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商業旁觀者網2月2日文章,原題:從抨擊北京到重塑對華關系平衡在阿博特勝選(阿博特2013年9月成為澳大利亞總理——編者注)3個月之后,中國高官告訴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雙方互信受到損害,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受到影響。澳大利亞最具挑戰性的雙邊關系偏離了軌道。
差錯始自阿博特在當選一個月后突然宣布,日本是澳在亞洲最好的朋友。又過了一個月,阿博特更進一步,將澳稱作日本的“有力盟友”。2013年11月,在中國突然宣布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后,畢曉普召見中國大使,并公開作出表態。到2013年底,澳大利亞可能已經不再堅持在東海爭議島嶼問題上的中立立場。而這正是中國高官向澳大利亞外長表達不滿的原因所在。
不過,習近平主席2014年訪澳之后,所有一切都煙消云散,更不要說自貿區、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了。那么,發生了什么?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對阿博特政府上臺16個月以來的澳中關系進行回顧,認為強硬路線只被允許在最初的3個月內實施,之后便受到限制。澳政府很快便適應對華關系。
阿博特2014年4月訪日時,這一外交調整變得更為明顯。他沒有再把日本稱作“最好的朋友”或“有力盟友”。2014年5月,中國在西沙群島部署鉆井平臺,與越南關系趨于緊張。但這一次,中國駐澳大使并未被召見,畢曉普也沒有發表評論。澳外交貿易部發表的媒體聲明充滿了中立的味道,敦促各方緩和緊張形勢。
之后,在另一個敏感問題上,一個更明顯的信號出現了。去年6月,時任澳大利亞防長戴維·約翰斯頓被問到,《太平洋共同防衛組織》是否要求我們在中日爆發沖突時負有義務。他回答說:“我并不這么認為。”這并未引發政治爆炸,與2004年亞歷山大·唐納就臺灣海峽問題發表言論引發的混亂形成鮮明對比。
與此同時,中方也逐漸顯現出新的變化。習近平主席設計的外交政策強調與世界進行更加有力的“雙贏”接觸。一次毫無瑕疵的訪問,再加上自貿協定的簽署,這些都成為這一全新外交政策行動的標志。我們是美國盟友這一點讓以上成就更加令人滿意。
對澳大利亞而言,迅速簽署協議加入亞投行將會提醒中國和其他鄰國,除了美澳同盟之外,還有更多對我們的國際人格重要的東西。▲
(作者鮑勃·卡爾為澳大利亞前外長,伊文譯)
環球時報201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