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泓澎 錢巨然
摘 要:改革開放30多年來,從經濟總量角度來說,我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從人均GDP的角度說,我國僅僅位列世界中流,說明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沒有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人均收入增長并沒有趕上GDP增長的腳步。十八大首次提出“收入倍增計劃”就是為了人民能夠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現在已經到了鄧小平提出的“先富帶動后富”的時期。
關鍵詞:收入;計劃;實現路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從經濟總量角度來說,我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從人均GDP的角度說,我國僅僅位列世界中流,說明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沒有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人均收入增長并沒有趕上GDP增長的腳步。十八大首次提出“收入倍增計劃”就是為了人民能夠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現在已經到了鄧小平提出的“先富帶動后富”的時期。
一、收入倍增計劃的實質、理論依據
在中國經濟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時候,反而提出要提高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而不是把目標定為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表明我黨正在將“蛋糕”做大的同時,考慮如何將“蛋糕”公平分配,讓全國各族人民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近年隨著GDP的上升,貨幣工資指數隨之上升,但是CPI也同時上升,也就是說,居民的實際工資是在下降的。因此,“收入倍增計劃”的實質在于實際工資隨著GDP的上升而上升,居民生活水平的實際提高。
凱恩斯認為,收入分配對影響消費傾向具有正向影響,收入分配的均等會提高消費傾向,減少資本積累的阻礙,促進社會正向發展。從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來看,“收入倍增計劃”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安排。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收入分配改善之后,社會支付能力也隨之增長,從而刺激投資,進一步創造就業機會。對于人口龐大的我國來說,解決就業問題是歷年民生問題的重中之重。數據顯示,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勞動力參與率僅為72%,72.5%,72.4%。對于一個勞動力大國來說,勞動力參與率過低,人力資源沒有充分利用,經濟發展仍然具有很大潛力。
二、收入倍增計劃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第一,正確處理好政府干預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是由政府主導的,但是怎么處理好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和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之間的關系,是改革的核心問題。從日本的經驗來看,日本政府與日本的工會,商會分別作為政府代表和工人企業代表,政府非直接與工人企業接觸,而是通過工會,商會的形式把政策逐級傳達,工會,商會直接領導工人和企業。我國政府的最大弊端在于對于微觀主體的行為敢于過多,導致政府和企業的效率過低。例如,政府通過制定最低工資標準來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資收入,但是這會間接提高企業成本,造成“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因此,應該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明確兩者的責任。
第二,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收入倍增的內涵之一就是要實現公平分配,讓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追求經濟增長、將“蛋糕做大”是公平分配的前提,公平分配是經濟長期增長的保障。而收入差距過大會嚴重挫傷人們的生產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經濟發展受阻,這已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改革開放初期以來,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57倍。到了2012年增加到3.1倍,說明城鄉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差距在擴大。城鄉二元結構的弊端已經凸現,較低的可支配收入,不完善的基礎設施,導致了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落后于城市,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將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產生重大影響,而如何實現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話經濟結構轉換,必須提高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
第三,眼前利益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近些年來,唯GDP論的經濟發展思想充斥著各級政府,為了在任期內提高所在地的GDP水平,追求快速發展,各級領導干部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不考慮所在地實際情況,大量招商引資,借此提高政績。索羅增長模型認為只有技術進步才能推動長久的經濟增長,內生增長模型則認為消費的增長率等同于人力資本的增長率,由于知識與技術的非競爭性,使得人力資本不具有邊際產量遞減的規律。而收入倍增計劃的本質在于收入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增長,因此,提高勞動力素質是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必須依托于勞動力素質的長期持久性提高。
三、我國收入倍增計劃的實現路徑分析
收入倍增計劃的路徑分三步,第一次分配,從提高勞動者的工資性收入入手,作為勞動者自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水平,提高勞動者技能;作為政府,正確利用工會組織,科學制定最低工資標準制度,有資料顯示,逐步提高經濟較為發達區域的最低工資標準有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助于提高當地二級勞動力市場的工資水平,縮小城市的收入差距,同時還可增加消費總量,尤其是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將部分收入匯回流出地,有利于擴大內需,以消費帶動經濟發展。
第二次分配,應以政府為主導,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減少稅級,降低稅率,提高免稅起薪,總體上降低種地收入者的稅負。完善稅種,調整消費稅,適時開征遺產稅、贈予稅、房產稅、物業稅等稅種,強化對高收入行業、群體的稅收。同時,配合以家庭為單位的個人所得稅征收方式的改革,讓更多的工薪階層得到更多的減免;其次,利用改變財政支出以及轉變政府職能,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遵循公平、公正,循序漸進和適當照顧老少邊窮地區的原則,主要目的在于縮小地區間財力差距,實現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均等化。科學合理增加專項轉移支付中的補助支出,特別是增加補助支出中的社會保障支出。
第三次分配,以社會力量為主導,增加收入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近些年來,國內外上不斷增加了以增加老年人,中低收入人群福利為目的的非營利性機構。截至2001年底,全國有政府舉辦的社會福利機構3327個,收養了19.1萬人;集體舉辦的社會福利機構3.5萬個,收養66.8萬人;民辦社會福利機構934家,收養3.4萬人;社會福利企業3.8萬家,安置殘疾職工69.9萬人。通過社會力量增加收入更多的在于社會大多數人的責任心,尤其是企業家以及高收入人群的社會責任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同時增加政府監管。
收入倍增計劃的實現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需要個人、社會以及政府三者的共同努力,提高個人素質,政府忌急功近利,全社會共同努力,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計劃。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1.我國收入分配計劃不同于其他國家,盡管我國GDP總額達到世界第二水平,但是居民人均說如僅僅位列世界中流水平,說明我國人均收入收入增長率落后于GDP增長率。如果個人年均工資增長率達到15%以上,那么居民人均收入5年就可翻一番,由此看來,預計最快到2017年,可以實現十八大所提出的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
2.收入倍增計劃的路徑選擇,第一次分配,應以市場為主導,努力提高勞動者工資性收入,勞動者提高自身素養的同時,政府通過最低工資措施,進一步縮小不同人群之間的工資性收入;第二次分配,應以政府為主導,政府通過一系列行政手段,縮小居民之間的財產性收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轉移性收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福利水平;第三次分配,應以社會力量為主導,當社會整體發展的同時,應該更注重均貧富,高收入人群應該具有社會責任感,通過設立一些社會福利機構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
參考文獻:
[1]彭剛,苑生龍.居民收入倍增的學理認知及宏觀解讀[J].改革,2012(11):p.25-33.
[2]譚崇臺.發展經濟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3]徐建波,陳建明.正確認識和選擇實現收入倍增計劃的路徑與措施[J].經濟縱橫,2013(12):36-40.
[4]王梅.最低工資制度對勞動力市場影響的實證分析[J].開放導報,2008(2):41-45.
作者簡介:錢泓澎(1991- ),男,漢族,浙江金華人,經濟學碩士,單位,云南財經大學財政與經濟學院國民經濟學專業,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錢巨然(1992- ),男,漢,云南彌勒,經濟學碩士研究生,云南財經大學農業經濟管理,研究方向:農村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