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余 娜
居家養老“在路上”
文 / 本刊記者 余 娜
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農村互助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形成了供給多元化、服務多樣化的新格局
去年秋天,記者到大英縣蓬萊鎮梓潼村采訪舊房改造,四處尋訪年輕村民,但碰到的要么三三兩兩老嫗在散步,要么一群老翁坐在鄉間茶館打牌。好不容易攔下個騎摩托的年輕小伙,卻是外鄉過來打工的。
如今的鄉村,漂亮寬敞的二層小洋樓處處可見,但“常住戶”卻是一老一小,年輕人都在外打工。隨著我國老齡化加劇,作為全國勞動力輸出大省的四川,農村“空巢老人”比例大增,養老問題亟待解決,各種探索也不曾間斷。

健康老人照顧生病老人,發揮互助作用。

船山區新建的新橋云深處養老養生中心
居家養老現已成為農村空巢老人主要養老方式,它是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社會提供服務的一種新型社會化養老模式。農村互助養老中心就是閬中市探索這一模式的實踐。
在飛鳳鎮三家塘村互助養老中心,由鎮領導與村里老人一道共同推薦組建了一個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機構:支部書記任主任,一位老人擔任常務副主任;設立生活部、衛生部、文化部,由不同的老人擔任部長。如今,新選出的部長、副部長們個個對生活有熱情,對工作有激情。生活部負責老人每天中午生活安排;衛生部負責組織、安排人員打掃院清潔;文化部負責老人文化活動的組織和安排。“互助養老”就是按照“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健康老人照顧生病老人”的方式開展互助服務。
按照“村級主辦、群眾參與、政府支持”原則開辦的農村互助養老中心,為有效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提供了堅實的平臺。它的成立,為農村中的高齡獨居、空巢、五保、優撫、特困老人和農村非五保老人免費提供了日間休息、休閑娛樂等綜合性照料服務。日常生活中以老人自我管理、互助照顧為主,實現養老中心民主化、規范化管理,采取自我選擇、協商互助、來去自由的管理模式。充分做到讓他們老有所樂,老有所養,很多老人都愿意到中心坐坐。
同時,閬中市成立了村老年協會,借助養老中心既有資源開展各類文體娛樂活動,協調行政村現有醫生、黨員、團員以及社會團體等各類服務資源,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為老人送藥、煎藥、陪護和保健等為老助老服務活動。
“成本低廉”是農村互助養老中心的一大特點。政府資金投入少,農村互助養老中心都是利用集體閑置資源建設。中心投入使用后,由于不需要請專職護理人員,老人還可以自己種植一些蔬菜、糧食,當地政府只需要對入住老人水、電、氣等日常開支進行適當補貼即可。而入住老人自帶米面糧油,每月實際花費只有幾十元錢,因為當前農村老人都有每人每月60元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所以基本不用為花銷發愁。
要滿足日益增多的養老需求,僅靠傳統的公辦養老機構遠遠不夠。社會資本進入養老領域是必然趨勢。2013年底,民政部下發《關于開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的通知》,要求公辦養老機構特別是新建機構應當逐步通過公建民營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運營。
“公建民營”的模式給了曾鳳平一個在農村養老行業大展拳腳的機會。開業僅幾個月的遂寧市船山區西寧鄉至誠敬老院,在三月的春日下顯示出了一派生機,作為院長的曾鳳平正帶領主動幫忙的老人在后院忙著挖地種菜。按照要求,曾鳳平經營的敬老院除了接收社會養老人員外,還要為農村五保老人、孤老提供服務,“社會養老每月需要繳納1000多元,而五保老人則由政府每月補助350元,不再自掏腰包,但老人們在這里享受的待遇都是同等的。”曾鳳平告訴記者。
“與以前的敬老院相比,我們現在住的地方不僅環境好,設施齊全,而且服務也很周到。”搬入公建民營的至誠敬老院后,五保老人唐振民總喜歡向他人講述這里的故事。
這幾年,遂寧市積極探索養老機構公建民營,9家公辦養老機構通過委托管理、合作經營等方式實現了社會化管理。同時,一大批社會力量投資的養老服務重點項目也正在抓緊建設或籌建中。
“投入機制還未多元化,導致遂寧養老服務仍以公辦為主,民營經濟多處于觀望狀態。盡管為推動養老機構的建設,國家在土地租用、稅收、水電等方面都出臺有優惠政策,但是這些政策還需要進一步落實,以鼓勵更多社會力量的加入。”遂寧市民政局局長李和平在談到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時說。
據統計顯示,到2020年,四川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1793.19萬人,2025年將突破2000萬人。省民政廳廳長黃明全說:“在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中,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又要調動市場的主體作用,帶動社會各方面力量,才能四兩撥千斤,發展壯大養老服務業。”
目前,遂寧市69萬名60歲以上的老人中,約有18萬人患老年慢性病,約3萬老年人處于失能、半失能狀態,在全市養老機構中,具備醫療服務的養老機構卻屈指可數。事實上,在四川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的新模式正成為當前農村養老事業發展的新方向。一些衛生服務機構也開始嘗試辦養老院,將“醫療”與“養老”相結合,為社區醫院發展探索出新路徑。
近年來,遂寧市安居區加快推進醫養結合試點健康養老。在已經試點“醫養合一”的福壽苑養老服務中心內,已有63名患有偏癱和半偏癱的全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在這里得到了專業醫護人員的照料和服務,最大規模能夠接納100位老人。今年,一所由民間資金投資6000萬元的老年康復護理中心將開工建設,建成后也將為300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養老護理服務。2015年,以收養全區范圍內城鎮三無老人、農村五保老人中的失能對象為主的安居區第二社會福利中心也將啟動建設。
安居區還依托現有“醫養合一”模式,鼓勵醫療機構、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養老機構簽訂協議,通過健康教育、上門指導等方式挖掘空巢老人的自我護理潛能,讓他們學會一些獨自生活時預防疾病和突發情況的自救措施。安居區民政局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股股長李偉表示,就目前試點的情況來看,醫養融合正在起到為需要特殊服務的老人提供更加專業的養老服務作用。
責任編輯: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