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云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于近日印發。文件指出,今年的農業農村工作要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從過去100多年的歷史看,中國在1949年之前是純粹的農業國。1949年到1978年,應該說是正在工業化的農業國。1978年到現在,中國可以說基本上是工業國了。特別是服務業近年來飛速發展,中國甚至出現去工業化的趨勢。這些都在導致社會的大轉型。
對這個發展趨勢,似乎并沒太大的爭議。但不論是在1978年之前的工業化,還是以后的快速工業化都始終存留著農民的問題。1978年之前農民通過各種賦稅和價格剪刀差為工業化作出了巨大貢獻;1978年以后,農民工通過長期低廉的工資,農村以幾乎沒有成本的土地,為今天的繁榮和快速的城市化貢獻了不可替代的力量。那么,今天我們需要為農民做點什么呢?
筆者一向不贊同民粹主義的主張。社會轉型具有不可逆轉性,力圖保留鄉村社會原始美景的訴求未免過于浪漫。然而,在這個以發展為中心的社會轉型中,農民的位勢的確需要我們思考。
1978年以后,中國被稱為是“發展型”國家,市場機制是“看不見的手”,后者配置社會資源,按照競爭的原則分配收益。而發展型的國家機器則極力支持這個機制,所有公共設施的投資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市場的發育。中國在擺脫貧困的過程中,依靠國家力量、機制的經驗常常為世人稱贊。但是,完全服務于發展的設置,可能令一些人弱化了國家在社會正義方面這一唯一制衡機制的本源職能。向正義和道德維度的回歸,是國家真正合法性的路徑,本屆政府重視農村利益和農村改革的舉措,正好驗證了這個方向。
在以資本和技術為核心的工業化過程中,農民是落后的群體。他們擁有的知識和技能以及他們的組織能力,無法在工業化過程中、在市場中收益豐厚。工業化過程中,農產品是初級產品,它們的價格永遠不會高于技術含量高的工業產品,這是工業化自身的規律。即使在農民數量很少的國家,農產品都有很高補貼。
土地是農民的高價值資源,但是,土地制度又限制了他們成為富人。此前,土地征用使得政府和商人富了,但多數農民沒有。
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更多的是市場的發育和國家與市場關系的調整。小農的結構并沒有很大的改變,變的是年輕的農民都涌向城市,農村在衰落。當在現代化大潮中看到被市場無情甩在后面的農民和農村的時候,我們開始提出一個問題,國家的職責是什么?
筆者注意到,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具體七項改革任務,而要落實的多項農村改革方案中,涉及農村征地、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等三項土地制度改革最為引人注目。很顯然,國家沒有停留在招商引資的發展型國家的階段。我們要提升農民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同時在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公共衛生資源、基礎設施建設等投入也不應只停留在書面上。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取決于對農民利益的保護。▲
(作者是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
環球時報201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