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登甲
沒有大張旗鼓的開幕式,也沒有歡迎晚宴,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第十屆深圳文博會“簡約”開幕,卻“高調”收尾——整個文化項目和產品總成交額2324.99億元,比上屆增長39.64%;超億元項目190個,比上屆增加28個……一連串的數字告訴我們,作為走出國門的一座橋梁,文博會的第十年輝煌而精彩。
于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第十屆文博會,共有8大類展館:文化產業綜合館、創意設計生活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工藝美術館等,總展出面積10.5萬平方米。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非遺”項目備受矚目,不僅有許多新興手工品牌入駐文博會,更有百名工藝美術大師作品聯合出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品味文博會的三大亮點,回顧精彩一瞬。
亮點一:百師聯名聲勢浩大
安徽鐵畫、犀皮漆器、陶瓷微書……“百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聯展”依舊是本屆文博會的一大亮點。
走進展廳,便望見一棵鮮嫩水靈、菜莖舒卷的大白菜;其上站立的螳螂,仿佛被菜葉的芬芳吸引,久久不愿離去。這件翡翠《白菜螳螂》出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江春源之手。作品運用了凌空鏤雕的工藝,將白菜、螳螂雕刻的精致細膩、惟妙惟肖。而《白菜螳螂》的后面,則是展覽中體積最大的一件作品——藝術家張宇的揚州漆器《江山神韻》。
這次聯展主要展示了120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原創作品,共計200余件(套),類別涉及藝術陶瓷、刺繡、玉雕、牙雕、竹編等11大工藝門類。此外,還有93名工藝美術大師親臨現場,與參觀者零距離接觸,一同探討傳統工藝。
自上屆文博會舉辦“百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聯展”后,深圳市工藝美術協會牽頭組建了深圳市國大師藝術品投資有限公司,將全國的工藝美術大師凝聚在一起,對其作品進行學術梳理與市場推廣。并通過文博會的平臺,向人們集中展示傳統工藝的精髓所在,讓工藝瑰寶走出國門,邁向世界。
亮點二:設計主導文博
古老的工藝要想傳承,創新才是關鍵。展會中,新興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將工藝與人們的生活、品位相結合,新穎獨到。
在9號館,碰巧發現了銀器品牌“茗鏡堂”,意外地見證了一場漆與銀的激情碰撞。置于茶桌上的木胎漆杯黝黑光亮,深邃而寧靜;杯中鑲嵌了純銀內膽,并雕有映日荷花,純潔而優雅。不同的色調、不同的工藝形成鮮明對比,烘托出漆器與銀器的尊貴和高雅。
提倡慢生活,已成了當今趨勢,因而展會中出現了許多茶具、香道品牌。“無形禪意空間”便是香道的典范。雖然展廳的空間不大,但其飄散出的沉香很遠就能聞到。一爐紫檀方熏香經過巧妙地設計后,銅蓋幻化為延綿起伏的山脈。焚香時,煙氣從山間緩緩飄出,宛若仙境。聚集在“無形禪意空間”的都是一些年輕的設計師,他們運用自己獨特的見解,賦予香具詩歌般的山水意境。
在所有“年輕”品牌中,“字在中國”可以說是最忙活的。現場人群爆滿不說,還有許多媒體記者前來采訪。以活字印刷為載體,聯合眾多設計師力量,“字在中國”不僅將傳統的活字印刷術保留下來,還將活字衍生品融入人們的生活。印有古字體的軟包座椅、簡單便捷的活字印章、字模U盤……各種創意產品讓人感慨,活字藝術并沒有消亡,它仍然擁有無限的延展和商業可能。
傳統與現代固然會有摩擦,然而通過工藝的融合,抑或是設計力量的幫扶,傳統也能存活。在文博會中,我們看到了設計的力量,正在改變傳統工藝逐漸萎縮的現狀。
亮點三:多彩文化體驗館
將整條“街”搬到文博會,確實令人意想不到。“多彩貴州”文化體驗館以貴州文化街區為樣本,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創意設計主題,向人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非遺”文化。單獨的門面小店,以及現做現賣的手工小作坊,令觀者流連忘返。
在文化體驗館中,“蝴蝶媽媽”將民族文化與時間元素巧妙結合,店面里擺設的幾款家具特色各異。黑色的皮沙發上,擺放著繪有土家族豐收圖案的靠枕;一張茶幾中鑲嵌著一幅苗族少女像,有趣的是,少女耳朵、頸間的飾品全是真實的銀飾,立體與平面的結合,別出心裁。除了“蝴蝶媽媽”,整條街中還有藍花敘事、太陽鼓、嚴小妮木人、黔藝寶等幾十家創意文化企業同臺相聚,一展風采。
很多前往貴州文化體驗館的游客還捏著一個游覽“護照”,只要參觀所有店面,并蓋上標有店面coco的印章,就能獲得一份精美禮品。互動增強了游客與企業品牌之間的交流,讓文化街的氛圍更加活躍。
除了貴州文化體驗館,展會還設有臺灣工藝館——別致的瓷器、精美的玻璃雕刻以及各類文創產品,看得人目不暇接。通過地域展示獨特的人文風情,能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的“非遺”以及手工文化,不失為整個文博會的點睛之筆。
小結:隨著中國設計力量的起步,以及各地政府對“非遺”文化的重視,“傳統”也得到了改善。文博會中的見聞,讓記者深刻感受到,“非遺”也在求變,在人力的幫助協調下,相信它能走得更遠。
啟思隱居
展覽地點: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展覽時間:2014.5.24~2014.8.29
“啟思隱居”是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推出的第一個設計類展覽,由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的藝術與設計工作室“啟思會”完成。該工作室基于對殖民主義和全球主義等大跨度歷史題材的廣泛策展研究,開創了一種拓展應用藝術和設計的新思路。其中,一個核心的關注點正是當今國際應用藝術實踐所面臨的普遍問題:當設計“遷移”到另一處時,將會發生什么?
“啟思隱居”將上述議題置入新的語境:一個用紙、石和鐵搭建的臨時空間。這個空間分為男性書房和女性閨房兩個部分,可以看作是冥思之所。里面展示了一些設計與藝術的混搭之物,對當下的隱私和內部空間經驗產生了質疑。展覽內容包括8位設計師的12件作品:啟思會早期的兩個成功實踐《啟思殖民》和《啟思東方》,以及一系列專為此次尤倫斯現場所打造的新作,包括用水磨石做的沙發床和凳子,蘇珊·迪馬斯的大織造機和呂承穎的梳妝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