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藍雅歌 李珍 蕭達 青木 ●汪析

首相官邸降下半旗,國會與駐外使館等機構加強戒備,昨天的日本仍未從人質危機中走出,但兩周來被壓抑的爭執已經公開化。人質事件以悲劇收場讓2日的國會辯論充滿火藥味,日本首相安倍在會上左支右絀,回應質疑,為自己的政策辯護。安倍繼續宣稱不會屈服于恐怖分子,引人注目的是他進一步為解禁集體自衛權松綁。多國媒體昨天紛紛報道說,日本政府去年11月就已獲悉兩名人質被“伊斯蘭國”綁架,但安倍仍堅持訪問中東,并公開“向‘伊斯蘭國宣戰”,人質事件爆發后更是“強硬得不尋常”。此次人質事件對日本人的心理沖擊被認為直追2011年的大地震,如何管控國內憤怒、恐懼兩種情緒可能關系日本的未來國家走向。一些分析家預測,安倍政府可能將利用這場危機今年4月完成修憲。不過,2015年適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安倍真敢硬頂整個世界嗎?
安倍努力為自己辯護
對安倍來說2日可能太過漫長,當天日本國會舉行后藤健二被殺害后的首次答辯。在兩周的人質事件期間,日本各方保持了罕見的克制,大都不攻擊安倍,并支持他不向恐怖分子鞠躬。人質事件結束使得質疑聲音公開,會議幾乎變成安倍的政策辯護會。“今日日本”網站刊登了安倍在座位上閉著雙眼的照片,稱安倍干的是“累人的工作”。
清醒的時候,安倍繼續強硬,宣稱“永遠不會原諒沒有人性的、卑劣的恐怖分子”“確保日本國民安全是政府的責任,而我是擔負最大責任之人”,試圖給日本國民急需的安全感。安倍拒絕一些議員關于“跟美軍走得太近讓日本人面臨風險”的質疑,再次強調自己的“積極和平主義”外交安保政策。安倍進一步為行使集體自衛權松綁,稱在盟國發動先發制人的“先行攻擊”而引發沖突的情況下,只要滿足行使武力的三大條件,就不排除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可能。所謂三大條件是去年日本內閣決議解禁自衛權的前提:發生針對日本及關系親密的他國的武力攻擊,日本的存亡受到威脅,國民的生命和自由等有被徹底剝奪的明顯危險時等。
安倍2日聲稱,“營救日本人時,讓自衛隊發揮其能力去應對是國家的責任”。他還表示,自衛隊行使集體自衛權沒有地理上的制約。美聯社2日評論
道,過去20年來,日本間歇性地對外冒險,安倍推動日本扮演更大的國際角色,最有爭議的是謀求放松憲法對其軍隊的限制。正如日本以前領教到的,對外冒險必然具有風險。報道認為,日本經過一些糾結后,可能繼續逐步擴大其軍隊角色,議會今年預料會采納安倍提議,讓自衛隊做更多的事。印度電視新聞網2日評論說,兩名同胞被斬首,安倍晉三誓言復仇,讓恐怖分子付出代價。對于一個長期堅持和平主義的國家來說,這場危機可能成為一道分水嶺。
“人質危機會成為日本重新軍事化的一個借口嗎?”土耳其媒體1日提出疑問。美國彭博社援引東京上智大學政治學教授中野浩一的話說,無疑安倍將試圖利用當前局勢推動自己的主張。美國《野獸日報》1日披露,日本政府去年11月中旬就已獲悉后藤健二和湯川遙菜成為“伊斯蘭國”人質,外務省要求媒體不要報道,否則危及人質生命。但安倍無視外務省建議,上月高調訪問中東,在開羅公開承諾“向打擊‘伊斯蘭國的國家提供2億美元援助”,這無異于對其宣戰。孟加拉國《每日星報》2日題為“后藤健二的挽歌”的文章寫道,后藤是一個徹底的和平主義者,他一定從天上某個地方看著政客如何熱衷于拿普通公民的命運做文章,保證他們自己的利益。
“2015是日本外交的‘鬼門關。” 《日本經濟新聞》曾如此形容,因為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周年,歐美和亞洲各國紛紛回顧過去,日本的歷史問題將一如既往地成為焦點。德國學者梅斯奈爾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日本可能借助人質事件今年修改和平憲法。但由于2015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如果修憲,日本勢必面臨巨大壓力。
“日本的9·11時刻”
“日本的9·11時刻。”印度電視新聞網2日援引日本前高官宮家邦彥的話如此評論這次的人質斬首事件,宮家邦彥曾是安倍外交政策顧問。他稱,“日本是時候停止做白日夢了,只憑善意和高貴的意圖不足以使其免遭這個危險世界的傷害,美國人已經面對這個嚴酷的現實,法國人也是,現在也輪到我們了。”瑞士《每日導報》寫道,太陽升起之國多年來與世界沖突隔絕,日本被認為是世界上生活最安全的國家之一,但“伊斯蘭國”殺害兩名日本人質后,這個國家感受到巨大威脅,沖擊比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還要沉重。
為防止“伊斯蘭國”武裝組織在日本發動攻擊,東京警視廳2日強化對首相官邸和首相私邸的保護,同時對國會和中央機關所在地加強警力部署,日本政府還加強對駐外使館、學校的保護,同時要求戰亂地區的記者撤離,以免再遭綁架。安倍內閣顧問谷口智彥2日對英國《獨立報》說,“日本人必須為面對更多威脅做好準備”,2015年日本將舉辦包括G8峰會在內的一系列國際活動,2020年則將舉辦奧運會。
2日的英國《金融時報》以“憤怒”和“恐懼”兩個詞描述人質危機下的日本。幾乎所有日本主流媒體都刊登社論聲討兇手的“野蠻行徑”,要求“懲罰兇手”。《朝日新聞》題為“‘伊斯蘭國的罪行絕不能不受懲罰”的社論寫道,它們犯下滔天罪行,讓許多盼望后藤健二獲釋的人希望被碾碎,兇手行為冷血,難以想象能與這樣的組織協商對話。問題是這樣一個行為思想都無法被人理解的組織為何出現?我們不得不指出,由美英主導的伊拉克戰爭在中東制造了不同信仰派別之間的沖突,攪動了地區安全局勢。社論要求日本政府履行責任,公開人質事件的相關信息,檢討對危機的處理。立場偏保守的《讀賣新聞》刊文說,日本如果向恐怖分子磕頭,將面臨高昂代價。比如,兩年前10名日本人死于阿爾及利亞的一次人質危機,據稱,當時恐怖分子專門尋找日本人。他們顯然把日本看做一個會輕易屈服和支付贖金的國家。
中東,關系日本的生死
在許多日本人看來,中東顯然成了兇險之地。那么問題來了,日本能遠離這里嗎?日本自然資源與能源署2014年白皮書顯示,2012年日本超過8成的原油來自中東7個國家,28.6%的天然氣來自中東4個國家。《日本經濟新聞》稱,中東對日本來說是關系到生與死的重要地區,中東混亂日本絕難隔岸觀火。
根據日本外務省公布的數據,目前在中東長期居住的日本人大約有9000多人。英國《獨立報》說,這些人主要是官員、商人和志愿者。
跨境風險咨詢公司“國家風險方案”的CEO瓦格納分析“日本在中東的影響力”時稱,盡管沒有文化、歷史或宗教聯系,但日本和中東已成為相互不可缺少的地緣戰略伙伴。福島核災難促使日本關閉所有核反應堆,重啟沒有時間表,日本日益依賴中東。戰后憲法禁止日本軍隊參加軍事進攻行動,但日本自衛隊多次被派往中東,參與諸如人道主義和維和任務。比如,1991年,自衛隊被派往波斯灣執行掃雷行動,那是海灣戰爭結束以后不久。從1996年到2012年,日本還向戈蘭高地派出維和軍隊,日本自衛隊被派往伊拉克協助重建。
美國《赫芬頓郵報》報道說,從實際情況看,東京對使用其軍隊保障日本關鍵的能源利益越來越感興趣。2011年,日本承諾在吉布提設立一個軍事基地,以協助美國領導的亞丁灣反海盜行動。2012年,時任日本首相在國會稱,在霍爾木茲海峽被封鎖時,日本需要派自衛隊到該海峽,進行掃雷和護航。文章認為,這表明東京在尋求實現中東政策目標時日益訴諸“硬實力”。▲
環球時報201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