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靈芝
摘 要:現階段我國大學畢業生的人數正在逐年增加,而大學生失業問題也日益嚴重起來,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就業壓力非常大,因此大學生失業問題已經成為了我國政府急需解決的難題,本文將基于供求關系理論來分析我國目前大學生的失業形勢,并針對緩解我國大學生失業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從就業市場供求關系的角度上來對大學生失業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供求關系;大學生失業;問題
伴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長,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能否保證大學生的就業率,關乎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關乎著我們每個家庭的切身利益。基于供求關系來探究大學生失業問題,并從市場需求和大學生的供給需求關系上來分析,大學生畢業后能否順利就業,已經成為了我們每個人都關注的話題。
一、大學生失業的概念
對于大學生失業概念主要是針對大學畢業生這部分特殊群體而言的,這是一種邊際成本高于邊際生產力的現象,通常包括隱性失業和顯性失業兩部分,顯性失業是指大學生自身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想法,但是卻沒有工作的機會,不能夠從大學校園直接走入工作崗位,而隱性失業不是指表面上的失業,而是指大學生的邊際生產力小于勞動總供給,應該要從供給關系需求理論入手,從根本上調節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失業問題。
二、基于供求關系的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失業形勢
在我國市場經濟的社會體制下,大學生是一種特殊的勞動力資源,也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因素,同其他勞動力生產資源一樣,都要受到市場的調節與配置。我國人才資源匱乏,大學生無法就業本質上是一種對人才資源的浪費,因此基于供求關系來分析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失業形勢迫在眉睫,大學生失業就是指勞動生產力市場的總供給大于總需求,涉及到對勞動力供需雙方兩個方面。
1.大學生供求關系現狀
我國大學畢業生大幅度增加是從我國高校擴招開始的,大學擴招造成了大學生畢業人數空前增長,每年大學畢業生都在數以萬計增長,以2014年為例,2014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的總人數達到了727萬人,比2013年又增長了28萬人,被稱為我國歷史上的更難就業年,據可靠數據顯示,擴招造成了大學生就業率一直呈下降趨勢,每年都有大量大學生待業,而這些待業大學生人群又會重新加入到新一輪的待業人群當中,造成大學生失業人群的數量不斷上升。我國目前正處于勞動力年齡增長時期,每年的勞動力供求關系的缺口大約在1500萬人左右,但是對于大學生的需求比較滯后,供求關系與大學生結構關系的矛盾較為明顯。
2.大學生失業的需求狀況
高校擴招會影響大學生的供給,但同時大學生失業也和社會需求相掛鉤,所以我們還要考慮到目前我國社會市場的需求情況,從大學生失業率以及由于經濟增長帶來的就業彈性來研究當前就業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通常來說,經濟增長會為大學生提供許多就業的崗位和機會,但實際上我國的經濟增長與大學生就業的關系并不明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學生失業現象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就業彈性是指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各類因素不變時,經濟增長每變化一個趨勢就會引起我國勞動力就業的變化,這種變化系數是就業彈性系數,也稱就業增長率。根據就業彈性理論,在我國經濟增長一定的情況下,就業彈性小就是說由于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社會就業率增長率比較低,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增長沒有帶來我國勞動力就業率的增長。由于大學生受教育程度的普及化發展,我國大學畢業生總供給增加,而由于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就業增長率低,在一定程度上面制約了我國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而且我國現階段的大學畢業生的增長速度大大高于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我國社會勞動力資源的總供給和總需求不配套,導致了我國大學生失業人數將會越來越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將長此以往地存在下去。
3.就業市場用人結構不平衡
當前我國就業市場上用人結構存在著混亂問題,用人結構的不平衡也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失業問題。對于很多用人企業來說,很多的工作崗位其實只需要中等專業的就業者就可以完成工作任務,只是因為大學生數量多的原因人為地提高對勞動者學歷的要求,這對于受到過高等素質人才教育的大學生來說,是整個社會對人才的浪費,所以在勞動力就業市場的人才資源配置當中,很多中職院校的學生搶走了工作崗位,造成了中職院校的學生就業率大于高等學校大學生的就業率,而很多大學畢業生寧愿待業在家,也不愿意同中職院校的學生一起工作,由于我國就業市場用人結構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大學生失業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表明了我國人才資源的整體結構已經失去了平衡。
三、緩解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失業問題的對策
1.增加對大學生的就業需求
要從根本上解決當今社會就業市場上對大學生的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現象,就要增加針對于大學生的就業崗位。擴大對大學生的就業需求,不光光是要增加就業需求量,更要對大學生就業需求結構進行調整。而解決我國大學生失業問題還要把隱性失業的大學生變成真正就業的工作者,所以要求增加的社會崗位的速度高于大學生畢業人數的增長速度,要擴大當前勞動力需求市場的規模,國家要重視大學生失業問題,從政策上保證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還要將大學生就業同我國的經濟增長相掛鉤,使得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同我國各行業產業結構,人力資源結構相聯系。各高校必須要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學校各專業結構調整以及課程設置,從而施行新型的專業領域格局,培養勞動復合型應用人才,優化課程結構體系,打破學科之間的障礙,使得人才的培養能夠滿足社會市場的需求,強化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大學生實習期間,增加大學生和用人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
2.改善大學生就業總供給
改善當前大學生供求關系問題,就要調整大學生的供給總量,從而保證大學生的素質質量,從大學招生方面來看,我國高校必須要控制好招生規模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加大我國高校同勞動就業市場之間的聯系,使得我國高校的發展能夠適應當前就業市場的結構,從而調整大學生的總供給數量和供給結構,提高高校大學畢業生在勞動就業市場上面的競爭性,提高大學生的競爭水平和綜合素質。各地高校需要增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讓大學生知道應該如何就業,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高校要定期舉辦大學生就業指導講座,請一些著名企業的領導者、心理咨詢師來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情況調查輔導和心理咨詢,增強大學生對用人企業的總體認識,改變大學生的心態,使大學生能夠以積極、樂觀的狀態來面對就業形勢。
3.完善大學生的就業市場環境
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本身具有一定的調節性,所以要讓大學生就業市場發揮自身的機制力作用,增加大學生和用人企業之間的匹配率,增加大學生就業市場信息的充分性功能,調節工資機制,使得勞動力就業市場能夠對大學生供求關系進行調整,在現階段大學生供給大于需求的大環境下,要增加用人企業對大學生競爭體制的培養,減少用人企業不合理招聘、蘿卜招聘現象的出現,增加大學生就業的公平性機制,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因此政府在大學生就業市場運轉過程中,要發揮好政府職能,保證大學生就業市場能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化地對大學生人才進行招聘,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上的用人環境,從而保證大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實現自己的人才價值。
四、結論
基于供求關系分析大學生失業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勞動力就業市場需求問題,也有高校、大學生自身就業觀點的問題,因此人們要正確認識大學生失業現象,根據大學生失業形勢的現狀,要在就業市場上增加對大學生就業崗位的需求量,改善大學生就業的總供給,并且完善大學生的就業市場環境,通過多方面共同努力,提高大學生就業率,使國家對大學生的培養能夠滿足社會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鮑威,李炳龍.誰失業、誰就業、誰升學——2003年-2009年中國高校學生畢業后發展路徑選擇的觀察[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01:72-80.
[2]盧麗明.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及對策分析——以學校和學生為視角[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04:268.
[3]陳永杰,盧施羽.大學生就業困難與“蟻族”的出現:一個社會政策的視角[J].公共行政評論,2011,03:146-171+182.
[4]范征.我國高職學生結構性失業的思考與對策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5,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