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貿易》是經濟類專業本科學生必修課和理論基礎課,實踐教學方法是否科學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能否結合創新實踐,也關系教學目的的實現,本文以江蘇師范大學《國際貿易》課程為例,研討了其實踐發展的現狀并創新性地結合實踐教育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國際貿易;實踐教學
一、國內外現狀研究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發表《世界高等教育會議》強調指出:“為方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應主要培養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畢業生將愈來愈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笨梢?,對高等教育的期待不應再只是培養優秀的就業者了,更應期望其成為崗位的創造者。
德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將“模擬公司”引入實踐教學,現已成為實踐教學的主要模式。美國各大高校鼓勵在校大學生創業,有專門的創業教育管理課程,而且在實踐性課程中鼓勵學生組建模擬或真實公司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將教師教、學生學與行結合起來,協調發展。
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國際貿易》課程,自從大學里開設以來,獲得了快速、長足的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為國外各大高校經濟類專業的主干課程。目前,國外高校在《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中有以下特點:
(1)在教材的編寫上,注重穿插大量的實際案例,與理論闡述和方法介紹有機結合,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2)在教學手段上,利用多媒體、因特網輔助教學。許多高校甚至教師建設專門的國際市場調查因特網網站,存儲大量的教學輔導資料,供學生和其他高校教師隨時學習和調用。
(3)教學方法上,靈活運用情景模擬、模型分析、調研實訓等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調查研究能力。
當前面對日益增加的大學生就業壓力,為了滿足國家培養創新創業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國內各大高校紛紛開展創業教育,增加實踐課程的教學。1989年,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提出了“事業心與開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它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昭示著培養學生事業心、冒險性與創新組織等多方面才能作為學校教育目的的新的價值取向。2002年4月,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開創業教育試點工作座談會,會上將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9所高校作為大學生創業教育培養的試點院校,為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業人才培養進入實質性階段拉開了序幕。
國家、省級、校級、院級四級單位鼓勵學生創業,舉辦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國家每兩年舉辦一次“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江蘇省每年各舉辦一次省級、校級、院級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江蘇省教育廳舉辦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許多高校開展創業教育課程。我國公司法修改后,降低創辦公司的門檻,吸引大學生畢業后或在校創業。
21世紀以來,國內不斷重視實踐教學,各大高校紛紛修改本科生培養計劃,加大實踐或實驗教學環節,重視學生理論素養、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部分高校經濟類專業開始開設國際貿易課程。目前,國內外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均開設了《國際貿易》課程。雖然不同時期、不同專業課程名稱有些不同,但一直是經管類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尤其是經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
《國際貿易》課程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引進階段,1982年-1990年。南開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廣播學院等高校開始從國外引入國際貿易理念,在有關課程當中講授國際貿易內容,但還未形成獨立的課程體系。同時,由于當時我國仍處于計劃經濟階段,講授的內容僅限于部分三來一補的基本情況介紹。
第二,發展階段,1990年-1999年。國際貿易研究逐步形成一門獨立的課程,在教材的編寫上,注重穿插大量的實際案例,與理論闡述和方法介紹有機結合,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第三,改革階段,2000年至今。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針對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高校開展了大量的教學改革研究和實踐。其一,構建了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訓教學體系。大部分高校在教學計劃中增加了實踐環節,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全面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其二,加強了教師的培訓工作,部分高校提出以雙師為主體的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其三,對學生市場調查研究能力考核方面進行了探索。
雖然該課程在建設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傳統的國際貿易研究教學并沒有改變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和課堂為中心的“三中心”傳統的知識繼承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沒有從理論上、理念上、總體框架和細節與流程上突破傳統而開展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問題為出發點、以學生自主學習和以創新知識為主導的全方位的教學模式創新。
二、江蘇師范大學《國際貿易》實踐教學現狀
江蘇師范大學近年來積極鼓勵大學生創業,加強實踐課程的教學力度,注重培養研究型、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商學院定期舉行國際貿易綜合模擬實驗,本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在貿易公司、外資企業及政府部門等單位就業,近年來協議就業率達到96%以上,培養大學生創業的綜合素質,鼓勵大學生創業;學校還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與企業合作建立多個大學生實踐訓練基地。
國際貿易課程研究國際范圍內資源的最優配置,研究國際經濟關系對資源配置的影響的一門理論性較強又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學科。直接關系到各國的對外經濟政策制定和經濟發展,尤其經濟全球化形勢快速發展的今天,各國都非常注重本國在國際分工和貿易中的近期及長遠利益,以便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確保本國利益。國際貿易分為理論和實務兩部分,理論部分主要包括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價格的確定;國際貿易的現代和當代理論;國際貿易政策分析。實務部分主要包括國際收支理論;匯率決定理論;國際貨幣危機與國際貨幣體系;要素的國際流動;國際經濟的非均衡傳導;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內外均衡;經濟一體化與國際經濟秩序;經濟全球化。但是大部分老師基本還是停留在理論研究,如何將理論應用與實踐還存在著以下缺點:
(1)教學理念傳統,需要與時俱進。雖然教師也接收了國外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但在授課中仍以傳統的傳授知識的教學思想為主導,國際貿易理論知識傳授為主,學生主動參與的國際貿易實踐訓練重視不夠。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教育意識有待提高。
(2)教學內容上,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缺乏針對性和應用性,學生圍著書本轉,背條條款款多,與社會實際結合的少,用國際貿易方法研究其它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提出的問題少。
(3)教學方法上,講授多,實訓少,教師唱獨角戲多,學生參與少;教學手段上,傳統教學手段用得多,應用現代化的先進的教學軟件和教學手段少。
(4)學生考評體系不完善。學校對《國際貿易》課程學生考核進行了改革,嘗試擴充考核的主體,如在教師對學生考核的基礎上,增加學生自評、互評,調研報告應用者的評價,增加考核的內容和方式。
(5)教授過程中,很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未能反映國家經濟與區域經濟的福利最大化,詮釋理性,昭示方向,案例有些陳舊。
這種狀態遠不能適應師大“研教型大學”的創建和經濟類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根據《國際貿易》課程創新性、應用性強的特點,我們必須盡快構建并完善《國際貿易》實踐課程教、學、行體系,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調研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
三、對策研究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在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材選擇、考核方法上引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頻繁與學生交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溝通機制。新時代貿易職能應融入創業導向,開展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契合研究?!秶H貿易》實踐課程教、學、行模式的創新,以“造就創業型人員”作為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實戰能力作為教學過程主線,以學生自主認知為原則,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通過組建創業團隊的“教、學、行”模式,學生親身介入真實的外貿情境,采用綜合集成的方法,使其在實踐、反思的過程中形成新的思想與能力,實現知行合一的循環學習過程。將“教師教、學生學、學生行”結合統一起來,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行動,以研究與實踐結合的方式來學習新知識,提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彩霞,肖望喜.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探討[J].教育觀察,2015(09):101-102.
[2]陳旋.基于整體知識觀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4(11):463-464.
[3]畢玉江.關于國際經貿專業教學模式及人才培養方法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3(34):46-47.
作者簡介:王世進(1980- )男,河北衡水人,博士,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