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志剛
湖北省鶴峰縣鐵爐鄉馬家希望小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研究
谷志剛
湖北省鶴峰縣鐵爐鄉馬家希望小學
在學會閱讀之前,人類早已知道如何傾聽。傾聽是人類最原始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要學習方式。然而,目前的小學課堂對學生言說的過分追求,使得傾聽失去了其應有的地位。表面上熱鬧的課堂,由于缺乏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傾聽成為了自說自話,而非真正的“交流”。本文分析了利用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的條件。
小學語文;傾聽能力;培養
“對話”已經取代“沖突”,成為了時代的主題詞。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達能夠 “讓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在瞬間彼此相連”。然而在這個對話工具極為發達的時代,“對話”本身卻成為了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其根由并不在于言說,而在于傾聽。傾聽作為語言輸入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對話的質量。國家之間缺乏傾聽,最后轉向沖突;群體之間缺乏傾聽,最終導致分裂;師生之間缺乏傾聽,只能依賴話語霸權的地位避免分歧。有效的傾聽是合作的前提,是人類探索世界形成觀念不可或缺的手段。可以說,人類無時無處不在表達著傾聽他者,傾聽自然,輕聽自身的訴求。正是在需求與障礙的矛盾下,傾聽的研究成為有意義的主題。
教材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資源,同時也對教學的著重點有導向作用。因此,我們亟需重視傾聽的語文教材,以協助師生進行傾聽訓練。教材可以利用課文的選擇,課后練習的設置以及綜合訓練欄目向學生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在選文上,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為例,全套教材中只有兩篇與傾聽有關的課文,《唯一的聽眾》以及略讀課文《用心靈去傾聽》,這顯然是不夠的。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語言優美,內容充實,說服力強,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很容易被課文感染。因此,在課文中樹立傾聽的榜樣,滲透傾聽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受到傾聽之美,無疑能更有效地讓學生意識到傾聽的意義所在。
傾聽能力的培養,身教重于言傳。語文課堂上,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現理性與感性的自我,自我的幵放程度最高。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向學生示范如何傾聽他人,如何通過傾聽理解對方的情感與觀點,如何走入對方達到融合。
語文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在課堂上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傾聽榜樣,將自身作為學生學習傾聽最真實的教材。教師的榜樣作用可以體現在身體上,言語上以及思維方式上。身體上的榜樣即教師的傾聽能力通過肢體動作外化而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榜樣。其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眼神的交流。以親切的目光注視著發言的學生,告訴他“我正在真誠的傾聽你”;第二,停止任何活動。在聽學生發言的時候,避免看教材教案,調試多媒體,板書等活動,讓學生看到教師在全身心的傾聽發言。第三,伴隨相應的動作。在傾聽時,適當的根據學生發言內容給與點頭,微笑,鼓掌等動作,使發言學生能及時的得到教師的反饋。言語上的榜樣是指教師通過語言為學生示范傾聽技能。在課堂上教師不乏為學生示范傾聽技能的機會,特別在點評學生發言的時候,通過點評,描述自己傾聽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去摹訪,學習教師的傾聽技能。例如一位教師在學生朗讀課文《葡萄溝》中描寫夏季的葡萄架的段落后,點評到“讀的真好!我不僅從她聲音中感受到了葡萄架下的清涼,還從她的笑容,她的表情中看出,她在讀的時候也感覺坐在葡萄架下一樣,好舒服,好涼快!”這樣的點評提示學生,在聽的時候還要注意說話人的肢體語言以及表情。樹立思維方式上的榜樣是指教師將自己傾聽同時的思維過程通過語言外化,指導學生邊聽邊思考的方法。在學生的發言之后,教師不妨向學生展示自己在聽的同時思維的全過程,例如那些地方引起了自己的共鳴,勾起了怎樣的回憶,或者贊同那些觀點等。學生了解了老師傾聽時的思維過程,相當于習得了思維方式,并自覺模仿、運用到自己的傾聽過程中。
在語文課堂上,師生的理性與感性交錯,使得他們更容易展現并分享自己的情感,以及更加開放的自我。在這樣的課堂中,創造輕聲細語的氛圍,可以幫助學生敞幵心扉,走進他人的精神世界,建立真正的傾聽關系。這次講評的作文題目是“月光下”,最佳作文的作者是Y。這個班里成績最差的男生站到講臺上,“怎么會是他?”“他能寫出什么?”同學們大聲抗議著。T老師用手扶著Y的肩膀,說“同學們,咋天晚上我讀了他的作文,不禁落淚。所以今天我迫不及待的與大家分享這篇文章,我想請Y輕輕的念,請你們靜靜的聽。聽完了,你可能會明白是什么感動了老師。”教室里變得靜悄悄的,Y埋著頭,輕聲、膽怯的念著他的文章,講述月光下他對父親的思念、內心的酸楚。文中有很多語病,也有用錯的成語,可孩子們卻一直靜靜的聽著,沒有嘲笑也沒有起哄,坐在我身邊的一個女孩竟紅了眼眶。文章念完了,教室里仍然安靜,T老師微笑著等待著,不久孩子們默默的舉起了手……
案例中,無論是說者還是聽者都“打開”了自己,感受著他人的情感,體悟著他人的體驗,而這都源于“輕”。教師首先向學生開放了真我,讓浮躁的學生靜下來,創造了一個輕聲細語的環境。而這使得說者能從容的表達,聽者也在這“輕”的環境中觸碰到說者的靈魂,得以深入的交流。“輕”的課堂是從容且高雅的,彌漫著關切與和諧的氣氛,師生的思維都來自于對他人的傾聽,同時也是熱鬧非凡的,激蕩著思想碰撞的火花,師生在傾聽中“相遇”他人,不斷獲得并創造新知。
[1]曹興戈.“傾聽”的喪失與“對話”的誤解[J].語文教學通訊,2004(1).
[2]成尚榮.傾聽,教育的另一種言說[J].人民教育,2004
(24).
[3]黃淑琴.教師重復話語的語用分析——以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J].中學語文教學,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