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鳴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北京市100038)
國家三大戰略與物流業發展機遇
汪鳴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北京市100038)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部署了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新戰略,即“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區域性經濟發展戰略。三大戰略對物流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即按照三大戰略的國際區域層次、國內區域層次、城市群區域層次,推動物流業一體化發展,密切物流與產業布局發展關系,打造通道化、樞紐化物流網絡。為更好地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戰略性調整,建設跨區域物流通道,實現國際國內物流服務一體化以及城鎮化地區物流服務的高效化,需要建設點線串接貫通的“一帶一路”物流體系、水陸空并舉的長江經濟帶物流服務系統、一體化的京津冀區域快速高效物流體系、網絡統籌下的新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物流體系。同時,考慮到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以及國內經濟發展面臨的復雜形勢,必須根據國內國際兩大視角,形成既緊密聯系,又內外有別的物流體系建設策略。在國內物流體系建設方面,要突出戰略性、據點性物流樞紐節點建設,優化重要物流通道建設,推動輻射能力強大的物流服務系統建設;在國際物流體系建設方面,要加快國際物流大通道及樞紐建設,完善通道及樞紐建設機制,推動產業發展,加快產業“走出去”步伐。
三大戰略;物流業;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部署了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新戰略,即“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區域性經濟發展戰略,并提出了明確的戰略要求。三大戰略的共同特點在于,跨越行政區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區域政策的核心是統一國內大市場,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三大戰略對物流業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按照三大戰略的國際區域層次、國內區域層次和城市群區域層次,推進物流業一體化發展,密切物流與產業布局發展的關系,打造通道化、樞紐化物流網絡。
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之所以會出現新的變化,原因在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思路已經開始從過去相對分割、以點(小范圍、行政區)為主的分散發展,逐步向通道化連接各經濟區域、推動各區域整體協同發展轉變,以便形成我國國內區域之間密切聯系以及向外多向輻射、開放發展的新格局。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提升經濟與產業布局縱深發展;二是在更高的水平上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三是培育內生能力強的城市群;四是提高以我國版圖為核心的陸海雙向國際輻射能力。特別是為了推進和引領“一帶一路”建設,首先必須實現國內跨區域的整體協同發展,探索建立統一國內市場的經驗和管理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以整體的能力和方式實現“走出去”。
1.加快建設絲綢之路,聯通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形成海陸雙向輻射,提升經濟與產業布局縱深發展
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串接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通過經濟發達地區產業向欠發達地區的梯度轉移,培育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增長極,形成中西部地區陸向對外輻射的前沿陣地,在加強與周邊國家陸上通道建設與互聯互通基礎上,加快產業“走出去”步伐。強化海向產業和產品對外輻射能力,依托發達的沿海經濟中心城市和重要港口物流樞紐,密切我國沿海與內陸之間的聯系,提升東中西部地區整體的海向對外輻射能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打造產業發展內容豐富、通道聯系便捷緊密、經濟容量大的經濟廊道,有效擴大我國經濟與產業布局縱深發展,確保國家經濟發展安全,帶動“一帶一路”整體發展。
2.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內河經濟帶,在更高的水平上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
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腹心地帶,涉及我國20%以上的國土、11個省市、6億人口和40%以上的GDP總量,隨著沿長江經濟帶跨區域的經濟一體化發展,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已經具備較強經濟實力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長江黃金水道低成本、大運量、低碳環保的運輸通道優勢,通過產業梯度轉移與合理布局,通過區域經濟合作打造競爭能力更強的產業集群,培育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競爭的新能力。由于長江中上游地區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實質上也是培育絲綢之路的產業布局發展高地,在實現我國區域均衡發展、提升長江流域整體經濟實力的同時,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后方腹地與前沿產業布局支撐。
3.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作用,提高城鎮化地區發展水平,培育內生能力強的城市群
按照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戰略要求,我國將傾力打造多個城鎮化區域,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城鎮化發展格局,改變傳統的城市孤島式發展模式,加強城市群內部各產業的緊密合作與合理分工關系。在京津冀地區推進城市之間的協同發展,通過探索經濟聯系較緊密區域的一體化發展機制,為其他城市群以及更大區域范圍的協同發展儲備制度與機制資源。城鎮化區域協同發展機制問題的解決,將對“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產生重大影響,為國內和國際經濟廊道建設提供產業組織能力與發展能力強勁的樞紐支撐。
我國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戰略性調整,因產業跨區域布局與合作發展方式、內容的改變,對物流體系建設提出了跨區域服務一體化以及城鎮化地區物流服務高效化的新要求。
1.跨區域物流通道建設要求
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調整,提出了不同層次、不同輻射范圍的物流通道建設要求,而且需要實現高效互聯互通,以適應新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對匹配的物流能力的需要,應重點強化國內、國際以及城際三個層次與輻射范圍的物流通道設施建設。
(1)國內通道。為發揮“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區域經濟聯系功能,需要在既有的全國性和區域性運輸通道布局建設基礎上,強化由各種運輸方式構成的綜合運輸通道體系的支撐,通過調整相關規劃,推進沿長江、進出疆、出入藏以及與這些通道聯通度較高的中西部地區物流大通道的建設,需要加強與沿海重要港口物流樞紐相聯系的物流大通道的建設。
(2)國際通道。加強與“一帶一路”及長江經濟帶規劃建設的國內通道聯系緊密、符合國家戰略要求的陸上和海上國際物流通道建設,包括推進中巴、中哈、中蒙、中俄、中塔阿伊、中吉烏等鐵路物流建設,以及泛亞運輸走廊,中老泰、中越、中尼印等鐵路物流通道建設,還有相關公路物流通道建設,構建以中國為物流樞紐、銜接歐亞、打通歐亞聯系的高速陸上物流走廊,積極打造國際海上港口物流樞紐,形成國際海上物流通道系統。
(3)城際通道。強化與跨區域國際國內物流通道緊密聯系的城鎮化地區高效率城際物流通道建設,形成支撐通道運行的物流服務樞紐,并以樞紐為網絡化物流組織中心,串接跨區域國內國際通道,有效發揮通道集聚功能,提升通道輻射能力。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推進,具有啟動和示范效應,要通過京津冀地區的啟動和示范效應,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相關城際物流通道和樞紐建設積累經驗,探索發展機制。
2.國際國內物流服務一體化要求
物流通道設施僅僅解決了國內各區域之間、國內與國際間的互聯互通問題,要在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調整,必須在通道上承載具有一體化特征的國際國內高效物流服務,為我國產品和產業“走出去”提供強大而高效的供應鏈物流服務支持。
(1)積極發展多式聯運與配套物流服務。在我國國內運輸一體化尚存在地區分割與運輸方式間壁壘的情況下,需要通過擴大對外開放以及提升國際物流服務能力的倒逼機制,加大各種方式聯運服務的發展力度,依托多式聯運構建有效打破各種運輸方式界線的綜合物流服務系統。
(2)加快物流服務“走出去”步伐。物流服務“走出去”涉及兩個大的方面:一是我國物流服務企業要具備國際化的服務能力,不能僅僅局限于在國內提供供應鏈物流服務,還要跟隨產品、產業“走出去”,開展延伸的全方位供應鏈物流服務,提高我國產業、產品附加價值;二是我國要主動參與甚至引領國際雙多邊的運輸和物流協定以及相關的標準化等,為我國物流服務“走出去”提供制度安排和機制保障,徹底解決我國物流服務“走出去”的被動局面,改變無論對方經濟發達與否,我國在與之交往過程中物流服務都很難“走出去”的被動局面。
(3)實現運輸服務向物流服務的轉型。運輸服務必須站在國際化發展的高度,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投融資模式創新以及“走出去”方式創新,適應國際化發展需要,適應內需與外需緊密結合的現代產業鏈、產業集群化布局發展以及流通方式在電子商務與物流支撐下向網絡化、集約化、一體化運作方向轉變的需要,使區域運輸服務系統具備提供多成本組合模式、多方式選擇便利性的多元化物流服務特征。
3.城鎮化地區物流服務高效化要求
對城鎮化地區而言,物流業發展的基本要求是高效化,通過高效化滿足不同層次高效物流服務的需求。
(1)建設城際高效物流服務網絡。要在城鎮化地區形成有利于各種經濟要素流動、集聚和擴散的物流網絡系統,為城鎮化地區依托中心城市培育現代產業布局發展能力創造物流條件,使城鎮化地區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成為跨區域經濟聯系與協同發展的節點支撐;要為中小城市孕育產城融合的城鎮化發展能力,形成與中心城市之間的配套、合作與銜接發展、奠定堅實和可持續的物流效率基礎。
(2)培育城鎮化地區物流樞紐。依托城際高效物流系統和城鎮化地區經濟中心城市,培育城鎮化地區物流服務樞紐,為物流要素的聚集與物流服務的合理化提供支撐。城鎮化地區物流樞紐既是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形成樞紐支撐的需要,也是發揮樞紐帶動作用、培育中西部地區向西開放前沿高地的需要,要通過打破城市之間的界線,形成具有綜合物流組織能力的各種物流樞紐。
1.點線串接貫通的“一帶一路”物流體系建設
“一帶一路”在我國版圖上表現為一系列貫穿東中西部地區的多條大通道和多個內陸樞紐節點,以及銜接各國的多個海陸空海向和陸向前沿據點。為通過“一帶一路”空間模式打破原有的點狀、塊狀區域發展模式,需要在“一帶一路”上根據國際國內雙向輻射的需要,實現物流樞紐與物流通道的有機串接,形成貫通能力強、涵蓋多種物流服務的綜合物流體系,為產業布局、產業和產品“走出去”提供具有樞紐集聚能力和通道承載能力的多成本、效率差異化物流走廊。“一帶一路”物流體系建設,將不同于以往適應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需要的物流系統布局,更多是由滿足產業組織需要的物流基礎設施、裝備和服務構成的強大的物流服務組織能力建設,尤其強調具有海向陸向輻射能力的物流樞紐建設,以物流樞紐的規模效應降低通道整體的物流成本。
2.水陸空并舉的長江經濟帶物流服務系統建設
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運輸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是水陸空協同并舉發展,滿足產業密集布局帶狀區域經濟要素流動與產業合作發展的需要,與“一帶一路”更多是點上布局、依賴樞紐的組織能力不同,長江經濟帶具有運輸走廊高運輸密度特征,更強調水陸、空陸、水空、水水等多種運輸方式之間聯運組織能力的建設,特別是江海聯運的發展,打造沿長江的多個航運物流樞紐。為此,長江經濟帶需要在綜合立體交通運輸走廊的基礎上,打造服務組織能力強、輻射范圍大的物流服務系統,為產業梯度轉移與布局以及區域產業之間的聯系,提供具有成本、效率、模式選擇性的物流服務。
3.一體化的京津冀區域快速高效物流體系建設
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長江經濟帶建設,均需要通過物流樞紐完成產業布局、產業和產品對外輻射的物流服務組織,在現代產業分工深化且聯系緊密的大背景下,中心城市的產業組織作用以及圍繞中心城市的城市群內部的產業分工合作將不斷加強,在城鎮化區域實現滿足經濟和產業要素自由、快速、高效流動所需要的無障礙物流服務系統建設,成為培育“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經濟和物流樞紐的重要途徑,也是物流通道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所在。為此,需要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探索依托城市群進行一體化高效物流體系建設的途徑和模式,為點線串接貫通提供經濟容量支持。
4.網絡統籌下的新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物流體系
新的經濟空間發展格局具有非常強的內在聯系,不是孤立地分別實施相關戰略,而是以我國版圖為中心,內可實現全區域的經濟和產業發展,外可整體形成海向陸向輻射。為此,在各區域戰略所形成的物流體系建設思路基礎上,強化區域戰略下物流系統的關聯性,通過通道優化、樞紐優化兩大途徑,對物流系統整體進行再優化,實現新經濟空間格局下由物流通道和物流樞紐構成的覆蓋國內、跨越國際的物流網絡統籌發展,提升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產業合作的勢能,實現物流體系對國家新的區域戰略的有效保障和引領。
在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國內經濟發展面臨諸多矛盾的復雜經濟發展背景下,為加快并高效實施新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下物流體系的統籌規劃、建設與發展,必須基于國內和國際兩大視角,形成既緊密聯系,又內外有別的物流體系建設策略。
1.國內物流體系建設策略
面對新經濟空間格局將為我國幾乎所有區域帶來的轉型升級發展機遇,各省市區均高度重視并參與建設。為防止盲目建設和發展,防止國家戰略的地方化傾向,必須在整體規劃基礎上,突出建設與發展的重點。
(1)突出戰略性、據點性物流樞紐節點建設。一是要加快“一帶一路”核心區——新疆和福建的戰略性物流等樞紐節點的規劃和建設,形成海向陸向兩大前沿戰略樞紐節點支撐能力,為各大通道建設和相關節點之間建立緊密聯系提供支撐;二是要加快沿“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內陸物流樞紐節點的建設,為內陸地區聚集產業發展資源和培育具有擴張輻射能力的產業提供物流服務保障;三是加快以長江沿線航運中心、江海聯運中心和重要港口為依托的多式聯運中心建設,提高與“一帶一路”的銜接性和整體運輸、物流服務組織能力。
(2)優化重要物流通道建設。重點是進出新疆和西藏的鐵路運輸大通道、聯通福建的鐵路通道以及沿長江的綜合立體運輸通道建設,并實現這些通道之間有機而高效的聯系,構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大運量交通通道骨架系統。圍繞交通通道骨架系統,消除斷頭路,提高聯通性,實現“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重要物流樞紐節點的雙向輻射,在樞紐的支撐下構建能力匹配、路徑合理的物流網絡,提高新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下的物流網絡系統效能。
(3)推進輻射能力強大的物流服務系統的建設。沿“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物流通道系統,依托物流樞紐系統,加快對產業布局發展具有供應鏈服務組織能力,以及對跨區域國際國內貿易具有強大支撐服務能力,輻射國內國際兩大區域的物流服務系統建設,形成適應大宗貨物和原材料、礦產品、農產品等需要的大宗物流服務系統,以及集裝箱物流服務系統、區域分撥物流服務系統、國際國內終端配送服務系統,整體提升物流服務能力,降低物流服務成本,提高物流運作效率。
2.國際物流體系建設策略
(1)加快國際物流大通道及樞紐建設。國際物流體系建設的重點是國際物流通道和境外陸海物流樞紐,尤其是對“一路一帶”戰略具有重要引領和支撐作用的國際鐵路大通道。在鐵路通道規劃與建設過程中,必須明確戰略突破方向,以南亞中巴鐵路通道為核心,以西亞中塔阿伊、東非鐵路通道為重點,以中亞中吉烏、東南亞孟中印緬等通道為輔助,強化境內通道與國際通道的銜接和匹配。
(2)完善通道及樞紐建設機制。積極研究和探索國際物流大通道投資建設機制,與相關國家在投融資和建設機制上形成銜接,并在此基礎上加大我國的投入力度,優先保障戰略重點方向上的鐵路通道及相關物流設施建設。
(3)推進產業發展,加快產業“走出去”步伐。依托通道和樞紐形成國際物流環境優勢,實現通道境內段地區現有產業的交流轉移、擴張升級和以國際物流為核心的產業鏈整合,幫助周邊重點國家(如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尼西亞、蒙古等)建立起服務自身以及周邊區域的產業體系,提升當地經濟發展與居民收入水平,為物流通道和樞紐作用的發揮奠定堅實的產業發展基礎。
*本文系作者于2015年5月15—16日在“2015年物流領域產學研結合工作會”上的演講。
責任編輯:陳詩靜
The Three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WANG M ing
(NationalDevelopmentand Reform Commission,Beijing 100038,China)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the new strategy for optim izing the arrangement of econom ic development has been introduced,namely such three regional econom 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s“One Belt and One Road”,Yangtze River Econom ic Zone,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Clear requirement has been impo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namely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mak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rrange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other industries to bemore closer,and perfecting the developmentof logistic network in terms of channel and hub.To better adapt to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China’s econom ic development arrangement,we should,first,build the inter-regional logistic channel,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logistic system and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logistic service;second,we should implement the interactive and differentstrategies for the building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logistic system;third,we should highlight the building of strategic and foothold logistic hub and optim ize the building of key logistic channel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logistic system;and fourth,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building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 channel and hub and promot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ermsof the development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 system.
The Three strategies;logistics industry;opportunity
F252
A
1007-8266(2015)07-0005-05
汪鳴(1964—),男,湖北省洪湖市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兼任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參與起草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主要研究方向為綜合運輸管理與發展政策、物流規劃與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