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周刊網站2月2日文章,原題:中國拾荒者在蓬勃發展的北京邊緣勉強維生7年來,周大姐一直在北京北部的城郊生活和干活,她僅僅冒險進過一次城。文化程度不高的她看不懂城里的地鐵線路圖和路標,她害怕進城會迷路。
然而,這并非意味36歲的周大姐不了解這個城市。每天撿拾的廢品就是她了解北京的方式。北京各地分散著很多拾荒者,每個人的電動三輪車后面都堆滿了高高的“戰利品”。對于周大姐來說,每天的任務就是撿拾塑料管線、廢棄的塑料器械以及醬汁四溢的調料瓶。
在她棲身的磚瓦房里,周大姐多少了解到北京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樣的。迅速發展的城市制造廢品就跟蛇蛻皮一樣,從來不會出現廢品短缺。但是生活過得好不好還要看廢品的價值,這就和國際油價扯上了關系。過去兩個月周大姐的日子不好過,以前能賣2元錢的廢品現在只能賣8毛錢。
大城市往往制造很多廢品。在北京,收集、分類和回收垃圾的任務首先落到了外地拾荒者的身上。他們居無定所,由于拆遷往往要不斷搬家,尋找新的住處。周大姐居住的地方叫做東小口,是北京有名的廢品集散地。那里曾經生活著數萬名拾荒者。但是隨著北京向北擴張,東小口也逐漸被開發。“拾荒者讓這座城市得以運轉。”注意到東小口的蓋地圖片社攝影師凱文·弗賴爾說,“北京需要他們。”
但是,城市并沒有用熱情的歡迎回報這些拾荒者。他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們的孩子既不能享受義務教育,也負擔不起昂貴的私立學校學費。
干冷的冬季令東小口拾荒者的生活雪上加霜。老板提供住處的拾荒者要將所得收入的一半上交;另外一些人則住在用廢木料、廢金屬、塑料板等搭建的臨時窩棚里。60歲的趙大爺來自四川,他用廢木板、撿到的磚塊以及水泥袋搭了個臨時窩棚。當這個地方面臨拆遷時,窩棚會被一塊一塊地賣掉。趙大爺和其他拾荒者又將搬到另外任何一處未知之地。▲
(作者埃米莉·勞哈拉,聶晶譯)
環球時報201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