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華
摘 要:內部審計是我國審計系統的有機構成元素,強化企業內部審計力度能夠幫助企業健全管理體制,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筆者將在下文中闡述我國內部審計的問題,并給出對策。
關鍵詞:內部審計;問題;解決策略;探討
內部審計是當代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內化需求,在對企業開展自我檢查、自我考評以及自我完善等層面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伴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漸趨成熟,市場經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這對中國內部審計來講,既是契機又是挑戰,而內部審計對中國各企業的推動作用顯著。因此,需要對內部審計引起重視。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內部設計應創新審計模式,讓內部審計真正為企業服務,并扭轉以往內部審計走過場的不利局面。
一、中國內部審計的問題
中國從1983年重新啟用內部審計體制后,分別在1985年、1995年以及2003年修改或頒布了一系列的內部審計法則,這對我國內部審計領域的進步有著一定的助推作用。然而因為中國的市場經濟尚處于發展階段,企業內部審計所依附的客觀環境還不夠完善,導致內部審計還存在一定缺陷。這部分問題是:
1.企業管理當局對內部審計的認知不夠深入
西方發達國度內部審計是為了更好地為內部管理服務,其是企業內部制衡體制有機構成元素;而中國的內部審計最初是在政府的助推下構建的,其部門的設立、職工的調配、職權的界定都有著行政干預的痕跡,特別是中國內部審計單位通常代表政府對企業的運營者實施監管。簡單的講,就是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內部審計形成的動因讓內部審計單位的角色變得不單純,就好比是我國政府布置在企業中的“眼線”。
這樣的認知,加上內部審計的走過場,讓中國企業管理部門對內部審計認知不夠深入,為審計而審計。
2.內部審計部門設立不科學
西方發達國度企業的內部審計直接對董事會以及其下屬的審計委員會負責,它類機構沒有權利干預,其獨立性較為理想。而中國的內部審計部門通常由總會計師或財務副總領銜;部分企業還沒有添設專業的內部審計部門,內部審計工作由財務機構以及紀委監察部聯合進行。這說明:中國內部審計部門的設立不科學,削弱了其獨立性以及影響力。
3.內部審計職能定位不到位
監督和評價是內部審計的兩類基礎職能。當代西方國度的內部審計已形成了以管理為引導的管控體系,在職能定位上偏重于為內部運營管理服務的評價;而中國的內部審計以監督為引導,以檢查為重,偏重于審計財務收支是否符合規章和法律。就是說,其過度重視監督的職能,而忽略了評價的職能。
很明顯,這類事后調整的模式是滯后的,與當代企業制度顯得格格不入,企業想通過這樣的內部審計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是不現實的。
4.內部審計人員素質問題
當前,中國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大部分出自企業財務機構,盡管其學歷較高,然而專業理論匱乏,對當代企業的內部審計沒有形成知識系統;還有的內部審計人員是由于“特殊原因”被分配到審計機構,其綜合素養無法達到要求;大部分人員并未經過系統的培訓,并且其生產運營理念較為滯后。這類人才使用模式對內部審計來說是有害的。
二、加強我國內部審計的策略
1.轉變思想,正確認知內部審計
內部審計說到底是企業內部的事務,企業內部事務通常要依賴企業本身來完成。企業要獲得內部審計成效,單依賴政府的調控無異于抱薪救火;筆者認為,需要企業管理機構的有效配合才能完成有效的內部審計;唯有企業管理層——特別是最高決策層要轉變思想,才能讓內部審計的效果逐漸顯現。
所以,企業的管理層應清醒地認識到:在市場經濟推行的背景下,強化企業的內部審計事務,是健全企業治理結構,加強內部管控力度的有效手段;當代企業內部審計能為總經理或CEO減輕負擔;內部審計不是企業的紀律監督委員會,其能夠在企業管理層面出謀劃策。
2.改良已有的組織形式,構建可靠、高效的內部審計部門
可靠的、高效的內部審計部門是發揮內部審計功能的組織保障。為了讓企業的內部審計更有影響力,內部審計部門需要在組織模式上下功夫,讓組織內部的各個部門都能夠執行審計任務。
因此,中國的大中規模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要和它類的職能部門分開;小規模企業也需要配置專業人才來進行內部審計,參考西方發達國度的內部審計模式,其內部審計部門通常由董事會抑或監事會領銜,這類組織形式級別高、獨立性強,其影響力也較大,是當代企業內部審計的模板;我國的內部審計模式應向這樣的審計模式靠攏。
而對還未進行公司制改造的企業,其內部審計部門抑或專業的內部審計人才也要聽命于企業的最高決策層。
3.清楚界定內部審計的性質、目的以及職能
從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有關內部審計的釋義來說,內部審計通常供應兩類服務,就是保證與咨詢服務。保證服務是說:為了對企業的風險管控或治理結構實施獨立評價而客觀地審核證據的服務;咨詢服務是說:提供意見和有關的用戶服務活動,這類服務的性質和范疇可以與用戶商談并最終敲定。
內部審計的目的在于審計部門增值并提升企業的經營質量。對企業來講,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有機構成元素,其是為內部控制而存在的,就是說要保障信息的真實性、資產的安全性以及運營的效果。內部審計的目的和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初衷是契合的。應注意:企業的所有者重視的是怎樣讓企業的利益最大化,其關注的是怎樣防范風險、健全內部控制體系,而并非單純的批評式建議。
而且,伴隨環境的變幻帶來的風險和企業治理強化以及內部組織的調整,內部審計還要在風險管控以及治理結構改善等層面完善審查、評價以及推動等層面的工作,這讓企業內部審計職能能夠充分發揮。
4.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素養
在內部審計人員的素養提升方面,應做到:
(1)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準入門檻
筆者認為,在這方面應參考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的國際注冊內部審計資格考試模式,在中國構建注冊內部審計師資格考試體制,待應聘人拿到證書后才能安排到內部審計部門的相應職位。
(2)實現內部審計人力資源的最優配置
因為內部審計行業的拓展,以往的內部審計人員往往不能適應當代的審計事務,企業需要聘任管理、法律、金融和電腦方面的專才,以扭轉內部審計由財務部門一手掌控的不利局面。
(3)強化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和考評力度
針對當代內部審計事務的需要,企業內部審計人員需要培訓和再教育來提升自己的整體素養以及職業預判技能;相關機構應透過績效考評、職業培訓以及再教育等模式,為內部審計人員提供學習、進修以及深造的環境。這樣,擁有一個戰斗力強、競爭力強的內部審計團隊就順理成章了;并且,這部分審計人才也適合更高級別的審計實務的處理。
另外,要強調審計人員的責任,約束其審計行為,并且企業對更新后的內部審計知識要告知內部審計職員,讓其內部審計知識結構得到完善和補充;并且,要讓其盡快掌握內部審計的新技術,并能夠使用到日常工作中,這也能提升其業務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內部審計是為企業的內部管理服務的,在競爭漸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其功效會影響企業的發展。所以,企業在常規的內部審計工作中,也要注意內部審計工作的創新;通過對企業的業務、項目等實施解析,預防內部審計的風險。
參考文獻:
[1]肖仲云,于海云.內部審計價值增值的影響因素--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檢驗[J].財經論叢,2014,(12):61-68.
[2]李濤,趙志威,江遠彬等.企業集團公司內部審計管理體系轉型與升級的理論框架研究——基于價值視角的思考[J].管理現代化,2014,34(4):53-55.
[3]張慶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職業通用勝任能力框架設計研究——基于問卷調查的分析[J].會計研究,2013,(1):84-91.
[4]邢風云.內部審計發展新趨勢:治理與管理并重——基于平安銀行的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14,22(4):86-90.
[5]郝玉貴,方偉強,高明洋等.內部審計增加企業價值的實證研究--基于浙江省上市公司的初步證據[J].商業會計,2015,(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