,2014年達到1.34萬億元,占GDP比重達2.1%。W IPO聯合相關單位于2014年7月發布的“201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在“最具創新力經濟體”排行中,中國大陸的排名提高了6個名次,升至第29位。美國彭博社2015年2月發布最具創新性國家排名,中國大陸排名第22位。
但是,正如《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所指出的,我國最近20年的科研經費累計投入量,不及美國最近兩年的累計量,也少于日本最近4年的總投入。在這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是十分明顯的,有待進一步的努力。沒有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成果涌現,不要說提升專利的“質量”,連專利的“數量”也難以保證。
提升專利的“質量”,必須堅決糾正過去一度出現的片面追求專利“數量”,甚至將專利申請量、授權量作為業績考核指標下達,以此作為考核、獎勵標準的錯誤做法;必須大力宣傳、提升專利的“質量”意識。
提升專利的“質量”,從專利行政管理機關加強管理的角度講,要更加嚴格按照專利授權條件進行審查、提高專利審查質量;要防止片面追求審查進度、審查效率、審查數量,從專利授權、審查程序上嚴把“質量”關。
提升專利的“質量”,從專利制度設置層面上看,應該逐步、適當提高專利授權的門檻,主要是提高對專利申請中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創造性的要求。這對于提升專利的“質量”是必要的、切實可行的舉措。國際范圍內出現的專利叢林(Patent Thickets)問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對專利創造性的要求太低,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和防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完善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2014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刻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更加注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連接創新成果與生產力、產業發展的重要橋梁。《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2015年3月13日)指出,“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著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真正落地,進而打造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創業的新引擎”,“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實現上述戰略目標,主要依靠知識產權制度運用,特別是專利制度運用。
專利運用,廣義而言可以理解為專利實施、轉化為生產力,其與科技成果轉化密切相關,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質就是其創造、承載的知識產權的運用,主要是在科技成果基礎上所形成的專利、技術秘密(屬于商業秘密的一種類型)、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類型知識產權的運用。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轉化的提法具有中國特色,國際上一般稱之為技術轉移或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屬于知識產權運用范疇),主要針對專利和技術秘密的轉移轉化。
專利運用,或者稱為專利轉移轉化,如同其他知識產權一樣,概括起來可以分為3種類型:產業化(Industrialization)、商品化(Commercialization)、資本化(Capitalization)。知識產權產業化,即將知識產權直接用于產業實施,是知識產權對生產力轉化的最基本、最原始、最直接的形式,常見的包括自行實施(Exploitation)、共同實施(Joint Exploitation )、轉讓他人實施(Assignment)、許可他人實施(Licensing)等4種方式。知識產權商品化,即將知識產權作為商品進行交易,廣義而言,還可以包括知識產權產品的交易,是知識產權間接轉化為生產力的一種基本形式,常見的包括轉讓(Assignment)、許可(Licensing)、質押(Pledge)、信托(Trust)、并購(Merger and Acquisition)等方式。知識產權資本化,是指將知識產權轉化為一種資本,投入經濟活動運作,是知識產權間接轉化為生產力的一種高級形式,常見的包括出資(Investment)、合作(Cooperation) 、特許經營(Chartered operation) 、定制加工(Original Equ ipm ent M anu fac ture,OEM)、質押(Pledge)、信托(Trust) 、代理(Agency)、證券化(securitization)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VC) 、并購(Merger and Acquisition)等方式。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的3種類型之間存在競合關系。
創設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推動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和管理的直接目標是為了更好地運用知識產權。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這幾個環節中,核心是運用,難度最大的也是運用。
從我國的實踐來看,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面臨的主要任務和難題就是知識產權的運用,其中專利的運用顯得尤為突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自主創新、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亟待突破。
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的轉移轉化是世界范圍內面臨的共同難題。對于我國而言,專利產業化正待發展,專利商品化已經起步,專利資本化已經開始探索,國家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專利轉化為生產力的難題尤為突出。2013年啟動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改,已經將這一問題作為修改的重點之一?!秶鴦赵宏P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多處體現了這一法律修改的精神和要點。我們應該積極關注這一法律的修改,充分利用這一法律修改的進步,推動、促進專利成果的轉移轉化,早日突破專利運用的瓶頸。
一個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高低,應該與其生產力、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相適應,而保護水平的高低又直接與授權(確權)的條件相關,一般而言,授權(確權)的條件越嚴格則保護的水平應該越高。以專利為例,各國的專利審查、授權條件和標準存在差異是客觀現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科學技術取得飛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貿易總額位居世界第一??陀^現實要求知識產權制度必須適應經濟的發展,切實提升保護水平和保護力度。加大對專利的保護力度勢在必行。
《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并且指出:“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研究降低侵權行為追究刑事責任門檻,調整損害賠償標準,探索實施懲罰性賠償制度。完善權利人維權機制,合理劃分權利人舉證責任”。我國目前公布的專利法修改草案,已經體現出這些要求:
一是引入對專利侵權的懲罰性賠償,在現行《專利法》第65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3款:“對于故意侵犯專利權的行為,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規模、損害后果等因素,將根據前兩款所確定的賠償數額提高至二到三倍?!边@是參考美國專利法增加的。我國2013年8月30日第三次修正的商標法已經率先引入商標侵權的懲罰性賠償機制。
二是明確專利侵權人提供相關證據的責任,在現行《專利法》第61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3款:“人民法院認定侵犯專利權行為成立后,為確定賠償數額,在權利人已經盡力舉證,而與侵權行為相關的賬簿、資料主要由侵權人掌握的情況下,可以責令侵權人提供與侵權行為相關的賬簿、資料;侵權人無正當理由不提供或者提供虛假的賬簿、資料的,人民法院可以參考權利人的主張和提供的證據判定侵權賠償數額?!?/p>
三是擬增加對專利侵權的行政查處措施,在現行《專利法》第60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2款:“對涉嫌群體侵權、重復侵權等擾亂市場秩序的故意侵犯專利權的行為,由專利行政部門依法查處;專利行政部門認定故意侵權行為成立且擾亂市場秩序的,可以責令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產品、專用于制造侵權產品或者使用侵權方法的零部件、工具、模具、設備等。非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處非法經營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非法經營額或者非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下的,可以處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并且,在現行《專利法》第64條第1款中,將對假冒專利產品的行政查封或者扣押措施擴大適用到專利侵權產品。
四是擬增加對專利侵權行為的刑事責任,在現行《專利法》第64條第2款中,對當事人拒絕、阻撓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行使職權查處假冒專利和專利侵權產品的,增加追究刑事責任。
盡管對于上述具體條款的修改意見仍然存在爭議,但是應該通過修改專利法加大對專利侵權的懲罰力度、增加專利侵權成本,從而有效提高專利保護水平、加強對專利保護,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大多數人的共識。
本文認為,現行《專利法》第65條第1款、第2款規定的確定專利侵權賠償數額計算依據的法定順序,未必科學、合理,必要性不大,從我國的司法實踐來看,執行效果也不理想。從切實加大保護專利的力度、保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考慮,應該允許專利權人自行選擇專利侵權賠償數額計算方式,不應剝奪專利權人的這一選擇權。此外,現行《專利法》第65條第1款所規定的“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專利侵權賠償數額的計算方式,美國專利制度已經廢止多年,其中的緣由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In regards to the realistic problems of patent system of China, it is suggested a gradual and appropriate increase to threshold of patent authorization and creativity requirement of technical solutions in patent infringement cas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blimation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It is also suggested to promote and facilitate the transfer and conversion of patent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break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patent application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he penalty and cost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should be enhanced through the revision of Patent Law for the purpose of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patent protection level.
patent system; realistic problems; patent quality;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protection
李順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