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波+梁超+張磊
摘要:“臥不安”是又稱“不得臥”、“ 目不瞑”即不能平臥,或不能正常睡眠,是臨床中常見的病證之一。歷代醫家們根據其形成的不同機理,以及臟腑相關理論,從心、肝、脾、胃、腎等多個角度探析本病形成的內在機理及臨床意義。本文即是從“心胃相通”角度,以二者生理解剖關系、經絡、氣血相因、病理相因等探討“胃不和則臥不安”的內在機理,以期較好的直接指導臨床,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優勢。
關鍵詞:心胃相通;胃不和則臥不安;機理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1-0006-02
“胃不和則臥不安”首見于《素問·逆調論》,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其具體釋義:黃帝問歧伯“不得臥”的緣由,歧伯解釋:陽明胃脈氣逆,故不得臥的病機。最后引用《下經》“胃不和則臥不安”進行總結概括。筆者認為“胃不和引起不得臥”提示心與胃有很密切的關系。
1 生理解剖位置相近
心居于橫膈之上,為君主之官;胃居于橫膈之下,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二者僅僅一膜之隔,由于二者相鄰,二者常常相互影響,甚至易相互混淆。歷代醫書心與胃證不分,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此處即是胃脘痛而非心痛。在臨床中,西醫胃食管返流病除了有燒心、反酸等主要癥狀,也有胸痛的癥狀;同時,西醫心肌梗死在急性期時偶爾會有表現為胃部的癥狀。由于胃與心相鄰,胃不和,胃的升降失司,更易動膈,從而影響心,導致心失所養,故不得臥。
2 經絡相通
《靈樞·經別》:“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屬胃,散于脾,上通于心……還系目系,合于陽明也”。《靈樞·經脈》:“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這充分說明了胃與心相通的經脈絡屬關系。《素問·陽明脈解 》篇中所訴之“胃足陽明之脈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等癥卻以陽明經病變而論,陽明經病影響心神,導致神明失其常度,而發生病變[1]。《靈樞·癲狂篇》曰“狂始發,少臥,不饑……”,不饑,胃氣不降也,可見癲狂病的發生,多以胃經的病變胃不和,氣機逆亂,則脈不通,進而從心神,則“少臥”,甚至“不得臥”。
3 氣血相因
心主血脈,藏神,胃為倉廩之官,氣血生化之源,而血液是神志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靈樞·決氣篇》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充分說明了氣血的生成有賴于心胃(脾)的相互作用,同時氣血成為溝通心胃(脾)的媒介。正如李東垣所云:“心主榮,夫飲食入胃,陽氣上行,津液與氣入于心。”而《靈樞·營衛生會》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故晝不精,夜不瞑。”《難經· 四十六難》中亦云:“ 老人臥而不寐,何也?……老人血氣衰……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所以氣血的充盛、虛衰直接關系到人之“夜瞑”與否[2]。而氣血充盛與否則與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功能密切相關。若脾胃機能正常,脾升胃降,則運化腐熟水谷正常,從而得以化生氣血精微,此即“胃和”也。若脾胃虛弱,當升不升,當降不降,氣血生化乏源,陰血不足,心神失其所養,而導致“臥不安”,此為“胃不和”也[3]。可見,無論是邪氣所擾,還是營氣不足,均使心神擾亂或心神失養,失其藏神功能,而導致“臥不安”。
4 治療相參
當今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時生活及社會心理壓力普遍增大。“臥不安”的原因也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在當今社會,“胃不和”的病理因素占了很重要部分。究其原因,人們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多見于暴飲暴食,饑飽無常,或過食生冷,或恣食肥甘辛辣,過飲烈酒;其內因由脾土虛弱、脾胃本病所致,或他臟之病,經久不愈,損及脾胃。由于心與胃在生理解剖位置相鄰,經絡相通,共同以氣血為物質基礎及相連媒介,氣血相因,故心與胃的病理關系也更為密切。因此在治療“臥不安”病癥,在考慮心本病的同時,更應考慮到“胃不和”的情況,“臥不安”是神失常度的外在表現,而“胃不和”則為其內在病機。治療當以和其胃,胃以降為順,胃氣和調,心脈通暢,氣機條達,則“胃和臥安也”;同時李東垣在《脾胃論》中也設專篇論述“安養心神調治脾胃論”的觀點,強調了心胃同治的必要性。
5 小結
綜上,“胃不和則臥不安”提示心胃關系十分密切,首先二者在解剖位置上相近、經絡系統上相互聯系、氣血相因及臨床治療上密切相關。前人對心與胃相通已有了一定的運用,現代醫學的一些生理、病理及很多臨床報道也很好的說明了二者的相關性,本人僅僅從“心胃相通”的一個方面來闡述,但有些見解未免有牽強之處,如何從理論上進一步探究“胃不和則臥不安”的內在機理,是以后進一步值得繼續深入研究和探討的領域。
參考文獻:
[1]宋洪濤,李志剛.“胃與心相通”理論探討[J].吉林中醫藥,2013,33(10):975-977.
[2]燕東,鄒昌杰,劉慧敏.淺談“胃不和則臥不安”[J].河北中醫,2011,33(12):1874-1875.
[3]趙立凝,周福生.“胃不和則臥不安”的內涵與外延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5,23(2):328-329.