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
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百靈廟第二小學
把德育還給孩子本身
趙婧
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百靈廟第二小學
我不是化妝師,不是理發師,也不是牙醫,我是專業的教育者。我不能像化妝師那樣來掩蓋與修飾孩子的不足,不能像理發師那樣來減掉影響孩子美觀的缺點,更不能像牙醫一樣直接把孩子的毛病徹底拔掉。我要做的不是改變孩子的外部形象,而是改變孩子自身的內在修養。我只能用語言來教育他,用環境來影響他,用活動來培養他。
熏陶;語言環境;多元化;價值取向
我一直是一個被教育者,如今,我也成為了一名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我要做的不是改變孩子的外部形象,而是改變孩子自身的內在修養。我只能用語言來教育他,用環境來影響他,用活動來培養他。最后這些全部要由孩子們自己全部完成。但是無論是那種教育方式,我們都不能大而空的進行,教育方式的“坐而論道”,造成了學生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觀念與行動分離。這種知行脫節的現象,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道德假性認知。因此,要走出德育的困境,必須樹立起德育孩子本身的理念,才能使我們的德育能真正的深入人心。
作為班主任的我,除了平時課下對孩子的語言教育外,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班會對孩子進行整體教育。總結以往的教育模式不難看出,長期以來,我們的語言教育,從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開始,就要求每一個學生樹雄心、立大志,要求每一個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理想,要求每一個學生樹立國家、社會和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集體主義觀念,要求每一個學生在思想行為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認為,要想做好語言教育德育,應該從基礎道德抓起。雨果說得好:“做一個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個正直的人,那是為人的常規。”盡管語言大多看起來效果一般,但是把老師和孩子們共同的語言及孩子們的心理結合起來,那語言教育也能舉一反三,更能營造孩子高尚的精神世界。我們應該以人性、人格、人品作為最基本的底線,應該以培養起善良、正直、誠信、同情、寬容、謙遜、合作等關鍵的品質作為起碼的目標,并由此生成學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自覺。
學生不僅是社會環境的創造者,更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其他的環境我們左右不了,但是我們能做到學校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學語言和文化環境,樓梯上,墻角邊,只要是能運用的地方,我們全部利用它來為孩子出示文明標語,讓學生無意之中將這些標語銘記于心,只要能銘記,就不愁他們不會做。其次,我們教師必須以良好的行為規范影響學生。學生一進校園,教師就已經是孩子們的榜樣了,已經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我們起碼要做到儀表端莊、舉止大方,事事、時時、處處要做學生的表率,盡力克服個人生活中的一切不良習慣。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尤其對教師的言行,學生們看得最多,聽得最多,也學得最多。常言道: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做學生的榜樣。他們就會覺得,學校是一個良好的小社會,這里環境優美,人與人之間互敬互愛,互幫互助,作為學校的一員要盡力愛護和維護好群體的利益。在環境教育中,要強調學生自求自得,親身經歷,以其真實的自我展示在教師與同學們面前,促使教育目標的落到實處。孩子的行為規范、道德規范等等,只有轉化為他們自己的東西這后才會被他們自覺地去遵守和執行。孩子要樹立健全的道德規范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社會化,在社會交往和社會合作過程中需要承擔和扮演種種社會角色,也就是需要協調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各種關系,這就使他們不得不去習得某些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在復雜的道德情境中學會對是非善惡作做出判斷推理,形成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乃至對世界的認知。實踐證明,一切的教育,只有讓受教育者被環境影響,在環境中體驗,才能產生應有的教育效果。
活動是讓學生在快樂中受到教育的好形式。活動只是途徑,育人才是目的。我們特別注意活動中的德育滲透,讓孩子在活動中受教育,養習慣、啟智慧,練本領,長才干。美國有個教育代表團曾到我國的一所學校進行教育考察,聽了一節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問題情境是:一群猴子被拿槍的獵人緊緊追趕時,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河邊只有兩只小船,一下子容納不了這群猴子。誰先過?我們的一年級小朋友幾乎是不假思索地說:讓別人先過。多么閃光的思想啊!課上得很成功,孩子們的崇高品格更讓人感動。課后,美國教育代表團代表提出質疑:為什么只有一種答案?難道就不可以有其他的回答嗎?要是美國學生他們可能會說:我先過,我將來要當總統;我先過,我將來會成為科學家,他們的價值怎么跟我比呢?我先過……上面這個案例,體現了東西方教育不同的理念和思維。或許,我們會批評美國學生太自私?擔心美國的教育導向會教壞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的一元化教育是否已陷入一種思維定勢?是否是產生校園假性認知現象的癥結所在?也許,多元的價值取向更有助于實現孩子們心靈上的真正自由,更有助于孩子個性的真實表達,更有助于消除雙重人格,更有助于教育的創新。
德育的出發點,不是禁錮人、束縛人、約束人,而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創造條件發展人。德育應著力于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構筑精神支柱,發掘創造潛能。德育不僅是社會的道德要求,而且是學生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需要,要善于將社會道德要求轉化為學生自我要求,形成內在的道德認知和自覺的道德行為。任何教育只有轉化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效果。我們必須把為教者設計的教育,轉變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即德育要走向孩子本身,德育必須還給孩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