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平
摘 要:企業信用評價是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本文針對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的主要內容,提出了運用財務報表分析企業信用的具體思路,并在此基礎上,強調了運用財務報表分析時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財務報表分析;企業信用;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4(1)-0072-03
企業信用評價是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由于貸款企業多層次多樣化,因而要求企業信用評價方法既科學可靠,又簡單實用。財務報表分析是分析企業信用時普遍采用的方法,可以通過一系列財務分析步驟,提取相關的財務數據,為評價企業信用提供直觀具體的參考。
一、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的主要內容
(一)企業信用和企業信用評價。企業信用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模糊的概念,其內容涉及企業歷史、現狀及前景等多方面。信用評價又稱信用分析,是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特別是貸款業務經營的核心內容,目的在于評價銀行在貸款業務中可能面臨的信用風險,即商業銀行由于貸款人不能或不愿償還貸款而遭受風險的可能性,為商業銀行貸款決策提供依據。
從系統工程的觀點看,企業作為一個系統,它是通過各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所構成的一個整體,具有變量多、機制復雜、不確定因素作用顯著等特點。因此,影響企業信用等級的因素不僅多,而且一個因素往往具有多個層次,對貸款企業的信用評價,必須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信用評級體系。
(二)企業信用評級體系。企業信用評級體系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來說,應該包括信用評級的要素、信用評級的指標、信用評級的標準、信用評級的權重、信用評級的等級、信用評級的方法等6個方面內容。信用評級的要素決定了信用評級的指標,信用評級的標準及信用評級的權重決定了企業信用評級的等級,信用評級的方法是貫穿在整個信用測評工作中的,不同的企業,由于其所在行業及自身特點的不同,信用評級的要素及其指標、標準、權重、方法也是不同的。
1、信用評級的要素:西方商業銀行非常重視借款人的信用評價,并在多年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衡量標準。國際上傳統的信用評估要素有:“5C”、“5P”及“LAPP”三種形式。“5C”即品德 (Character) 、才能 (Capacity)、資本 (Capital)、擔保品 (Collateral)、經營環境 (Condition);“5P”為個人因素(Personal)、目的因素(Purpose)、償還因素(Payment)、保障因素(Protection)及前景因素(Perspective);而LAPP則是指流動性(Liquidity)、活動性(Activity)、盈利性(Profitablity)及潛力(Potentiality)等四要素。
2、信用評級的指標:即體現信用評級要素的具體項目,一般以指標表示。指標的選擇,必須以能充分體現評級的內容為條件。通過幾項主要指標的衡量,就能把企業信用的某一方面情況充分揭示出來。例如企業的盈利能力,可以通過銷售利潤率、資本金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等指標加以體現;企業的營運能力可以通過存貨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和營業資產周轉率等指標加以體現。
3、信用評級的標準:要把信用狀況劃分為不同的級別,這就要對每一項指標定出不同級別的標準,以便參照定位。明確標準是建立信用評級指標體系的關鍵,標準定得過高,有可能把信用好的企業排擠出投資等級;反之,標準定得過低,又有可能把信用不好的企業混入投資等級,兩者都對信用評級十分不利。因此,標準的制訂必須十分鄭重。一般來說,信用評級的標準要根據企業所在行業的總體水平來確定。
4、信用評級的權重:指在評級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的重要性。信用評級的各項指標在信用評級指標體系中不可能等同看待,有些指標占有重要地位,對企業信用等級起到決定性作用,其權重就應大一些;有些指標的作用可能小一些,其權重就相對要小。
5、信用評級的等級:即反映信用等級高低的符號和級別。有的采用 5級,有的采用 9級,有的采用 4級。有的用A、B、C、D、E或特級、一、二、三、四級表示,有的用AAA、AA、A、BBB、BB、B、CCC、CC、C表示,也有的用 prime1、prime2、prime3、Notprime表示。一般來說,長期債務時間長,影響面廣,信用波動大,采用級別較寬,通常分為 9級;而短期債務時間短,信用波動小,級別較窄,一般分為 4級。在國際上還有一種慣例,即一國企業發行外幣債券的信用等級要以所在國家主權信用評級為上限,不得超過。
6、信用評級的方法:通常有自我評議、群眾評議和專家評議三種。如由獨立的專業評估機構評級,一般多由專家評議。如由政府機關統一組織評級,也可采用自我評議、群眾評議和專家評議相結合的方法。至于評級的具體方法可以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或定性分析方法,也可兩者結合運用。在定量分析方法中,還有功效系數法、分段計分法、梯級遞減法等多種。
二、財務報表分析在企業信用評價中的應用
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基本方法有:同型分析法、比較分析法、連環替代法、趨勢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現金流量分析法等。由于比率分析法具有計算簡單、可比性強的優點,因此在企業信用評價中,該方法使用較多,即用企業財務比率從不同側面定量反映該企業的財務狀況。具體來說,運用財務報表分析企業信用,具體應包括以下五個步驟。
(一)確定企業所處行業的經濟特征。確定企業所處產業的經濟特征是有效財務分析的第一步,是企業財務分析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析基礎,同樣的財務報表放在不同產業的企業中,它所體現的經濟意義和財務特性很可能完全不同。只有了解和確定一個企業所處特定產業的經濟特征,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財務報表的經濟意義,并發揮財務分析在管理決策中的作用。透過產業經濟特征的確定,一方面為理解財務報表數據的經濟意義提供了一個“航標”;另一方面又縮短了財務比率和相關指標與企業信用測評體系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得財務分析的信息對企業信用測評變得更加有意義。
(二)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必要的凈化。財務報表凈化,是指財務分析人員對財務報表中的關鍵項目所作的調整,以增強其可靠性和公允性。在凈化財務報表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主要方面:(1)不重復發生項目或非常項目。這些項目對盈利的影響是暫時性的,在評估企業真正的經營業績之前應重點考慮剔除。(2)研究與開發等支出。研究與開發、廣告、人力資源培訓等支出的人為安排直接影響到企業在不同會計期間的盈利,在財務分析時,對這些支出的人為安排保持一定的警惕是十分必要的。同樣,在評估一個企業的持續的經營業績時,對這些人為的安排進行調整或許是需要的。(3)盈利管理。實證研究表明,在企業中存在大量的盈利管理行為。例如,在會計方法的選擇上提前確認收入和延遲確認費用;又如,在對固定資產折舊和工程完工進度等會計方法的應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運用時點的選擇和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過程中刻意去迎合管理當局的要求,這些盈利管理都可能導致企業財務報表的偏差和不準確。
(三)選用科學的財務分析指標。財務指標有很多,一般根據流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評估企業的償債能力。美國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表明,在評估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破產風險中,資產收益率最有用,其次是現金流量與總負債的比率,最后才是營運資本與總負債的比率、資產負債率和流動比率。因此,必須以實際的資料為依據,進一步研究財務比率和相關指標與企業信用測評的相關性問題,正確選用財務分析指標。如在分析企業盈利能力時,一般采用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資本金利潤率、資產利潤率等指標衡量,且一般拿本期指標值同上期或計劃指標進行對比,來評價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這能從某一方面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但為全面了解企業的經營發展,還需要分析本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所處的地位,因而需要將該企業的指標與行同業其他企業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更全面的分析結論。
(四)采用合理的財務比率和財務比對方法。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很多,在運用過程中的核心問題是“比對”,也就是比較標準的問題。由于企業的不同行業,同行業企業的不同規模及企業在不同的經營時期,資產的情況都會發生變化。所以,應合理運用財務比率和相關比對方法。如在分析企業償債能力時,運用最多的指標是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分別是流動資產和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反映企業資產的變現能力。一般認為這兩項比率的比值越高越好,表明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強。不過,當企業資產不變時,流動負債很少或者沒有流動負債時,這項比率也會很高,但實際上這樣的企業經營狀況一般不是太好。因而合理運用財務比對方法是客觀得出企業信用等級的關鍵環節。
(五)對企業信用做出客觀評價。為發揮財務分析在企業信用測評中的作用,必須運用以上四個相互關聯的步驟,構成有效的財務分析模型,進而為分析人員的科學評價提供從產業經濟特征、企業戰略到凈化的財務報表等方面的合理假設,并從財務分析本身為管理決策服務提供了一個合乎邏輯的理性指南,確保了對企業信用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
三、運用財務報表分析企業信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正確認識財務報表分析和企業信用評價的關系。貸款企業信用測評體系的建立及其具體內容,決定了財務報表分析在企業信用測評中的具體運用。財務報表分析,在貸款企業信用測評中處于從屬地位。否則的話,財務報表分析將只是一種數字游戲。有效的財務報表分析方法是建立在企業信用測評體系與具體財務分析相融合的基礎上的。雖然企業信用測評體系的建立是有效財務報表分析的前提,但具體財務分析方法是企業信用測評中的主要表現形式,兩者是互相聯系,缺一不可的。
(二)客觀理解財務報表對企業經營情況的反映。財務分析主要是基于財務報表的數據,財務報表編制的目的與有效財務分析的目的畢竟有很大的差別。在財務分析過程中,應對財務報表的數據持科學的態度。一是財務報表數據是否真實、公允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另一個是財務報表的數據是否可直接用于財務分析。即使企業沒有故意作假,由于權責發生制的運用,應計收入、費用攤銷等都將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財務分析人員對財務報表的數據選擇性使用。另外,財務分析的目的與財務報表編報的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財務分析不應當也不可能全部直接地使用財務報表的數據。
(三)審慎對待財務比率對企業信用評價的作用。在企業信用評價中,財務分析工作往往只注重計算一系列的財務比率和相關的變動指標,迷信這些比率和指標對企業信用評價的直接作用。實際上,因為這些比率和指標并不能直接準確地代表企業有多強的盈利能力和多大的風險性,與最終確定企業的信用等級也有較大的距離。財務比率和相關指標的計算僅僅是財務分析在企業信用評價中的一個環節和一種手段,在其之后還需要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關青云.淺談企業財務會計的信用評價[J].紅河學院學報,2012,(6):41-43。
[2]馬群.淺談企業集團內部信用評價體系指標選取[J].財會通訊,2013,(1):66-67。
[3]潘家芹.基于PCA的中小企業財務綜合評價模型構建—銀行信用評價視角[J].財會通訊,2012,(8):30-32。
[4]王桂娟.基于BP神經網絡的企業信用評價模型[J].河北企業,2009,(4):41-42。
[5]張曉峰,徐淑霞.我國企業財務信用評價研究綜述[J].商場現代化,2010,(9):122-12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to the
Enterprise Credit Evaluation
CHEN Dongping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The enterprise credit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oan risk management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Aiming at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enterprise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bout how to use the financial statement to analyze the enterprise credit, and emphases the issue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hen using the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Keywords: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enterpris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